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争鸣,1957年出生,为工厂完成了“放电间隙自动调整器”、“去离子水装置”等6项技术革新,自学外语并为厂里翻译了两万字的电加工资料。1979年被评为“全国新长征突击手”。1989年,他被评为“首都见义勇为十佳青年”。1992年和张海迪等人一起被授予“全国自强模范”荣誉称号。1992年当选为北京市历史上第一个由残疾人组织推选的人大代表。
身为残疾人,想的却是其他的残疾人,并竭尽全力地为他们有所思、有所为,大胆地鼓与呼。这就是吕争鸣。2004年,北京市人大常委会正式出台了《北京市无障碍设施建设和管理条例》,这是我国第一部关于“无障碍”建设的地方性法规,作为北京市人大代表的吕争鸣为这部条例的出台做了大量的工作,努力数年,抱着残疾之躯从不气馁……
“障碍”,对吕争鸣有着刻骨铭心的痛。一岁半时他患上了小儿麻痹症,左腿失去知觉,右腿行走不便,一瘸一拐,不仅要经常用拐杖,偶尔还得用上轮椅呢。虽然他的家与学校仅仅是几步之遥,父亲每天打开家里的后窗,把他轻轻地放到路上,就可以到学校的墙头边。虽然少走了些路,但学校的大门口有台阶,这对于双腿没有力气的吕争鸣来说,无异于翻越长城!好在墙下有个大土坑,他每天只好从大坑中缓缓地爬进学校,像一只可怜的小乌龟,缩着头,一点一点地往墙里边挪,再掸干净身上的土灰进入教室。小时候他就想,要是台阶上能走轮椅多好啊,无障碍!
可是,生活不是依靠奇思妙想来过日子的。“障碍”依然存在,日子还要一天天过。他自小就是一个好强又倔强的人。13岁时,他不顾身体残疾开始小心翼翼地学游泳,先抓着水塘边的一根柱子开始游,放开2尺游回来,再多放开些、再游回来……有两次差点被淹死,但他还是坚持着,终于学会了游泳。这小小的成功更加坚定他的人生信念:健康人能做到的我也能。于是,他开始练习举哑铃、投篮、甚至当足球场上的守门员,每一次尝试都要付出普通人百倍的辛苦,可是他不怕,别人练一次,他就练十次、百次,直到成功!他还刻意在下雨天不打伞,冬天少穿衣服、不戴帽子,以锻炼自己的意志和身体,希望长大后“残而不废”!
高中毕业后,他已经长成了一个充满青春活力的小伙子,虽然腿脚行动不便,可是心灵手巧,而且那双大手特别有力,他希望能用这双手编织生活的美妙蓝图。可是,找工作太难了,每到一家他都吃了闭门羹。尽管他一次又一次耐心地向负责招工的人说,自己“身残志不残,残而不废”,并告诉人们,中学时曾经独自修理好学校的几百套桌椅,还为学校迎接外宾设计了精巧的小灯笼,并激动地在心里大声呐喊:“我有用啊”,可是有的人就是长一对“势利眼”,就是不肯接受他,你能怎么办?多次失败后,他没有退却。有一天,他勇敢地找到了北京市电加工机床厂:“能试用我一下吗?如果觉得不行,给个眼色我就走。刷厕所、打扫卫生、收发室我都能干。”
一位负责招工的厂领导被他的态度感动了,终于为他拧亮了进厂的绿灯。可是,吕争鸣在厂里的工作并非自己想象得那么花团锦簇。进厂不久,一些闲言碎语就污水般向他泼来,有人说“怎么招了这样的人”。后来,他做出了一些成绩,又有人说,“玻璃瓶里面的癞蛤蟆,前途光明,出路不大”……面对这些羞辱,吕争鸣哭过,恨过,甚至也想过自杀!
“世俗啊,对于一个残疾人,特别是想做点事业的残疾人,为什么这么为难?”吕争鸣躺在床上,坐在轮椅上,一遍又遍地喃喃自语,眼含热泪!
1979年,22岁的吕争鸣迎来了人生的新天地。北京的媒体报道了他自强不息的事迹,顿时,信件似雪片一样飞来,无数人赞扬他,很多残疾人给他写信,交朋友,谈理想,也有一些“想不开、心情苦闷”的青年朋友写信给他,希望能从他这里得到化解,点亮一盏希望之灯。于是,他热情高涨,自信的风帆鼓得满满的。他对工厂充满了感激,从来不嫌弃那些在他人眼中又苦又累的活,主动加班加点,忙得很开心。任务紧急的时候,他竟然同时开四台机床、干四个人的活。不仅如此,他还勤奋自学,刻苦钻研,在短短两年时间里先后完成了“放电间隙自动调整器”、“去离子水装置”等6项技术革新,还通过自学的外语为厂里翻译了两万字的电加工资料。
面对这一切,你还会说吕争鸣是位残疾人吗?不,他从来都不把自己当残疾人!只是他当选北京市人大代表后,在视察体育设施、商业网点或机关单位时,面对那些台阶才会有“残疾”这两个字如闪电般划过心灵的长空。于是,他才会自1992年起,每年都领衔提出“无障碍”建设的建议案,到处积极宣传“无障碍”建设,直到有关部门为残疾人真正推行“无障碍”建设,他的嘴角边才露出了满意的微笑……
“生活在召唤,理想在飞翔,使我残而不废,奋起直追。”这是吕争鸣的报告《做一个残而不废的人》中的一句话,他用勇气和毅力克服了人生的障碍,谱写了成功人生的辉煌篇章。这句话也是他人生的点睛之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