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锦生,1951年生于北京。世界上第一辆全塑料汽车的发明者。1983年7月,他试制成功一款名为“小天鹅”的汽车,以三公升汽油可以行车百公里的卓越性能赢得客户的信赖。在他的带领下,30辆中华牌汽车于1996年4月开上世界屋脊;1997年10月,美国通用汽车公司购买中华牌子弹头汽车,开创了中国轿车首次出口汽车大国的历史;2000年11月,一次关于汽车的碰撞检测,为中华牌汽车赢得了“天下第一撞”的声誉。
如果说中国民族汽车制造业的历史是一幅绚丽多彩的画卷,那么,当它被铺展开来的时候,有一道风景是那样绚丽夺目,它就是唐锦生研制成功的全部用复合材料制造车身的中华牌轿车,而且走的是一条自己发明、自己研制的特殊道路。
1982年,唐锦生从研究所转业到地方的时候,就萌生了全塑汽车的设计,但是当他一个个去寻找生产工厂的时候,迎来的却是一束束鄙夷的目光,这让他心灰意冷。几经周折,他找到了开办一家小厂的大学同学,希望合作开发。大学同学表示同情,但不愿意冒风险。最后答应开给唐锦生助理工程师的工资,解决他的吃饭问题,至于造汽车的事,等有条件再说。最后,他找到了中国科协副主席田夫。在他的帮助下认识了一位公司的董事长,争取到了一笔研发资金。又经过一番磨难,他找到了河北深泽县的一家机械厂。厂里不收他一分钱的加工费,16天就将75个加工部件送到了他的面前。接下来,在一群好心人的帮助下,他的发明前景越来越开阔。
1987年,唐锦生不顾艰辛,远涉重洋,来到大洋彼岸的美国底特律,面对着来自全世界的1000多名科学家宣讲他的研究成果,希望通过与专家的交流研讨获得新的灵感,继续完善自己的发明成果。回国后,他奋发图强,励精图治,于1989年5月荣获美国纽约第13届世界发明银奖。在拿到奖牌时,他激动地说:“如果一个人在国内为同事们争光而引以为荣的话,那么今天能在全世界面前为中华民族争光是最大的幸福!”许多科学家和民众在钦羡他的发明智慧的同时,更是一次次地被他的爱国精神所感动。
在取得了卓越成就的同时,他没有被眼前的鲜花和掌声所陶醉,而是努力发现自己的不足,希望获得更大的成就。为此,他来到美国旧金山大学学习汽车及经济管理专业。在业余的时间里,他千方百计地把生活中有限的时间积攒起来用以完善自己的发明。经过努力,他的发明获得了包括中、美、日、德和英联邦在内的共七十多个国家的专利。
为了把专利变成产品,1994年10月,唐锦生的北京中华汽车制造有限公司正式成立。为了造车,他几乎24小时泡在工厂,有时几个月不回家。一次听到别人说自己的父亲躺在病榻上,他才想起已经很久没有回过家了,为此很内疚,可是一想到自己的汽车,又忘记了一切……对此,他的父亲常说:“你忙吧,我不怪你,我为有你这样的儿子而感到骄傲。”为了节省资金用于汽车制造,他在食堂的伙食上也有严格的要求。一次,食堂的师傅给他端来一盘红烧肉,他却反问:“我为什么要比别人特殊?现在是爬雪山、过草地,要同舟共济!”说完把自己碗里的肉又退了回去。他常常利用一些时间和食堂的师傅考察市场,为了一块不起眼的大骨头也会和别人讨价还价。不过,他一直把工人的冷暖放在心上,而且通过关心工人为企业发展带来了意想不到的力量。工人们在食堂吃饭的时候,他常常会来到工人身边数一数碗里有几块肉,然后问道“今天的骨头汤喝了没有”?他知道工人们每天工作也很辛苦,所以总是从市场上买来一些肉,并叮嘱食堂的师傅要做一些骨头汤,帮工人们补一补钙元素。他总是用心观察生活,与工人们同吃、同住、同劳动,倾听他们的诉说,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和困难,成为工人们的知心朋友。他与工人同甘共苦的作风已成了一种企业精神,正像他自己所说的那样,“一个企业如果没有精神,即使有再好的厂房、设备、人才,也不能够使公司得到很好的发展!”
多年后,唐锦生凭借这种精神,众志成城,终于完成了他的“汽车帝国”之梦,让发明之花结出了美妙的果实……
“一个公司在发展中常常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怎样来克服呢?”这个问题常常困扰着唐锦生。后来,他将军事化管理中的“严格的组织纪律性、强烈的集体荣誉感、坚韧的团队精神”这些具有深层意义的词汇引入到公司管理中来,为公司的所有工作人员战胜困难、忍辱负重提供了精神支柱。这也是唐锦生成功的力量之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