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这个题目你可能会想起韩寒的成名小说《三重门》,韩寒的小说写的是学生时代生活、心灵、情感方面的懵懂状态。这里的三重门却是漫长的人生路上不同年龄段的人生哲学。
我们年轻时,血气方刚,认为世界舍我其谁,妄图凭借自己的力量改变一切;后来发现改变世间一切谈何容易,居然不能改变世界,那就改变身边的人好了;等我们发现改变身边的人也力不从心时,于是就想干脆改变自己得了。不知不觉已人到中年,这时,突然发现自己年轻时就像是过了三重门,但每过一重门总想着改变些什么,到头来不但什么也没有改变,反而为自己徒增了许多烦恼和失败。探究产生烦恼和失败的原因,主要是我们只能看到别人和自己的缺点或不足,却很难发现别人和自己的优点或长处,这样时间一长本来年轻浮躁的心就会更加浮躁,烦恼也就与日俱增,失败当然就是不可避免的了。
要想让我们年轻的心趋向平静和成熟,还要寻求人生的另一种境界,也可以说是人生的更为合理的三重门。
古时候,有一位王子,他向一位年长的智者请教:“我的生活之路将是什么样的呢?”智者回答:“在你的生活之路上,你将遇到三道门,每一道门上都写有一句话,到时候你看了就明白。”
于是王子上路了。不久,他就遇到了第一道门,上面写着“改变世界”。王子想:我要按照我的理想去规划这个世界,将那些我看不惯的事情统统清除干净。于是,他就按照自己的想法做了。几年后,王子又遇到了第二道门,上面写着“改变别人”。王子想:我要用美好的思想去教化人们,让他们的性格向着更准确的方向发展。他依然按照自己的所想热情地做着。又过了几年,王子遇到了第三道门,上面写着“改变你自己”。王子想:我要使自己的人格变得更完美。他还是按自己的想法做了。
一天,王子见到了那位智者,王子说:“我已经看到您说的那三道门了。我懂得,与其改变世界,不如改变这个世界上的人,而与其去改变别人,不如去改变我自己。”智者听了,微微一笑,说:“也许你现在应该往回走,再回去仔细看看那三道门。”
王子将信将疑地往回走。远远地,他就看到了第三道门,可是和他来的时候不一样,从回来的这个方向上,他看到门上写的是“接纳自己”。王子这才明白他在改变自己时为什么总是生活在自责和苦恼之中:因为他拒绝承认和接受自己的缺点,所以他总把目光放在自己做不到的事情上,忽略了自己的长处,他因此学会了欣赏自己。王子继续往回走,看到第二道门上写的是“接纳别人”。王子这才明白他为什么总怨声载道:因为他拒绝接受别人和自己存在差别,所以他总是不去理解和体谅别人的难处,他因此学会了宽容别人。王子又继续往回走,看到第一道门上写的是“接纳世界”。王子这才明白他在改变世界时为什么失败连连:因为他拒绝承认世界上有许多事情是人力所不及的,忽略了自己可以做得更好的事情。 王子于是学会了包容世界。
这时智者已经等在那里,微笑着对王子说:“我想,现在你已经懂得什么是和谐与平静了。”
由此可见,人生更为合理,更为成熟的三重门,应该是接纳世界、接纳别人、接纳自己。一词之差却反映了截然不同的两种人生态度。“改变”含有强迫、索取的意味,而“接纳”则有感恩、宽容的意味。后者体现的是一种和谐与自信,这显然与我国道家“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理念不谋而合。世间万物运行有序,各有章法,恣意改变,只能是画蛇添足,徒劳无功。
老叟箴言
人生来来往往。只有走好三重门,才能真正迈进成功之门。
“改变”与“接纳”如同“革命”与“守旧”。命是要经常革新的,但老祖宗留下的好东西还是要守住的好。
“改变”与“接纳”不是绝对的,是相对而言的。一味寻求“改变”将会使人变得疯狂,而一味“接纳”将会使人变得迂腐。最好的办法是“改变”中有“接纳”,“接纳”中蕴含着“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