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华兼利润,一望夕阳中。素影摇银海,寒光炫碧空。
调和偏有味,生产自无穷。若使移南国,黄金价可同。
这首诗选自明《弘治宁夏新志》。诗作者周澄,四川人,明嘉靖年间当过长史,总管藩王府内事务。他在诗中既写了盐场成盐过程,又描述了夕阳下盐场浩瀚洁白,盐粒光华耀眼的迷人景象,同时道出了池盐的功用、储量及价值,赞叹池盐的丰富和珍贵。
宁夏池盐主产于盐池县,为盐池三宝(咸盐、皮毛、甜甘草)之冠。盐池池盐分布广、储量大。古代盐池地区,除了比较发达的畜牧业之外,另一大产业就是盐业。自汉代设“三水盐官”以来,盐池池盐就成了官府的重要财源。之后,历代博采广销,获取盐利。唐代有“天下之赋,盐利居半”的记载。据《新唐书·食货志》载:唐有盐池处,其中盐州有乌池、白池、瓦池、细项池、温泉池。当时以乌池、温泉池产盐最多,又以乌池、白池质量最佳。西夏数州之地,“财用所出,皆仰给青盐”。西夏政权对盐业生产与管理非常重视,实行官营,在中央机构三司中设有盐铁使。西夏长期据有乌池、白池,两池所产青盐、白盐味甘而质美价廉,经常在陕西、陇东一带销售。北宋在与西夏的军事对抗中,常常采用禁运食盐措施,向西夏开辟“第二战场”,实行经济封锁。元朝也十分重视这里食盐的生产和运销,从而获取大量盐税,以资军饷。明代官府获盐银最多,“专供花马池一带修边、买马或接济军饷”。政府设立灵州盐课局,驻惠安堡,专理大、小二盐池,大盐池就是今天的花马池,小盐池则是惠安堡盐池。在今盐池县,自古有“以盐易马”之例,故明代以来,“花马池”又成了盐池县的别名。清代专设宁夏盐捕厅,专理灵州、花马池分州诸池盐务,又置盐捕通判一员于惠安堡,管理惠安堡3处池盐的生产与专卖。不说远古说近代,1936年红军西征解放盐池后,陕甘宁边区政府就实行过“盐民生产为主,部队生产为辅”的方针,开展打盐运盐生产自救运动,增加财政收入,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对边区的经济封锁。以后,边区政府专设三边盐务分局加强管理。盐池池盐几乎成了各时期不同政权的经济支柱。
盐池池盐得益于天时和地利,采集最为方便,不需人工蒸煮,也不用等待逐月析出,只是在天气变暖时,土的表面就能生出盐粒。雨后天晴时,地面也能结出棱状的盐粒。就是说,盐池的池盐多数是靠日光蒸发水气自然风化,天然结晶而成,无需人工提炼而增加繁重的体力劳动。民国《朔方道志》对盐池境内小盐池盐的成因与产量情况作了较为详细的记载:“每年二月间,于池内开始坝畦,引水入池灌畦,风起波生,日洒成盐,用力极易。惟天旱水少,或雨水过猛,所产差少。”民国《盐池县志》则概括为“不假人工,天然生产”。新中国成立前,盐池境内除小盐池、花马池外,还有烂泥池、莲花池等,均与定边县接壤,多处盐池形成了一片面积约1600平方公里的盐湖,号称“盐川”。周澄赋诗称道的犹如银海的盐池(湖),大概就是这个“盐川”了。
产盐的盐根在沙窝里和荒芜的田畦上就可以找到。民国《盐池县志》称盐根“方正坚莹,中含土眼,具天圆地方之义”。盐根除具有生盐的作用外,还有“治病投症,多而取效”的功用。其“形类冰片,专治眼科”,用“开水冲服,疗胃疼立愈”。“噎嗝危症,治之亦效。”用盐根治疗牲口眼热毒症、黄疸、霍乱,也有奇效。古代,宁夏进贡的盐山就是通常说的盐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