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韩国高等教育扩张概况
二战后,韩国的高等教育经历了20世纪50年代的无序、快速发展阶段,60年代进入整顿发展阶段,70年代及其后进入持续发展阶段。
50年代,韩国模仿美国的教育模式,对教育实行“自由放任”的发展政策,鼓励民办高等教育,促进了韩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1945-1960年,高等教育规模增长了12倍,在校生达到10万多人。但教育发展与经济脱节的情况比较严重。
20世纪60年代,随着韩国经济的不景气,韩国高等教育也进入“整顿期”。政府开始控制大学的数量,调整高等教育的结构,消除了50年代盲目发展的负面影响,为70年代韩国高等教育的腾飞尊定了基础。
进入20世纪70年代,韩国经济快速发展,产业结构由轻工业为主向重工业转变,对工人的技术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高级技术人才的需求迅速增加,推动了韩国高等教育规模的进一步扩张。1980年,韩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14.7%,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1991年,韩国高等教育入学率达到40%,名列世界第七位,超过日本、德国、法国等发达国家。1995年,韩国高等教育入学率上升到52%,从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进入普及化阶段,2000年韩国高等教育入学率进一步上升到78%。
2.韩国高等教育扩张与劳动力市场的关系
韩国是一个政府主导型的国家,国家政策在协调教育与经济增长和劳动力市场(就业)方面的作用十分明显。韩国早在60年代制定经济发展规划时,就制定了以培养科技人才为重点的教育规划,大力培养科技人才,从而保证了经济起飞对较高素质劳动力的需求。
这一阶段供需失衡的情形是劳动力市场蛛网模型的反映:由于70年代大学毕业生需求大于供给,而为了满足大学毕业生需求的增加,韩国在1980年以后大幅度地扩大了大学的招生人数,但没有扩大社会所需的理工类学生,而是更多地扩大了教育设施及运营费用都较少的人文、社会科学的招生,因而引起了严重的结构上的供需失衡。1985年(1981年出台了招生计划后的第4年)及其以后年份,大学结业生的失业率超过了高中毕业生的失业率。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率从1970年的58%左右下降为1985年的41%。社会上大学及以上文化程度劳动力的失业率在1980年达到6.2%,1985年进一步上升到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