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绪二十四年七月二十二日(1898年9月7日),光绪皇帝颁布谕旨,宣布罢李鸿章总理各国事务衙门行走。--李鸿章之所以被免去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大臣之职,其直接原因是由于他与另一位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大臣张荫桓之间有着激烈的公事冲突和深重的私人怨恨。李鸿章被视为俄国在中国的殖民利益的代理人,张荫桓被视为英国在中国的殖民利益的代理人,正是张荫桓联合许多支持联合英国、日本以对抗俄国这一外交政策的维新人物说服了光绪皇帝,将李鸿章排挤出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在当时的世界外交界,张荫桓是一个非常出名的"中国外交家"。虽然"弱国无外交",可是多年担任中国外交官员的张荫桓却因为他在美国、西班牙、秘鲁、日本、英国等国家大肆浪费公款,召开奢华无度的大宴会,参加演说会、募捐会、圣诞节庆典、婚礼庆典、教堂礼拜等各种需要他靡费大量公款打点之后才能勉强受到邀请的活动,而在许多外国人那里为他自己赢得了"擅长交际"之名。最令张荫桓自己觉得出风头的一项"外交成就"乃是他在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赴英国致贺英国女王维多利亚在位六十年庆典时,曾被英国授予"圣迈克尔马圣乔治大十字勋章"。张荫桓在李鸿章倒台之后,立刻占据了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最重要的职务。张荫桓虽然早与一些维新人物有来往,特别是与"康大圣人"康有为来往得尤其密切,可是,自诩最善于投机的他在康有为等人筹备维新政策计划的时候,总是采取狡猾的回避态度,他只不过是模棱两可、暧昧不明地表示一点赞同维新的态度,而不直接参与任何推动维新的工作。可是,李鸿章的倒台让张荫桓的野心和虚荣心大大地膨胀了起来,他决定不再像以前那么胆小了,而要公开显示他已是光绪皇帝身边最支持维新变法的一个高级官员,使自己在维新变法的过程中捞取巨大的政治、经济利益,使自己变成中国最重要的洋务外交人物。
就在李鸿章被罢职的同一天,光绪皇帝根据慈禧太后的命令,颁布上谕,宣布以军机大臣裕禄署礼部尚书、兼在总理各国事务衙门行走。--虽然礼部尚书怀塔布在他与礼部的其他五个堂官一起被光绪皇帝革职之后,就找内务府大臣立山等人一起陪着他跑到慈禧太后面前哭诉,求慈禧太后给他做主、让他恢复官职,可是,慈禧太后只是不耐烦地命令他暂时在家清闲几天,又吩咐太监将一大盘子玉坠儿之类的小巧珍奇物件捧到他面前,让他随便拿几样,以示对他的恩赏,然后就将他给打发走了。怀塔布看慈禧太后没同意立刻给他复官,就又派自己的老婆再去慈禧太后面前哭诉一番,可是,慈禧太后刚一看到怀塔布的老婆在她面前开嚎,立刻就火冒三丈地将那婆娘给骂了一顿,说是"嚎什么嚎?我还没死呢,你们就急着号丧了?没用的奴才,这么一点子小事儿就经不住了,还能让主子指望你们什么?"那婆娘吓得不敢哭了,同时又觉得慈禧太后话里有话,虽然心中还是疑惑,可是也稍觉放心,于是,她赶快忙着将怀塔布让她带来的巨额银票和一份珠宝、古董俱全的丰厚贡品的清单向慈禧太后献上,又殷勤小心地赔笑了一番,就磕头而去。慈禧太后对于光绪皇帝将她所愿意任用的怀塔布等礼部六堂官革职一事,自然是非常愤怒,可是,她决定先不为此事与光绪皇帝争闹,而是按照她心中早已打算好的步骤,在预定的日子到来的时候,将光绪皇帝彻底痛击!在光绪皇帝决定将李鸿章罢职之前,慈禧太后抓住这个机会,命令光绪皇帝让她的亲信裕禄将因怀塔布被革职而留出的礼部满尚书的空缺给填补上,同时也将因李鸿章被罢职而留出的一个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大臣的空缺给填补上,光绪皇帝违抗不得,只敢从命!
谭嗣同、杨锐、林旭、刘光第这四人被任命为军机四卿之后,实在很忙,因为光绪皇帝所主持的一切大政,都由他们这军机四卿拟议,所有呈递给光绪皇帝的奏折都要经过他们阅视,而光绪皇帝所颁布的一切上谕,也由他们拟订出来之后再交内阁明发、或交兵部寄递各省。光绪皇帝此时等于组织了一个以他自己为核心的秘密朝廷,军机四卿就相当于秘密内阁的阁员,用梁启超的话来说,就是"参预新政者,犹唐宋之参知政事,实宰相之职也",这在事实上将军机处的军机大臣们摆到了有名无实的地位。由军机四卿所组成的这个秘密内阁所制定的有关维新变法的诏谕被一个接一个地迅速颁布出来,造就了锐意进行大改革的态势,对此,慈禧太后与上上下下一大群地位受到威胁的各级官员们都恨怒更甚。这些新诏谕的文稿大多是由林旭所拟的,言辞语气都相当激进。杨锐害怕惹来大灾祸,总是劝林旭说:"谁都知道,太后与皇上是'母子君臣',龃龉无穷。如今,不管皇上有何举措,太后都觉得皇上是在故意跟她争权,都深恶痛绝。变法究竟能捱到哪一天,真是让人不敢多想。咱们四人,现在正处在初入军机的热闹风头上,知道其中利害的,含沙射影地故意到处宣扬咱们是'四位新贵',不知道其中利害的,还以为咱们现在真有多大的权势呢,就糊里糊涂地羡慕咱们是'四位新贵'!咳,真到了现在不愿意去想的那个时候,咱们可就该巨祸临头了!依我说,你拟诏谕的时候,还是尽量让言辞语气温和一些,太凭意气行事,反而于事无益!"林旭哪里肯听杨锐的这等劝告,总是与杨锐反复争执,哪怕杨锐强令他易稿三、四次,他还是坚持己意。杨锐看劝不动林旭,只得哀叹:"不听人劝,毅然独断,祸且不测,死无日矣!"每逢这样的时刻,谭嗣同总是坚决支持林旭;而刘光第则一会儿劝劝林旭,一会儿劝劝杨锐,想将他们两人的意见调和起来,当然,他的努力很少取得实质效果。至于光绪皇帝,则因为觉得林旭所拟的那些诏谕非常符合他此时那锐意猛进的心态,也非常支持林旭,特别愿意让林旭拟诏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