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段相声,其中一个笑料是问诸葛亮的母亲姓什么,周瑜的母亲姓什么。大家知道,《三国演义》是一部著名的古典小说,诸葛亮和周瑜更是家喻户晓的人物,但是这两个人的母亲姓什么,小说中并没有交代。《三国演义》第五十七回“柴桑口卧龙吊丧耒阳县凤雏理事”,写诸葛亮三气周瑜后,周瑜临死前仰天长叹曰:“既生瑜,何生亮?”连叫数声而亡。寿三十六岁。
相声演员利用同音现象,故意曲解为计氏生了周瑜,何氏生了诸葛亮。说到这里,引起哄堂大笑,收到了相声特有的艺术效果。
利用同音现象表现幽默戏谑在我国历史上是早有先例的。《太平广记》卷二载有下面一个故事:
五代时有个艺人叫李可及,夸口说佛教、道教、儒教无所不精。有人问他佛教的释迦如来是什么人?他回答说:“是妇人。”为什么呢?因为《金刚经》里说:“敷座而坐”,如果释迦不是妇人,他为什么说“夫坐儿坐”呢(当时妇女自称“儿”)?又问道教的太上老君是什么人?他同样回答:“是妇人。”问话的人越发莫名其妙。他解释说,《道德经》里写着“吾有大患,为吾有身”,如果不是妇人,他怎么会怕自己“有娠”(即怀孕)呢?又问文宣王(孔子)是什么人?他照样回答:“是妇人。”根据什么这样说呢?他解释说,《论语》云:“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也。”孔子不但是妇人,而且还是等待出嫁的大姑娘呢!
这里用了“敷—夫”、“而—儿”、“身—娠”、“贾—嫁”的同音现象,逗得人们捧腹大笑。
什么是同音词呢?
同音词是读音相同而意义不同的词。上文中的“既”和“计”、姓何的“何”和何必的“何”、“敷”和“夫”、“而”和“儿”、“身”和“娠”、“贾”和“嫁”都是同音词。
同音词有的书写形式相同。例如:
杜鹃1(花名)—杜鹃2(鸟名)
词1(文体)—词2(语言单位)
也有书写形式不同的同音词。例如:
枇杷—琵琶树木—数目
公式—攻势骄气—娇气
读音相同指声母、韵母、声调都相同,其中任何一项读音不同,就不是同音词。例如:
老—考(声母不同)
顶—颠(韵母不同)
空—孔(声调不同)
同音词中的同音同形词和多义词容易混淆。二者都音同形同义不同,但同音词是意义完全不同的几个词,只是读音偶合;多义词是一个词有几个不同的意义,几个意义之间有一定的必然的联系。例如:“翻译”1(名词)和“翻译”2(动词),意义之间有联系,是一个多义词。“白纸”的“白”1是形容词,“白忙”的“白”2是副词,“白”1和“白”2之间意义没有联系,是两个同音词。
同音词可以构成修辞上的谐音双关。例如:
雨里蜘蛛还结网,想晴(情)唯有暗中丝(思)。
(广东民谣)
我失骄杨君失柳,杨柳轻扬直上重霄九。
(毛泽东《蝶恋花·答李淑一》)
同音词可以表现幽默戏谑的色彩。例如:
有一次上地理课,老师问学生:“湖和海相比,哪一个大呀?”
“海大。”同学们齐声回答。
“比海大的是什么?”老师又问。
“是洋。”同学们齐声回答。
“有没有比洋更大的呢?”
同学们你眨眨眼,我摇摇头,都说“不知道”。
“有。”小百事通霍地从座位上站起来,大声说:
“比羊大的是牛!”
不少歇后语利用同音词构成。例如:
小葱拌豆腐——一青(清)二白
隔窗吹喇叭——鸣(名)声在外
恰当地使用同音词,能收到好的效果,否则,容易造成词义混淆,甚至引起误解。例如:
有人走进新华书店,问营业员:“有巴金的书吗?”
营业员回答说:“八斤?书是论部、论本,不论斤!”同音词也是写别字的原因之一增加学习语文的困难。例如:
她在机关事物(务)管理局工作。
他长(常)去图书馆借书。
他常(长)期住在城市。上边加点的字是别字。
灯不拨不亮,理不辩不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