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因效应,是指在总体印象形成过程中,新近获得的信息比原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在心理学上定义为:主体在接受多种现象刺激后,印象的形成主要取决于后来出现的刺激,即在交往过程中,我们对他人最近、最新的认识占了主体地位,掩盖了以往形成的对他人的评价,也称为“新颖效应”。它与首印效应正好相反。研究发现,近印效应一般不如首因效应明显和普遍。在印象形成过程中,当不断有足够引人注意的新信息,或者原来的印象已经淡忘时,新近获得的信息的作用就会较大,就会发生近因效应。比如多年不见的朋友,在自己的脑海中的印象最深的,其实就是临别时的情景;再如一个朋友总是让你生气,可是谈起生气的原因,你却只能说上两、三条,这也是一种近因效应的表现。在学习和人际交往中,这种现象很常见。
与人打交道,首先进入眼帘的是相貌,它就像一张名片,不用言语,在第一时间把你推销给别人。有娇好的容貌,这不能不说是一个人的宝贵财富,它可以帮助你赢得第一时间的赞美和亲近。但是,常言道“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这就说明除了外貌,还有更吸引人,更让人信服的因素所在,我们要说的近因效应中的应变能力就是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在这个效率挂帅的年代,能者上,不能者下已经成为默认的潜规则,它最最讲究的是实力,是能根据现状随机应变的能力。因此,在很大程度上,应变能力尤甚于相貌。
个性特点是产生近因效应最有力的因素之一。它几乎决定了近因效应产生与否的命运。因此,无论是在生活中、学习中,还是在工作中,在教学上、企业文化中,还是社会发展过程中,我们总是在强调要有个性,有特色。一个应变能力较强的人,总是能化解各种尴尬场面,化被动为主动。
比如在求职过程中,一般情况下面试官首先会利用首因效应来对你做个初步认识,这些通过你的衣着、容貌、举止可以判断。但是让他们做出最后决定的往往不是这些表面的现象,而是近因效应作用之后才会给出最后的答案,其目的就是通过进一步对你的了解去衡量你的胜任能力,这也是面试的重要意义所在。面试时间只有短短的几分钟,而在这短短的几分钟里面,你要从众多应聘者当中脱颖而出,该如何做呢?相貌是与生俱来的,我们没法选择,得之我幸,不得之我命。况且相貌并不是决胜的法宝,它只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而真正的决定因素就在于你如何回答面试官的问题,虽然面试官的问题几乎是千篇一律,但是他们希望听得到的却不是千篇一律的答案,如果你能打破这个千篇一律的“神话”,以思辨的角度、轻松的语言给出新颖的见解;从你的言谈举止间透露出你随机应变的能力,那么,离成功也就只有一步之遥了。
前些天,听同事说起一事:她有一个从五岁就认识的伙伴,在她大学毕业一年后去该朋友的学校玩。在去到朋友宿舍的时候,该朋友的舍友十分热情的跟她打招呼,可令她朋友惊讶的是:她紧紧只是点了点头,回了一声“大家好”。同事的朋友感到很不解,同时也觉得有失颜面,愧对舍友。后来,同事的朋友跟她说起这件事:“我觉得你变了,变得好冷漠!我们宿舍的同学跟你打招呼,你竟然只点了点头说了句‘大家好’。以前的你不是这个样子的。那个时候只要我喜欢的你总是积极的配合我,不管我怎么闹你都随我一起闹,现在的你变的好可怕。”且不论这位同事的言谈举止,她的变化自然有她的原因。我们要说的是,近因效应在这一对青梅竹马的朋友身上体现的有多明确,它几乎完全占据了这位朋友的心,尽管以前种种开心的镜头历历在目,却也挡不住眼前情景所带来的陌生感。
当然这样的近因效应是负面的,要尽量避免,特别是在我们的求职过程中,要尽量让近因效应发挥它积极的一面,而要形成积极的近因效应就必须提高自己的应变,因为即使你有不错的形象,但在接下来表现中显示出极差的反应能力,消极的近因效应就会出现,他人给自己的评价会大打折扣。而相反,你貌不出众,却反应敏锐,自然会让人另眼相看。那么我们应该如何提高自己的反应能力?
1.我们要尽可能的利用身边的机会多参加一些集体活动,并在集体活动多多出谋划策,给出有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遇到问题时不躲藏,要适时的站出来解决。应对的事多了,自然就能提升自己的应变能力了。
2.要善于观察,勇于创新
在任何时候,做任何事情都不拘泥于以往的规则和形式,学会用新的角度去看待问题,用新的方法去解决问题。
3.要广闻博识
在日常生活中多积累一些知识,善于引用、变通。
4.事先对一些行业知识进行了解,越深入越好,同时去了解并借鉴一些在该领域做出突出贡献的人的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向。有了这四点,即使你不具备首因效应的先决条件,相信你在回答面试官的问题时也能一出口便能吸引住他们的眼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