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年人用语言交流信息,婴儿用哭声表达意愿。婴儿的哭,不仅仅告诉大人他饿了,更多的时候,是要大人抱他,和他一起玩,让大人爱抚他。哭是婴儿的语言,他以特殊的方式告诉大人,他需要抚爱,需要温暖,需要慰藉。相反,不哭的孩子,大人就很少去关注他,因为他乖、不哭不闹、不让人烦,甚至有时竟让人忽略了他、忘记了他。因此,爱哭的孩子也是被人抚爱最多的孩子。
生活中求人办事,总不可能一帆风顺,要有点“会哭”的功夫。俗话说,伸手不打笑脸人,打“哭成一个泪人”的恳求者更很少有人会做。当然,“眼泪战术”并不一定局限于哭鼻子,凡装成一副可怜样的办法,都属?这种技巧。
通过打动他人侧隐之心赢得帮助,不愧是办事的一种好方法。打动他人的恻隐之心,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当你无计可施时,不妨使用“眼泪战术”,这其实是打动他人恻隐之心的最好方法。
某公司曾经用了一年的时间,才解雇一位美丽的领班。其实,想要解雇一位工作人员,并不是说句“你被解雇了”那么简单。
具体经过是这样的:在过去的一年里,人事经理与这位领班谈了四五次,而每次都在尚未进入主题时,领班就早已泣不成声了。也许是她有演戏的天分,但无论怎样,领班的“眼泪战术”的确对这位人事经理产生了影响。每次经理都对公司领导说:“如果必须开除她,你们自己去说吧,我办不到。”就这样,这位领班一直在那家公司做了一年。
俗话说:会哭的孩子有奶吃。同样,这个道理用于女人,会哭的女人有“饭”吃。
放眼看开去,到处都有“会哭的孩子”。在公司里,一样的工作、一样的业绩,会“哭”的人往往会有更好的报酬,因为他一“哭”,老板就会知道他的辛苦、他的劳累、他的收入少、他的付出多、他的热情受挫、他的后劲不足,总之老板会被他“哭”得不加薪晋爵不足以平其愤。而再看看那些默默工作、不声不响的人,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好事很难光顾。想想也不难理解,偌大的公司,老板怎么可能会注意到每一个人呢?只会做,不会“哭”,谁知道你辛苦?谁知道你劳累?谁知道你对薪水不是很满意?谁知道你时刻想着离开,想去一个更能体现你价值的地方?不知你是否想过,即使去了一个全新的地方,你仍然只是会做不会“哭”,结果是不是会一样呢?
侯礼馨女士在华尔街某公司上班后,与她一起被公司录用的年轻同事曼丽,违反公司规定偷偷告诉她,她的薪水仅仅是曼丽的一半。“美国公司很歧视外国人。”她友善地说。侯礼馨几乎要气疯了,于是她跟老板们据理力争。她对大老板说:“你也许不完全知道,与我一起应聘来的员工都无经验。而且这三个月以来,我的成绩最大,一共完成三个项目,其中一个是独立完成的,给公司创汇七万多美元,但被人抢了功。这,您知道!”她加重语气:“而且大家有目共睹,我是多么努力,我的上司根本没有耐心教我任何专业知识,却把我的成绩当做他个人的功劳,在公司获取最高的待遇。在这种情况下,我的薪水还要少于他人,这很难让我接受。我相信,这也难以让您接受。如果谁因为我的种族而欺侮我、歧视我,我一定和他拼到底!”她说着说着,情不自禁地掉下了眼泪:“如果我是你们家庭的一个成员,你们的小妹妹,你们会这样待我吗?”最终,侯礼馨得到了公司的道歉卡,同时加薪50%,并补足原来的薪水。后来,大老板告诉她,加薪的主要原因是因为她能“舍命”维护自己的权益。“一个能维护自身权益的人,就一定能维护公司的权益。”老板说。
侯礼馨身在美国,观念和文化与中国有差异,但道理却是一样的。该出手时就出手,大胆地“索取”,与“先付出,后得到”并不矛盾,这是勇气、信心与实力的表现。有些时候,不“索取”就得不到,“索取”就能得到,更要如此。
获得同情心不是非采用眼泪战术不可,但流眼泪是最好的方法之一。
用眼泪去泡,不仅要能泡,还要会泡。换言之,泡不是消极地耗时间,也不是硬和人家耍无赖,而是要善于采取积极的行动影响对方、感化对方,促使事态向好的方向转化。
生活中有些人脸皮太薄,自尊心太强,经不住人家首次拒绝的打击。只要前进一受阻,他们就感到羞辱气恼,要么与人争吵闹崩,要么拂袖而去,再不回头。看起来这种人很有几分“骨气”,其实这是过分脆弱的自尊,只顾面子而不想达到目的,于事业无益。
我们在求人时,既要有自尊,又不要过分自尊。为了达到交际目的,有时脸皮不妨厚一点,碰个钉子,脸不红、心不跳,不气不恼,照样微笑着与人周旋。只要还有一丝希望就要全力争取,不达目的决不罢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