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太后对于胡孚宸的这番弹劾批示极严,命令光绪皇帝立刻查办翁同龢。光绪皇帝在慈禧太后面前流着眼泪、磕磕巴巴地为翁同龢反复辩护,军机大臣廖寿恒为了搭救翁同龢,也特意向慈禧太后叩头谏阻。最后,慈禧太后总算是微微地冷笑一声,允许对翁同龢施以"免议"、不再查究的隆恩……
就在这一天,慈禧太后命令光绪皇帝颁布上谕,派军机大臣刚毅管理健锐营,派礼部满尚书怀塔布管理圆明园官兵。
光绪二十四年五月初八日(1898年6月26日),光绪皇帝谕令太常寺少卿盛宣怀,芦汉铁路刻日兴工,并开办粤汉、宁沪各路。同一天,鉴于诸顽固守旧大臣将《明定国是诏》中所强调的"京师大学堂为各行省之倡,尤应首先举办。着军机大臣,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王大臣,会同妥速议奏。"这一重要新政持续敷衍拖延、不予执行,光绪皇帝再次发出上谕,严令军机处与总理各国事务衙门"迅速覆奏,毋稍迟延。"
光绪二十四年五月十三日(1898年7月1日),被"开缺回籍"的翁大状元翁同龢终于离开了让他这么多年以来历真、历幻的皇城北京,启程返回家乡江苏常熟……
翁同龢在马家铺火车站登上了前往天津而去的火车,到火车站为他送行的各界人物很多,出名的大官僚有军机大臣王文韶、军机大臣廖寿恒、军机大臣钱应溥、协办大学士孙家鼐、内阁学士那桐、侍读学士徐致靖等人,有名的"清流"人物有盛昱、黄绍箕等人,著名的维新人物有康有为、梁启超、沈曾植、沈曾桐、张謇等人……与此同时,许多人也分别派人持函、替自己到火车站为他送行,这其中有许多是与他在朝廷、官场上为权、为利、为名而争斗了多年的人物,例如:总理衙门大臣李鸿章、总理衙门大臣张荫桓、前军机大臣兼总理衙门大臣徐用仪、前军机大臣孙毓汶等人……
时已过午,喷火的骄阳渐渐隐没在黯然沉闷的浓云厚雾之后……未初时分(下午一点钟),翁同龢所乘坐的那列火车鸣笛启行……
当车窗的玻璃上已经不再有送行的人群、高大的城楼、厚实的城墙的掠影出现的时候,翁同龢开始翻看那些送行的书函。厚厚的一摞书函,他唯独将李鸿章的那封挑了出来,仔细地、反复地看着……
第二天--光绪二十四年五月十四日(1898年7月2日),翁同龢在塘沽换乘了海轮,在大海波涛的颠簸中往南而去……
翁同龢被迫"开缺回籍"让人们强烈地感觉到了维新变法事业所面临的不祥前景,尽管如此,维新变法事业仍然在勉强进行着……
光绪二十四年五月十五日(1898年7月3日),光绪皇帝诏立京师大学堂,任命协办大学士孙家鼐为管学大臣。同一天,光绪皇帝赏举人功名的梁启超以六品衔,命令他办理译书局事务,并将译书局与早在光绪二十二年正月二十一日(1896年3月4日)就已成立的官书局一起并入京师大学堂内,由管学大臣孙家鼐督率办理。
光绪二十四年五月十六日(1898年7月4日),光绪皇帝诏兴农学,并谕曰:"振兴庶务,首在鼓励人材。各省士民著有新书,及创新法,成新器,堪资实用者,宜悬赏以劝。或试之实职,或锡之章服。所制器给券,限年专利售卖。其有独力创建学堂,开辟地利,兴造枪砲厂者,并照军功例赏励之。"
这一天,湖广总督张之洞将他所写的《妥议科举新章折》向光绪皇帝呈递了上去,这道奏折所谓的"妥议",其实是说康有为在那道《请废八股试帖楷法试士改用策论折》中所述观点不妥。张之洞在这道奏折中提出了与康有为的观点针锋相对的观点,并提出了一个他认为可行的改革科举考试的方案:乡、会试分三场考试,第三场试四书五经。
光绪二十四年五月二十一日(1898年7月9日),光绪皇帝诏令八旗两翼诸营,均以其半改习洋枪、抬枪。--早在二十天之前,光绪二十四年五月初一日(1898年6月19日),光绪皇帝为了军事改革的问题,还曾颁布过这样一道诏令:"陆军改练洋操,令营弁学成者教练,于北由新建陆军,于南由自强军派往。各疆臣限六阅月,举并饷练兵及分驻地,妥议以闻。其军械枪砲,各省机器局酌定格式,精求制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