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士其(1905~1988),我国著名科学家、科普作家和社会活动家,中国科普事业的先驱和奠基人。主要作品有《揭穿小人国的秘密》、《生命的起源》、《我们的土壤妈妈》、《高士其科学小品甲集》、《高士其科普创作选集》等。翻译《世界卫生事业的趋势》、《苏联医学概况》等。半个世纪中,他在全身瘫痪的情况下,写下了数百万字的科学小品、科学童话故事和多种形式的科普文章,引导了一批又一批青少年走上科学道路,被亲切称为“高士其爷爷”。高士其逝世后,中组部追认他为“中华民族英雄”,国际小行星命名委员会也将3704号行星命名为“高士其星”。
在我国科普界高士其无疑是泰山北斗式的人物,不仅是他的作品赢得了人们的喜爱,而且是他的身残志坚的精神鼓舞了一代又一代年轻人,成为他们前进的动力之源。
高士其原名高仕镇,出生于福州,是一个生活不能自理的人,每天由护士帮他穿衣、漱口洗脸,喂饭。因为不能咀嚼,所以每天的饭食必须做得很烂。早饭后,在护士的帮助下,做十多分钟的简单的体操。然后,阅读一些报纸。在写作之前,必须把稿子先在自己的脑海中写出来,然后一个字一个字地口述给秘书,让他记下。可是,有时因为声音低微或是遇到难懂的名词,即使秘书集中全部精力也不能够听懂,必须反复说十几遍才能领会。很多时候,辛苦地工作了三四个小时,一篇科学小品还是没有写好。每天即使用完了全部的精力也只是能够写七八百字。他算了一下,大多数时候,一篇小小的作品的创作完成往往需要五个上午的时间,付出的辛苦不知是健康人的多少倍。
1928年,高士其在美国芝加哥大学攻读化学专业。一天,他正在进行一项实验,突然一个装有脑炎病毒的瓶子爆炸了,当时这些病毒顺着他正在发炎的左耳进入了他的脑子里,侵入了他的中枢神经。一位高级神经科专家劝他马上回国,但他仍然坚持学完了全部课程,直到毕业。1930年,高士其特意从纽约乘上一艘德国邮轮,绕道欧亚十几个国家回国,一路上的所见所闻,使他的眼界大为开阔,同时也深刻地体验到祖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以及他们那一代学人的历史使命。回国后,他的家人和亲友都劝他先把病治好再工作,可是,他目睹各地疫病流行,甚为猖獗,每天都要残杀数以百计的人,不愿意袖手旁观独自养病。不久,在一位留美同学的关照下,他应聘到南京中央医院工作,担任检验科主任。可是,旧社会的医院腐败黑暗,正像一首民谣所说的:“医院大门八字开,有病没钱莫进来”!高士其目睹这一切愤然辞职,毅然把自己的名字改为“高士其”,庄严地声称:“去掉人旁不做官,去掉金旁不要钱!”
变成了一个失业者的高士其住在美国留学时结识的好友李公朴先生家里,以翻译、写作和当家教为生。后来,经李公朴介绍他认识了正在倡导“科学大众化运动”的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应陶行知先生的邀请与戴伯韬、董纯才等一起编写“儿童科学丛书”。受新文体“科学小品”的启发,从此开始科普创作,找到了一条把科学献给大众的途径。从1936年4月到1937年2月短短的十个月时间内,他先后写了《我们的抗战英雄》、《细菌大菜馆》、《细菌与人》和《抗战与防疫》四本科普小品集。
抗日战争爆发后,高士其决心奔向延安参加抗日救亡。他一路上走走停停,忍饥挨饿,有时连水也喝不上。幸得一些好心人的相助,克服了重重困难,在西安八路军办事处的帮助下,于1937年11月25日到达了革命圣地延安。他是第一个投奔延安参加革命的留美科学家,又是一位在上海已崭露头角的文化人——科普作家。两年后,由于身体健康每况愈下,他不得不赴香港治病。在地下党的精心关怀下,他被安排在香港最好的医院——玛琍医院住院治疗。可是这所充满铜臭的贵族医院,认钱不认人,高士其看在眼里气在心里,心情烦躁,病情加重,有一次昏迷了几天,医院正准备把他扔进太平间时,他却奇迹般地活了过来。医院为了赶走他,编造谣言,说他疯了,强行把他送进了香港精神病医院。后来,在地下党的帮助下转移到另一家医疗条件比较好的医院进行治疗,还派了一位护士谢燕辉去照料他的生活。病情稍微稳定一点,高士其就支撑着起来开始写作。这时,他写字已十分困难,只好改为口述由护士笔录,口干舌燥地“写”出了一篇又一篇的科普小品,发表在香港《大公报》上。
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香港到九龙的交通断绝,地下党组织与高士其失去联系。高士其一人病倒在床上,两三天没吃东西,幸被一位留下来的邻居老太太发现,每天烧点稀饭喂他,才没被饿死。后来,地下党历尽艰险把他从香港转移到桂林。不久,日本飞机开始轰炸桂林,外出求援的谢燕辉因心脏病突发离开了人世,“自愿前来”照顾高士其的李小姐,又趁机席卷而逃,连一顶防蚊的帐子都没给他留下,并把他反锁在房间里。这时,高士其求助无门,饿得两眼发黑,夜里成群的蚊子叮得他浑身是包,幸好地下党组织委派青年作家马宁去看望他,才及时把他救了出来。随后,党组织派马宁夫妇把他从日军炮火轰击下的桂林送到昭平县。有一天晚上,他们在逃亡途中住在一所关帝庙里。谁知这里老鼠特多,高士其又困又累,睡得迷迷糊糊的,被老鼠咬得鲜血淋淋,直到咬掉了他的一块肉才被痛醒。他挣扎着坐起来,用手去捂着脚后跟,老鼠竟肆无忌惮地去咬他的手指。第二天清早,马宁夫妇才发现高士其的惨状,痛心得直哭……
新中国成立后,高士其为繁荣我国的科普创作做出了重大贡献。他以超人的毅力与病魔展开了搏斗:在发病的时候,他顽强地挣扎着,每一次脱险都是在与病魔做最后的斗争,似乎要耗尽全身剩下的最后的一点力气;要用尽全身的力气,才能呼吸着一口气,因为这样一个简单的动作在他却是那样的困难——口水不住地往下流,眼睛不住的往上翻,他似乎看见了在自己的作品中描写的那些与细菌抗争的顽强的战士,又获得了一些与病魔抗争的勇气;有时候眼皮不知不觉耷拉了下来,就像是被一位脾气不好的人控制一样,事先不打一声招呼就关闭了他看着外边世界的门窗,“哐”地一声被锁回了那无边的黑暗中,需要通过别人的按摩,才能够再次睁开眼睛,再坚持工作一会儿……
高士其一生经受的痛苦是常人难以想象的,令人心酸落泪,但他却在科普创作的道路上生命不息、工作不止,是一个永远值得我们尊重的精神巨人。
高士其说:“因为我是一个战士……勇敢产生在斗争中,勇气是在每天对困难的顽强抵抗中养成的。我们青年的箴言就是勇敢、顽强、坚定,就是排除一切障碍。”他用自己的行动践行着自己的诺言,用自己传奇的一生谱写了一位爱国知识分子为了祖国、为了人民,终身不懈地传播、普及科学文化知识的生命奇迹,给我们民族留下了十分宝贵的精神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