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兰山,史书首次出现称“卑移山”。如《汉书·地理志》载,北地郡辖廉县西北有卑移山。贺兰山之名出现于隋代,《隋书·地理志》载:“弘静,开皇十一年置,有贺兰山。”又“开皇三年,突厥犯塞,以行军总管从河间王弘出贺兰山”。唐史学家杜佑著《通典》称:“安静,旧曰弘静,有贺兰山、楼树山、空青山。”明末清初历史地理学家顾祖禹著《读史方舆纪要》解释为“一山有数名也”。至唐代,贺兰山北段又有乞伏山之名。唐《元和郡县图志》记贺兰山“东北抵河,其抵河之处亦名乞伏山”。贺兰山何意?《元和郡县图志》称:“山有树木青白,望如驳马,北人呼驳为贺兰。”宋程大昌《北边备对》又称:“山之草树远望青碧如骏马,北人谓马骏者曰贺兰,故名。”《乾隆宁夏府志》又称贺兰山之“番名阿兰鄯山”,后人习呼阿兰鄯为“阿拉善”,又由阿拉善转音为“贺兰山”。据蒙语呼斑驳之马曰“霍勒”,恰与阿拉鄯、阿拉善音似义同,并转音为汉语“贺兰山”。另有学者以为:贺兰山以部族得名。《晋书·北狄匈奴传》载:西晋武帝太康间,曾有匈奴胡降附,“其入居塞者”,有“贺赖种”,所谓贺赖种即“贺兰部”,他们长期游牧于贺兰山地区,故山以部族得名,或部族以山得名。
从以上史料可以看出,古代的贺兰山又名“卑移山”,其北段也称“乞伏山”。还有“阿拉善”等不同的音译名称。对贺兰山的不同称谓,都与古代游牧民族有关。早在游牧民族心目中,贺兰山就像奔腾在草原上的一匹骏马。
贺兰山位于阿拉善高原和宁夏平原之间,其大体可分为北段、中段、南段三部分。“沙枣子开花香天下,塞上江南好宁夏,东有黄河一条龙,西有贺兰宝疙瘩。”赞说贺兰山是“宝疙瘩”,因为它以高大的身躯削弱了西北高寒气流的侵袭,挡住了腾格里的茫茫流沙,成为“塞北江南”宁夏平原的天然屏障。如今又是宁夏的三大天然林区之一,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煤炭、石灰岩等种矿产资源的宝库,著名的太西煤、贺兰石就产于贺兰山中。新发现和开辟为人文旅游景点的贺兰山岩画长廊则蜚声中外,观赏者络绎不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