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悲鸿(1895~1953),江苏宜兴人,原名寿康。新中国成立后,他是周恩来总理亲自任命的中央美术学院院长,不久,又当选为全国美术家协会主席。他是中国现代美术事业的奠基人之一,杰出的画家和美术教育家。他坚持现实主义艺术道路,创作了《田横五百士》、《九方皋》、《巴人汲水》、《愚公移山》等一系列对现代中国画、油画的发展有着巨大影响的优秀作品,在中国美术史上起到了承前启后的巨大作用。
在画坛上没有人不知道徐悲鸿先生的,他以画马饮誉中外。可是,很少有人知道,在没有成名之前的徐悲鸿曾经饥寒交迫,穷困潦倒,少年丧父,求学无门,工作无望,一度流落上海滩……可是,他“穷而弥坚,不坠青云之志”,越挫越勇,咬定目标不放松,终于成为一代艺术巨匠。他的夫人廖静文女士所著的《徐悲鸿的一生》中有着翔实的记载,我每一次展读,都会被他的砺志精神感动得热血沸腾……
徐悲鸿先生原名徐寿康,1895年7月19日出生在江苏省宜兴县屺亭桥镇。“悲鸿”是他的笔名。由于家庭穷困,少年徐悲鸿经常受他人的冷眼。有一次,徐悲鸿到一个亲友家去吃喜酒,许多有钱的子弟都穿着绸衣,而徐悲鸿却穿了一件布大褂。为此他遭到了别人的奚落,从此愤世嫉俗,立志不穿绸衣。为了在社会上谋生立足,他想进“洋学堂”读书,但父亲拿不出钱。于是他便向别人借钱,可是谁也看不起这个“穷小子”,这使他深感前途渺茫,世态炎凉,不禁悲从中来,犹如鸿雁哀鸣,遂改名为“悲鸿”。此后他一直以“哀鸿”自诩,并发愤绘画。
他的绘画得益于家庭的熏陶。父亲徐达章是一名民间画师,在当地很有名气。耕作之余,父亲在镇上以课徒和鬻字卖画补贴家用。因家境贫寒,幼年的徐悲鸿也跟着父亲参加劳动。幼小的悲鸿耳濡目染,对书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13岁时(1908年),家乡发生水灾,庄稼悉遭吞噬。万般无奈之下,他随父亲外出谋生,也培养了他对书画的热爱之情。后来,达章公染上了重病,全身浮肿,极度衰弱,父子俩才不得不返回家乡。17岁以后,徐悲鸿独自挑起了全家的生活重担。他曾先后在家乡三所学校担任图画老师。这三个学校的距离有五十华里,在舟楫如梭的江南水乡,坐船既方便又便宜,但是由于家境贫寒,为了节省钱给父亲治病,他全靠徒步往返。19岁那年,父亲病逝,徐悲鸿过早地体会到了生存的艰辛和人世的无常。
流落上海是他一生最难忘的痛。为了养家,他决定到上海去寻找出路。他的一位同乡徐子明先生,当时任教于上海的中国公学。在徐先生的热情帮助下,他的作品得到了时任复旦大学校长的首肯,并答应为他安排一个工作,但当校长见到悲鸿时,说徐悲鸿还是个孩子,怎能工作?不久徐子明赴北京大学任教,徐悲鸿工作的事也没了着落。天气一天比一天冷起来,他身上仅有的一点盘缠也用光了,最后因身无分文而被旅馆老板赶出大门。在极度失望中,忽然接到了徐子明从北京的来信,嘱咐他去见商务印书馆《小说月报》编辑恽铁樵先生,真是喜从天降呀!他怀揣徐子明的介绍信立即前往商务印书馆。恽先生看了介绍信及他的几幅作品之后非常满意,答应让他为中小学教科书画插图。一阵温暖的感觉顿时涌到了悲鸿的心里,他激动得热泪盈眶。可是,当他再次来到商务印书馆时,又被告知国文部另一个主事人认为他的画不合格,刚燃起的希望之火又被浇灭了。徐悲鸿立刻感到全身都在颤栗,心好像也要裂开了,血不断地涌出来。一种难以遏制的痛苦和失望强烈地攫住了他。于是,他不顾一切地狂奔到黄浦江边:沦落上海的苦闷,找不到职业的烦恼,饥寒交迫的痛苦已经把他折磨得精疲力竭,突然降临的希望又这样破灭了……面对滚滚不息的黄浦江,他准备结束自己年轻的生命……这时,他忽然想起了父亲临终时的教导,想到了母亲,想到了帮助过他的人,想到了自己的理想,不禁泪如泉涌……默默地对自己说:
“一个人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而能够自拔,才不算懦弱呵!”
辗转数年后,徐悲鸿得到了蔡元培先生的赏识和帮助。1918年,他来到北京大学任画法研究会导师。第二年,得到了留学法国的机会,生活的天空渐渐露出了迷人的蔚蓝色。
发愤苦学的留学生活是他人生最宝贵的财富。当时的中国军阀混战,贫穷落后,在世界上没有地位,在外国的中国留学生常受到一些人的歧视。有一次,许多留学生在一起聚会,一个满身散发着酒气的外国学生站起来,恶毒地说:“中国人又蠢又笨,只配当亡国奴,就是把他们送到天堂里去深造,也成不了才!”徐悲鸿听了异常愤怒,他走到这个洋学生面前大声说:“先生,你不是说中国人不行吗?那么,我代表我的祖国,你代表你的国家,我们比一比,等学习结业时,看看到底谁是人才,谁是蠢材!”从此,徐悲鸿学习得更勤奋了。他到巴黎各大博物馆去临摹世界名画时,常常是带上一块面包一壶水,一去就是一整天,直到闭馆才肯出来。当时,法国最享盛名的画家达仰先生非常喜欢徐悲鸿,他从这个中国青年人身上,看到了中国人民的坚强意志,收他为学生,每个星期天都可以让他去达仰画室学习。进入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校后,他在几次竞赛和考试中都获得了第一名。1924年,他的油画在巴黎展出时,轰动了巴黎美术界。这时,那个在众人面前大骂中国人无能的洋学生,不得不承认自己不是中国人的对手。后来,徐悲鸿又转往柏林、比利时研习素描和油画,潜心研究西方美术,后来他终于成为中国美术界学贯中西的大家。
1927年,徐悲鸿学成归来,先后任上海南国艺术学院美术系主任、中央大学艺术系教授、北平大学艺术学院院长、北平艺术专科学校校长等,为我国美术事业做出了较大的贡献。他是伟大的艺术家,又是卓越的美术教育家。
徐悲鸿的老师达仰先生曾说过,没有经历过苦境的人,往往缺乏宏大的志愿,世界上最伟大的作家都是意志和毅力最强的人。其实,画家徐悲鸿也如此。我们知道,世界上受过苦难的人很多,不是每一个经受苦难的人都能把它化为财富的。徐悲鸿做到了。关键是生活再苦,他却始终志存高远,在勤奋的学习和打磨中才练出了一身好功夫,应验了中国那句古话:业精于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