登陆注册
6121700000052

第52章 何以安魂

不知道某年某月,我养成了中午小睡的习惯,似乎进入有闲的阶层了,实际上非也。我的安眠一向难得,中午小睡,当然是浅薄的。我极怕干扰,然而这时候,偏偏总有电话打来。佳人的电话,往往是等而不到,可那些聊客的电话,却十分奇怪,它们竟永远得以通达。世间的事情往往如此,我已经见证的多了。

对于那天中午的小睡,我开始抱着很大的希望,因为我处理了种种事务,心静如水了。朦胧之中,一个段先生打来电话,我确实有一点儿恼火,不过他告诉我,他要拍摄一部电视片,是关于三线学生的,希望我能加盟。他指出我的任务是参与剧本写作,这是多位作家都想干的,但他却不给。非常明显,我是受到器重了。问题是,我早就有了自己的写作计划,其他事情,我将执意不做。然而面子是中国人一个古老的存在,而且我毕竟属于庸俗之辈,计算着可以落一个人情,收获一堆素材,迅速取得一笔稿酬,我便答应工作,时间是三个月。段先生为我请了假,随之我便愉快地上了他的车,游走咸阳,穿梭西安,寻找当年那些三线的学生。此时此刻,我很有一点轻慢,什么是三线,我依然一知半解。

心都是肉长的,而且我的心从来就没有麻木,偶尔会有一点儿悲凉,不过只要碰撞,它就激动。一旦激动了,我固有的一种凌厉便将脱缰而去,这是我所清楚的。

杨广智所讲的故事强烈敲击了我的心,我得出的结论是,我得认真对待这件事情。三线,三线学生及其行为,及其遭遇,及其命运,都蕴含着复杂的社会内容和人生课题,从这里,可以挖掘一代青年曾经有的信仰和怀疑。杨广智所讲的故事一下激活了我的灵感,激情开始像血一样在我身上涌动。他是在一家钢铁厂办公室讲其故事的,他的几个战友在座。这些战友皮肤黝黑,神情严肃。杨广智大约四十五岁,大拳在握,长发盖额,一只眼睛炯炯闪着神光,但另一只眼睛却是黑的。他说:

“那时候,我们连有一百二十人,我二十岁,是年长的了,其他学生才十六岁十七岁,都是孩子。我做木工,他们打隧道。打隧道当然艰苦,而且很危险。然而不打隧道,襄渝铁路就不能通车。那天是永远清晰的,那天我正在箍桶,一个学生慌慌张张地跑来告诉我,隧道塌方了,要赶快救人。开始大家都不知道是谁遇难,清检之后,发现少了两个,其中少了我的邻居李伯文。他那年十五岁。离开西安之际,他父亲嘱托我照顾他的儿子。谁知道到三线来才半年,李伯文就走了!他在推翻斗车时塌方的石头把他砸倒埋住了。学生像疯了一样扒着石头,几乎所有的手指都磨烂了。一片起落的石头之声,夹杂着谁的抽泣,然而没有李伯文的呼叫和呻吟。终于在灰渣之中露出了一角棉衣,接着,露出了李伯文的脸,脸已经被挤扁,被闷青了。我抱起他,他竟软若稀泥,但头却嚓嚓地响着,像碎片似的。实际上他已经死亡了,然而学生不忍,不愿意,他们哭着,仍要送他到医院去让大夫抢救他。这当然是幻想。棺材是我做的。应大家的要求,连长同意我在仓库挑了一根圆木,九个人,熬了一夜,把棺材做成了。李伯文的尸体停放在一间平房,我参与给他擦身穿衣,是部队给的一套军装,不过没有领章帽徽。其他同学都跪在李伯文周围,眼睛全哭肿了。我一边擦身穿衣,一边念叨:伯文你好走,伯文你好走。他仍是一个孩子,还未完全发育啊!恕我不敬,他的生殖器那么小,还是光的,连阴毛也未长,这使连长大动恻隐之心,连长扶着墙哭得泪流满面!李伯文的父亲来了,他趴在儿子的身上看着儿子的脸,腿在发抖。入殓的时候,是我封的盖子,想着他几天之前还活蹦乱跳的情景,我的锤子砸不下去,怎么也砸不下去。连长催促我,便敲钉子,我哭着说:伯文,你要走了!你躲钉子,你躲钉子!你好走啊!其他学生都在棺材旁边喊着:我们不忘你!伯文我们不忘你!墓坑是学生用钢钎打的,打得方方正正。一群刚刚离开校园的孩子,不知道怎么寄托自己的哀思,只能凭心意这么做了,他们把墓坑打得真是方方正正的。葬埋的时候,漫山遍野都是学生。棺材先是一辆汽车拉着,后不知道是谁的主意,改为由学生抬着棺材上山。实际上棺材是从学生的头顶飘过的,仿佛不把棺材抬过头顶就对不起伯文似的。有人将土踩到了墓坑,想到伯文是讲究卫生的,我立即跳下去,因为没有簸箕和扫帚,我便用手一掬一掬地掏土,我想,伯文要呆在这里了,那就要让他干干净净地呆在这里吧。最艰难最痛苦的是给墓坑填土,要把棺材埋住,当时谁都不愿意拿起锨,不想让土盖了自己的同学。没有办法,领导只好让部队的士兵填土。一个坟堆很快耸立起来了,然而它刺着学生的心,大家都感到空空荡荡的。离开坟堆的时候,在场的学生都跪下了,没有谁教导谁,没有谁暗示谁,完全是自觉跪下的。大家悄悄地给伯文磕头,磕头的响声此起彼伏,连成了一片。在回去的路上,没有一个同学说话。那些十六岁十七岁孩子的沉默,我现在仍能感到。”

泪水是一种物质,不过它属于精神活动的结果,这种精神活动到底怎么促成了一个人生理的变化,我不明白。我所知道的是,有的人易于感动,而有的人则难于感动,谓之铁石心肠。感动的泪水,往往标志着灵魂的净化或升华。毛泽东逝世的时候,我班有一个男生始终哭而无泪,这遭到很多女生的指责,认为他不忠于毛主席,不过我是本能地感到他的可怕,多年之后,他果然活活杀了他的妻子。杨广智在钢铁厂办公室所讲的故事,紧紧抓住了我,我的泪水,就是他用手在墓坑掏土之际涌出的。我想,丧事从来都是长者举办,然而隧道没有长者,李伯文的丧事,便只能由一群孩子举办了。他们怎么举办呢?他们无非凭着过去耳闻目睹的一点印象为自己的同学举办罢了。其区别在于,那些长者更多的是以风俗举办,而这些孩子更多的则以纯情举办。这样的丧事,孩子葬埋孩子的丧事,确实是世间罕见的,我问自己:当年他们是如何承受这种遭遇的呢?我的泪水难以控制,它忽然盈眶而出,一滴一滴地落在桌面。我的泪水像石头一样敲击木板,它的回音仿佛山谷的回音,以致它打断了杨广智所讲的故事。他扭过脸,用一只眼睛看我。

那天之后,我开始了自己的调查。我也知道,剧本是不需要多少素材的,而且形而下的要容易一些,难的是形而上,它实在不好用镜头表达。如果只是完成段先生分派的任务,那么我可以按部就班,很快交差了事。然而,杨广智所讲的故事,显然展示了一个时代所有的特别的人性与人情,它是精神的矿藏,我不能弃而不理。不仅仅是冲动,还有一种对历史的责任,我认为,必须尽多尽快地寻找那些三线的学生。

从夏天到冬天,我带着本子,带着笔,马不停蹄,东奔西走,一个接一个地面见他们。惬意的中午小睡,我不要了。种种报纸杂志的约稿,我推却了。我全心全意地沉浸在三线学生的故事之中,因为他们所经历的一切对我都是新鲜的,惊奇的。对饥饿的体验,对睡眠的渴望,对极端沉重的劳动的承受,对爱对性的迷茫,对集体意志的变态的服从,这种种,都不是任何一个天才的作家在书房里可以虚构的。我学到了很多知识,开阔了视野,知道了世间的虚伪,还有世间的真实。我不属于那个时代的人,三线学生与我是没有任何天然关系的,不过在那些日子,我的泪与他们的泪流在一起,我的心与他们的心跳在一起,我的谴责与他们的谴责连在一起。我去了车间,去了仓库,去了商店,去了病房,我萧然地去了三线学生所生活的角角落落。我在都市寻找他们,还在乡下寻找他们。我唯恐遗漏。有的时候,我具大海捞针之感。这不是执行长官的命令,当然,也肯定不是为了钞票。我唯一的目的,是要探索历史的真相。我感到这是一种较量。我担心有人歪曲历史,修饰历史,我尤其愤恨有人利用三线学生,利用他们的青春,他们的鲜血和生命。我改变不了这样的现实:一切都带上了商品的性质,甚至处子,甚至良知。然而,如果有人把三线学生的经历当作商品,那么我将抗议。我的忧患完全是空穴来风。我单独面见了三百七十八位三线的学生,在交往之中,我感到他们信任我,视我为尊贵的朋友,亲爱的兄弟。他们将自己的光荣,还有羞耻和罪孽,都毫无保留地告诉了我,我怎么可以亵渎他们,而且怎么可以容忍有人利用他们!我感谢那些接受我调查的人,我记着他们的姓名:

祝海珍、刘东升、姜敏、周解洵、时秦生、王武臣、白瑞林、陈海云、李建国、吕品香、李勇昕、洪金花、时永红、卫捷、王珂华、高燕、王亚嫔、张兆思、范玉萍、付翠兰、赵劲、穆爱兰、秦小亚、王树军、武永保、王宏东、郭振东、曲卫、徐小丽、李琳、王长山、尉耿、姚永利、朱华根、肖鸿军、侯曦、王春花、张新民、侯全义、宁书同、胡来柱、李伟、史金平、郭长江、赵长森、周永新、胡矛。

我是在调查过程逐步认识三线的。我以为三线是冷战的产物,是一个军事地理概念,它出于毛泽东及其同志对二十世纪中叶的国际局势的分析,并做的一种备战部署。毛泽东认为,打仗是很可能的,而且敌方将首先进攻我方,以此,他把沿海和大型城市列为一线,中原列为二线,而三线则是中国内陆的西南西北地区,这是毛泽东设想的一个战略后方。然而,这个将作中国战略后方的地区是荒芜的,所以需要建设,而且必须快!国家把很多工业都迁到了山沟,人民为此所付出的牺牲,无疑是巨大的。为了解决三线的运输问题,国家投资,要修一条从襄樊到重庆的铁路,其中一段,要穿越陕西,其所经之处,不是急流,便是高山。按规定,要由陕西民工配合铁道兵完成,然而陕西民工远远不够,于是有人眉头一皱,就想到学生。那时候,六六级六七级六八级的学生都上山下乡,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了,这项任务便落在六九级七级学生肩上,总共有两万五千名学生参加了三线建设,其中女生为八百名。多年之后,一位学者研究陕西的知识青年状况,他怎么寻找,也不见六九级七级的学生,很是迷惑。他以极大的好奇查阅档案,终于从一些封存的文件之中知道他们曾经在秦巴山地打了两年隧道,除此之外,关于这两届学生的消息,几乎没有任何其他的记录。今天,他们人到中年,一些女性正在陆续下岗。生命是如此匆匆,一瞬之间,他们便要走进夕阳之中。那些死亡学生的灵魂,似乎仍在遥远的山地游荡。根据我的调查,三线学生,有一百一十四位牺牲在工地了。杨广智所在的十一连,曾经发生了两次大的事故,死亡四人。他的一只眼睛,就是1973年4月5日的一块石头击灭的。

大约一部死亡辞典,才能无疏无漏地描绘那些青春的消失,才能描绘脆骨嫩肉糊在石头上的颜色。这样的死亡辞典,我是一定要编撰的。那时候,如果有论者认为我是模仿韩少功先生,那么我将沉默或三笑。由于韩少功先生的小说受到论者批评,他便对论者诉之公堂,我以为这未免霸气和杀气了,是中国文化专制元素幻化的一股恶毒。遗憾得很,现在一些别的事情缠绕着我,使我不能立即编撰。然而,那些死亡的影子时时晃动,甚至频频入我梦境。我有一种批判的需要,一种控诉的需要,不然,我的灵魂是不安的。那么,请允许我首先报告几个学生的死亡吧!

关于刘芳:在坑道出渣时,塌方的石头砸烂了他的脚。一块石头砸烂了脚,一般是不会致命的。可那块石头的颜色却有一点怪,不青不白,不红不紫,是一种闪着贼光的石头。到底是不是那块石头捣乱,无法确定,总之,一种不明真相的细菌感染了,致其伤口久久难愈。由于恶性化脓,医生截去了他的脚,由于伤口仍然不愈,医生又截去了他的小腿,之后,又截去了他的大腿。医生想用整个下肢换取他的生命,但生命却固执而失。刘芳是乐观的,他不抱怨什么,面对迅速减少的日子,他不提任何要求。他只是唱歌,他是学校闻名的喜欢唱歌的学生。姐姐守护着他,临终之际,他实在没有体力了,就要姐姐为他唱歌。在歌声之中,他与这个世间永别了。那些年轻的学生不知道怎么表达自己的悼念,不知道用什么方式表达伤逝之情,他们便点燃香烟,全连二百一十八人,一人一支,他们把二百一十八支香烟插在了坟头。香烟插满了坟头。刘芳卒年十八。

关于赵小卜:他是一个孤儿,在“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之中,他的父亲遭遇迫害而亡,不久,母亲悲愤落井。他在少年便有了身世的坎坷之感。他既要承受丧失双亲的悲苦,又要承受社会的歧视和压力。在三线,他一直努力工作,说得少,干得多,想通过自己的实际行动加入青年团。他写了七次申请,然而组织硬着心肠不批准。那天晚上,他从水泥袋上撕下一片纸,剪得整整齐齐,之后,将自己迫切要求加入青年团的愿望写在此纸上。他把这份新的申请压在床下,准备明天交给组织。谁知道第二天早晨他清理流水大桥的台阶时,一窝哑炮突然爆炸。赵小卜卒年十七。

关于李志强:学生都住在山腰,食堂和工棚之间,全是小路,小路多苔,遇雨极滑。那天李志强打了饭,边吃边走,不慎滑倒。深沟就在旁边,他吓坏了,因为稍稍移动就会坠落丧命。此时此刻,一种自卫的本能使他乱抓,不料他竟抓在了电线上。那是一条带动卷扬机的电线,没有胶皮,于是他马上就昏迷过去。李志强的同学跑来抢救,他们知道首先得拨开电线,不过不知道怎么做人工呼吸,结果有七个学生对着李志强的嘴轮换猛吹,直至把他的肚子鼓大,但人却不醒。李志强卒年十八。

关于曹建国:沙沟大桥高七十米,完全由学生修建。当时根本没有什么先进的装备和技术,仅仅是用模型板一块一块拼凑。一个学生爱好数学,他根据这座大桥的面积与模型板的面积,求出总共要动用模型板一万六千八百四十五个块次才能把大桥造起。曹建国自始至终劳动在工地,两年没有回家。那天,由他拆卸模型板,这个活干完,大桥也就竣工了,谁知道最后一块模型板把他带了下来。从七十米的高处摔到地上,他当然永远不能回家了。曾建国卒年十九。

这些不过是我调查笔记的几个片段而已,当然都是关于死亡的三线学生的。

1996年12月,我在安康一家小小的旅舍住了七天。我认真阅读了我的调查笔记。我沉浸于苍茫的岁月,心若浪潮。在建设三线的日子,安康是陕西这一片工程的指挥中心,那时候,众多的指示都是从这里发出的,其中包括关于如何处理这些死亡学生的指示。阅读那些笔记,我伤感,激愤,默默流泪。之后,我沿着襄渝铁路走了几站,我随处可以看见卧在风中的坟墓,那些坟墓由水泥砌成,几乎都是圆形,有的裸露突出,有的野草在掩。一个坟墓就是一个生命,我不清楚这里究竟埋下了多少生命!死亡的民工是多于学生的,然而由于学生都是青年,而且,我对他们在三线可歌可泣的生活已经有所了解,我难免心有所偏。我看到了那些粗陋的墓碑,其所载确实过于简单了,甚至有的只是用铁丝或树枝勾画着一个姓名,有的竟没有姓名,字迹已经模糊,总之,我并不能从墓碑获取那人究竟是谁,是怎样一个人。然而,我还是感到了一种密集的信息,信息从累累的坟墓而来。在冬日的阳光之下,那些坟墓是白色的一片,它们纷纷亮相,翩翩起舞,充满喧哗之感。

大竹园葬埋了两位学生——吴南和王惠茹。我在此地徘徊了整整一个下午。

吴南是唯一授予烈士称号的学生,在当年,对他的宣传确实如火如。那些活着的学生有人现在这样评价吴南:他是幸运的,他够了。我可以品味它的意思,这蕴含着对其他死亡的学生的一种同情。吴南是在隧道塌方之际,为抢救同学而牺牲的。授予他烈士的称号,是一种承认,不过抛开这一评价,我以为他仍是可爱的。我在大竹园碰到一个六十八岁的老人,老人瘦小,留着山羊胡子。他坐在阳光之中,怀里偎着一个孙女。我问他知道不知道过去修建铁路的学生,他知道。我问他知道不知道那个牺牲的吴南,他知道。老人伤感地告诉我:房子下面这条路,就是学生天天走的,学生太苦了,太苦了!吴南那孩子不嬉不闹,兢兢业业。老人悲戚地叹息:吴南是一个材料!如果他现在活着,那么已经是中年了!他太可惜,太可惜!

王惠茹是最后一个牺牲在三线的学生,她的故事到处流传。她牺牲之际,三线学生的所有任务都完成了,西安一些单位的负责人,拿着文件与指标,纷纷到这里招收工人或干部。中国曾经有一千二百五十万青年上山下乡,他们在农村待的时间不等,不过都不短。在中国,作为整体的,没有上山下乡的学生,唯有陕西六九级七级学生。当时陕西省领导承诺,襄渝铁路修建好了,这些学生就要分配工作。在距返回西安只有二十一天的时候,王惠茹倒下了。她的同学告诉我,是一个在隧道值勤的战士的枪支走火打中了她。那是一个宁静的春天,随着一声枪响,王惠茹美丽的身体扑卧在地。在用阶级斗争吓唬人民的岁月,平空一声枪响,确实让学生吃惊,他们以为是特务来了,要破坏刚刚修建的大桥和隧道,他们当然四面张望。然而并没有特务,只是子弹打中了王惠茹。那颗子弹从王惠茹左腋穿入,擦过心脏的边沿,从右胸冲出,落在一丛野草之中。子弹击破了王惠茹的动脉,血液遂注满胸腔。她是很清醒的,她一直忍着痛,忍着渴,她宁愿咬烂嘴唇,也没有哭。哭的是她的同学,那一百二十名十八岁十九岁的姑娘。当年的姑娘现在都是中年妇女了,她们曾经动情地告诉我:王惠菇是一个漂亮的姑娘,白皙的脸,乌黑的辫子,很聪明,很和善。喜欢文学,理想是要当一名作家或记者,她将写下三线生活的艰苦,写下三线学生的贡献。她有一把口琴,她经常坐在工棚里或河岸上专注地吹着,那口琴总是飞出快乐的或忧伤的音乐。她喜欢采撷一些野花,用以装点无法浪漫的日子。她的同学告诉我:王惠茹一直想有一件红毛衣,只是经济不允许,便始终未买。临终之际,她的同学帮她实现了这个平凡的愿望。她们连夜赶织,终于在葬埋之前给王惠茹穿上了红毛衣。她们知道王惠茹爱美,遂给棺材里撒满了枫叶,还放了一面圆形的镜子。

我曾经到王惠茹家里去看望了她的父母,其母是幼儿园的老师,其父是汽车队的司机,都退休了。我询问他们女儿过去的样子,这仿佛一下揭开了一个深藏的痛苦,两个老人极力忍着,然而那皱纹里,白发里,嗓音里,依然流露着无法压抑的悲戚。其母慢慢地描绘女儿,并从墙上取下王惠茹的遗像。遗像是黑白的,然而黑白的颜色,仍然展示了纯洁活泼的一个女子的美。能够反映那个时代的,当然是她的棉衣及其格子罩衫。其母抚摸着遗像,抚摸着遗像的木框和线绳,断断续续地描绘她的女儿,那声调简直湿透了。其父默默地坐在一边,什么话都不说,以致我不理解这个老人,猜疑他不想念女儿,并悄悄问着:难道他已经忘了女儿?根本不是这样。在我辞别之际,这个老人忽然哭了,他老泪纵横,抽泣着说:“惠茹走了就算了。你为活着的孩子呼吁一下吧!我知道,我知道那些孩子太苦了,太苦了!”

在葬埋王惠茹那年,其父母到大竹园送了女儿,之后二十五年以来,他们一直没有去过。这原因是多种的,我估计,经济紧张是原因之一。

吴南是烈士,他的坟墓当然是经过装点的,而且坟墓的方向对着西安,也对着他为之献身的隧道。在这里工作的铁路工人,总要祭奠吴南,为他扫墓,这都是应该的。出于一种神秘而微妙的心情,王惠茹的同学,就是那一百二十名十八岁十九岁的姑娘,当年执意要将王惠茹葬埋在吴南坟墓的旁边,而且事情就这样做了。在大竹园,我看到了这两个学生的坟墓,然而我不料他们的坟墓竟有着如此巨大的差别。吴南的坟墓似乎刚刚经过修缮,坚固而庄严,墓碑高耸着。然而王惠茹的坟墓居然只是一堆黄土,一间莫名其妙的房子竟还压着它,甚至是要挤走坟墓的样子。黄土几乎盖住了墓碑,那挣扎而出的一半墓碑,不过是粗糙的水泥制品而已,上面寂寞地写着王惠茹的姓名。我不料情况是这样的!在那个冬日的下午,我久久在这里游荡,深感世情之薄,人情之恶。

大竹园是一个显得温暖的村子,即使腊月,这里依然蔬菜成片,树木成林。遥远的,有农民在田野忙碌,有鸡鸣犬吠。偶尔,一列火车要在这里停下,将旅行的人运到他们要去的地方,这使村子有了一点镇子的气象。火车开走之后,这里重归安寂,黄色的阳光含着热度,也含着孤单,它使我蓦地想到西安。在那里,由于电视片的诱发和推动,三线学生互相串联,举行聚会,翻看发黄的照片,捐献破旧的衣物,或写文章载于报纸,或唱歌曲传于广播,总之,沉默了二十五年的心,忽如一夜春风起,千树万树梅花开。这一切,都进入了段先生的镜头,很多情景,不用导演,都是绝妙的戏。

然而大竹园是清冷的,吴南之墓与王惠茹之墓,伶仃地坐在土丘之上,不知道是谁的脚,踏出了一条细瘦的曲径,它穿过田野,通往土丘。太阳要落了,夕辉很净。我在夕辉之中摘了一把茶叶,摘了一把白蒿。我慢慢地走向那个土丘。我把白蒿献给了王惠茹,把茶叶献给了吴南。我用我的祭奠,弥补着世间的不义和无道,不过我不知道那冬日的白蒿和茶叶是否有这样的分量?

至于剧本,我是完成了,然而那个剧本之中所有的意思,仅仅是我关于三线及其学生的思考的十分之一,或百分之一。

选自1998年1月太白文艺出版社《放弃》

同类推荐
  • 文体在活动中生成

    文体在活动中生成

    传统昕谓的“诗学”,主要指诗歌理论与批评,但是,钱志熙先生在分析了从晚唐到近代“诗学”一词的使用情况后指出,“诗学”一诃,“除了指诗歌理论与批评外,还指构成诗人创作之能力的学理性因素。从这个意义上说,诗学是构成诗歌创作的基础,诗学的主体存在于诗歌创作中;从这个意义上说,诗歌史即诗学史”。 《文体在活动中生成先秦诗学新论》是对先秦诗学活动有关问题的思考心得,分上、中、下三篇。
  • 弘一法师全集02:书信

    弘一法师全集02:书信

    法师的书信部分,书信大多是写给友人的私人信件,有的信件同时随附明信片,所以有些书信在正文内容结束之后,另有法师的“附白”或“又白”等另附的内容。个别书信因保留不全,无法查证收信人姓名,遂本着求真、求实、求全的做事风格将,将此类书信中现有内容编入书中,以期读者能看到法师的最全最真的著作。
  • 和这个世界温柔相处

    和这个世界温柔相处

    在美景与咖啡间穿行而过,记忆模糊,和这个世界温柔相处的心却永恒。小七历经时光的洗礼,将铅华漂白,化作点滴的温柔,灌溉贫困山区儿童的心田。善行大爱,始于初心,她走过的路,遇到的人,似乎都平凡无奇,但她和这个世界温柔相处的心,却可以让我们用一辈子去回味,去领悟……
  • 梨园传奇:戏曲脸谱故事

    梨园传奇:戏曲脸谱故事

    浙江文艺出版社编著的《梨园传奇——戏曲脸谱故事》为山海经故事丛书中的一册,为我社早期山海经丛书的再版本。内容均以从民间搜集整理的传说故事为主,且各册都有一个核心的人物或主题,内容丰富,风格活泼,保留了很多的民间智慧,体现了民俗风情与历史面貌。《梨园传奇——戏曲脸谱故事》内容围绕海宁潮主题,将从民间搜集整理的传说故事进行整合。
  • 缪斯情结

    缪斯情结

    本书收《当代小说的人生意识》、《社会形象与典型精神》、《诗自妖娆趣自高》等40余篇文学评论。
热门推荐
  • 大圣征途

    大圣征途

    前世孤儿,意外身死,魂魄因为一个惊天的阴谋,被选为盖世妖圣重生的载体,然而却生在了一个充满亲情和仁义之道的家庭。本该成长为盖世妖魔的他,却怀着一颗仁义之心,虽受迷惑,却不失本心,一步步踏上那至高无上的大圣之道。
  • 阴阳先生之五术传人

    阴阳先生之五术传人

    我因一本书而走上了一跳阴阳不归路,神秘的黑影,强大的女鬼,兄弟的秘密,一切尽在阴阳先生之五书传人
  • 福妻驾到

    福妻驾到

    现代饭店彪悍老板娘魂穿古代。不分是非的极品婆婆?三年未归生死不明的丈夫?心狠手辣的阴毒亲戚?贪婪而好色的地主老财?吃上顿没下顿的贫困宭境?不怕不怕,神仙相助,一技在手,天下我有!且看现代张悦娘,如何身带福气玩转古代,开面馆、收小弟、左纳财富,右傍美男,共绘幸福生活大好蓝图!!!!快本新书《天媒地聘》已经上架开始销售,只要3.99元即可将整本书抱回家,你还等什么哪,赶紧点击下面的直通车,享受乐乐精心为您准备的美食盛宴吧!)
  • 三元玄境

    三元玄境

    少年林长日,为救同伴被飞甲蝎所伤。在疗伤时无意中发现身上的人体封印。为了探究封印之迷,历经了奥元、晶元、天元……,几个大陆,展开波澜壮阔的传奇之旅。飞甲蝎,赤炼金蜥,血髓心机虫,青绿水母虱,蓝焰棕熊……,阴阳魔核各类魔兽层出不穷。水火同源,圆通诀,五行融合功,晶光期,晶明期,晶亮期,天功境,天灵境,天化境……,各种功法修炼升级。计红花…—,兰心……,水丹丹……,三女一男之间的爱恨情仇。充满神秘,战争,爱情与冒险……
  • 狼妃很帅

    狼妃很帅

    传说,在古老的世界里还未有人类时,是狼统治的世界。但是就这样几百年后,一名清冽的女子……
  • 失忆易少的甜蜜爱恋

    失忆易少的甜蜜爱恋

    一场车祸改变了两个人的人生,他是风流倜傥的霸道腹黑总裁,她是沉鱼落雁的高冷女神,两个人相遇本是一场错误,却因为时间改变了他们之间的微妙关系!
  • 灵魂送葬者

    灵魂送葬者

    看大师级人物是如何对付鬼怪的,张小山一位平凡少年于一位少女的爱世纠缠。
  • 炮灰翻身录

    炮灰翻身录

    上辈子她以为她能得到遗失的幸福,到最后不过是一场骗局!重生归来,联姻工具的命运,可否改变?古董异能,我只要自己的精彩!还想惹我?就看你敢不敢付出代价了!PS:女主三观略微扭曲,各路极品乱入,神挡杀神!
  • 绝世农女不为后

    绝世农女不为后

    一个现代酿酒世家的二十四岁乖乖女,为救马路上闯红灯的小孩子而被车撞,醒来后居然是再一个不知名的朝代里一个八岁贫穷农家女的身上。而这户农家为奶奶治病卖田卖地,爹爹爷爷打临工,两个哥哥砍柴卖,穷的提小莫看不下去了,于是她决定利用现代的头脑做个小生意改变生活。谁知她的真正身份却是几百年世家的嫡出女儿,奶奶临终前让她去京城助她亲生哥哥肃清叛徒、坐稳家主之位。当她来到京城一步一步从一个只会酿酒的小丫头到一个几国之间最大豪商,原本只为哥哥们铺好前进的道路,谁知被卷入宫廷大位之争。(本文纯属虚构,请勿模仿。)
  • 大乘起信论别记

    大乘起信论别记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