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山在唐代称长乐山,以前也称达乐山、铎洛山。《元和郡县图志》载,安乐州有长乐山,旧名达乐山,亦名铎洛山,以山下有铎洛泉水,故名。明代称为蠡山。据明《宣德宁夏志》载,距韦州城西20余里处有一座层峦叠嶂、苍翠如染的山,旧不知为何名,庆王府长史刘昉观其峰如蠡,故名为蠡山。在称为罗山之前,也称为螺山,因蠡、螺形似,又螺为常见且通俗,遂以螺代蠡。民间又将“螺”读为“罗”更通俗,故今为罗山。
罗山由南、北两山组成,南为小罗山,北为大罗山,南北长36公里,东西宽18公里,因地处毛乌素沙地南部边缘,自然资源丰富,人文景观文化底蕴深厚,极具研究和观赏价值,素有“旱海明珠”之称,是宁夏三大天然林区之一,2002年被列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