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泗溪的泥鳅汤,我们县没有人不知道的,它几乎跟那里的姐妹廊桥一样出名。人们都说,那里的廊桥养眼,泥鳅汤养胃。其实,不仅泗溪的泥鳅汤味美,我们自己做的也不差。做泥鳅汤主要的原料是泥鳅和土豆,把土豆刨成丝加水煮烂,把泥鳅放酒等佐料焖熟,再把二者合而为一,加入少量的面碎、粉干碎、干菜、酒糟、红酥辅助材料,文火煮几分钟,美味可口泥鳅汤就可出锅了。一般的家庭“煮妇”都能做这道美味的菜肴。
煮泥鳅汤少不了捉泥鳅,小时候我们常常结伴去田里捉泥鳅,如果天气炎热,我们往往采取“浑水摸鱼法”:把水田分割成几个区域,把区域里的水分流出去大部分,只留薄薄的一层水面,就开始搅动,快速地不停地拿双脚在水里踩来踩去,直到把整个区域搅成泥浆,才可以歇下来。这时得眼疾手快,哪个地方冒一下条状的泡泡,伸手一捉准是一条晕乎乎的泥鳅。那时的泥鳅已经被搅得很傻,只要我们不用力捏拿,它就会乖乖地躺着,大概是以为到了某个安全的港湾吧。到了天气凉爽的深秋,我们捉泥鳅的法子也随之改变,采用“挖洞追踪法”。那时的稻田基本干涸,我们穿着鞋子走进去寻找圆形小洞,拿小树枝轻挑开口子,跟随着洞的走向,追踪到底,就可以追到泥鳅的老巢,只要洞还在就能捉到一条,有时甚至可以捉到大大小小的一窝子,这时我们常常开玩笑:大概是捉了它们的祖孙三代了。
很多时候捉泥鳅没那么走运,老半天捉不住一条的时候也多。比如有一回,爸爸和叔叔们一起去捉泥鳅,叔叔捉了一篓子,爸爸还没捉住几条。在往回家走的路上,叔叔看见田里一条水蛇,就跟爸爸说:你去捉住那条水蛇,我把整篓子的泥鳅都说成是你捉来的!大概是出于好胜,爸爸不甘示弱了,区区小水蛇,难道还怕它不成?于是挽了裤脚下到田里,不料那蛇也不是好惹的货色,周旋一阵子后,爸爸不仅没捉住蛇反而被它咬了一口。幸好水蛇无毒,咬一口也就疼一阵,疼过也就忘记那一肚子的窝囊火了,不过爸爸为此留下的话柄,却让叔叔取笑到现在,每次家人团聚坐着一起吃泥鳅汤,叔叔总要讲起爸爸与泥鳅有关的丑闻:捉不到蛇反被咬一口,得不到泥鳅照样少不了喝泥鳅汤,何苦呢!
其实,生活中很多境况也像爸爸当年捉泥鳅,为了某种虚名而追逐不该追逐的东西,往往得不偿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