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顺治十五年(1658年),户部主事唐臣来宁夏督饷,征得遗文数篇,于《万历朔方新志》第57页后又增补27页,并重刻取志名为《增补万历朔方新志》。除此之外,清代留给宁夏的志书多达17部。康熙年间编修的有《康熙隆德县志》和《康熙朔方广武志》;乾隆年间编修的有《乾隆银川小志》《乾隆宁夏府志》《乾隆中卫县志》《盐茶厅志备遗》;嘉庆年间编修的有《嘉庆灵州志迹》;道光年间编修的有《道光续修中卫县志》《道光平罗纪略》和《续增道光平罗纪略》《道光隆德县续志》;光绪年间编修的有《光绪灵州志》和《宁灵厅志草》《光绪平远县志》《光绪花马池志迹》《光绪海城县志》;宣统年间有《宣统新修固原直隶州志》。可以说,自康熙王朝以后,除雍正、咸丰、同治三朝,其他各朝均在宁夏有志书问世。这些志书反映了宁夏地区的志书种类繁多、资料丰富、内容全面的特点。在这些地方志中,《乾隆宁夏府志》的流传较广,影响较大,其他志书各有千秋,评说不一。
《乾隆宁夏府志》由宁夏府知府张金城编纂,于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告成并刊刻。全书共22卷,约50万字,为明清以来宁夏地区卷帙最多、资料最详备的志书。附有《宁夏舆地全图》《宁夏府城图》《宁夏满城图》、汉唐各渠水利图、《贺兰山图》。《恩纶纪》主要记述了康熙巡游宁夏及康熙与乾隆对宁夏所颁的36则诏书,犹如新编方志所设的“特载”和“专记”,算是对志书体例的创新。在水利工程方面,主要记述人们在长期的灌溉中对砌护渠道所采用的一些新技术。
《乾隆银川小志》由宁夏知府赵本植的家庭塾师汪绎辰于乾隆二十年(1755年)编纂而成,算是清代第一部宁夏志书。虽说该志文学色彩很浓,内容过于简单,但资料涉及清朝前期宁夏全境,很有价值。特别详细记述了乾隆三年地震前兆、地震灾害的全过程,对研究地震相当有价值。另外,还记载了唐太宗、唐肃宗、清康熙等皇帝在宁夏的行踪,前志鲜见。该志首次使用“银川”这个地名,或许就是因《银川小志》的出现,“银川”这个地名才能传承至今。
在清代编纂的宁夏各类志书中,最为逊色的有两部。《光绪花马池志迹》有抄袭《嘉庆灵州志迹》之嫌,且有抄错的地方。《乾隆盐茶厅志》原名《盐茶厅志备遗》,史料分量不足,内容贫乏,且编纂体例也较为混乱,参考价值较小。另外,《宣统新修固原直隶州志》,附有《硝河城志》,志中附志或志中有志,在宁夏属第一部,值得方志学者研究。1992年陈明猷对该志予以点校,由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宁灵厅志草》由宁灵厅抚民同知成谦于光绪末年纂修而成。据说原稿被日本特务窃取,现藏于日本东洋文库,宁夏图书馆仅存胶卷。光绪元年,海城县设打拉池县丞。《光绪打拉池县丞志》于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成书。由陈希魁等人编成,全志1万多字,为手抄本。内容包括建置、疆域、山川、关梁、水利、城池、物产、贡赋、祀典、职官(县丞)、冢墓、风俗、敕封、恩荫、选举、节妇等引目,严格按旧志体例编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