杀掉西林觉罗·孚琦七天之后--宣统三年三月十七日(1911年4月15日),温生才毫无畏惧地英勇就义!
中国同盟会的领导者孙文、黄兴、赵声、胡汉民等人打算在宣统三年(1911年)暮春在广州再来一次起义,并兴致勃勃地设想着:靠八百"选锋"在广州城内冒险暴动,先占领两广总督署、水师行台等重要衙门,夺得清军存储在广州城内的枪械,然后打开城门,引进驻扎在城郊的、愿意听从同盟会指挥的新军;在占领了广州之后,将由黄兴统率一军出湖南趋湖北,由赵声统率一军出江西趋清朝两江总督驻地南京……可是,又是由于整个起义从始至终就没有统一、缜密、强有力的领导,又是由于具体的起义时间一变再变,又是由于临时担任各路指挥的一些人主张延期,又是由于已经到了广州的几百个"选锋"中的大部分退回了香港……总之,由于种种疙里疙瘩、噜里噜嗦、似乎立刻就能解决、又似乎直到世界末日也不可能解决的问题,最后,这次起义的副指挥黄兴只能勉强率领其所部一百三十余名"选锋"于宣统三年三月二十九日(1911年4月27日)下午五时三十分仓促暴动。
黄兴率领的"选锋"们人人臂缠白巾、足着黑色胶鞋,个个手执枪械、身系炸弹,从广州城内的小东营出发,沿途但遇清朝警兵,就奋力举枪射击、掷弹开路,前往攻打两广总督署。他们攻进了当时只有少数卫队防守的两广总督署,可是,这座大衙门中却根本连任何一个高级官员的影子都找不到,那些高官早在两、三天之前就迁走了,而且,他们的大轿与仪仗各物也都不在了!由此可证,近来报纸上所发布的诸如藩司、学司在此与总督一起开审查会的消息全是有意捏造的,若不是起义者内部出了一个详知内幕的内奸当官方的密探,官方的反应绝不可能如此灵活敏捷!
--事实上,署理两广总督张鸣歧早就逃出了两广总督署,躲进了水师行台,在那里与广东水师提督李準一起部署大批兵力,围攻这些起义者。
"选锋"们愤怒地放火焚烧了两广总督署,然后就退兵了。他们折出署门之后,才到东辕门,就遭遇了清军巡防营大队人马的扑杀……
黄兴将他的部下分为三路,企图各自冲出广州城,与城外的新军与巡防营中预定参加起义的力量会合。可是,他们在城内各处都遭到了清军的阻击,被打得惨惨散散,但成人自为战之残局。有的战死,有的被俘,有的侥幸化装逃走……
这一次广州起义又失败了!在战斗中牺牲的英雄与被捕后从容就义的烈士,一共有八十六人。可是,在起义失败之后的四、五天里,由各善堂收殓到的英烈遗体却只有七十二具。经由时任《平民日报》记者的同盟会会员潘达微多方奔走,并雇工将那些于被捕后就义的烈士们随身相系的铁索与枷锁一一解卸之后,这七十二具英烈遗体才得以在宣统三年四月初四日(1911年5月2日)入葬广仁善堂善董徐树棠所捐的墓地。
--"沙河马路旁,名红花岗。青草白地,可称净土。今献此为葬地……"
潘达微认为秋天的金黄菊花高洁傲霜,恰可写照英烈们的崇高气节,就将此葬地改名为黄花岗。从此,"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永存于中国同盟会的历史。于是,这次广州起义又被称为"黄花岗起义"。
林斯槐就勇敢慷慨地战死在这次广州起义中,他是一位当之无愧的英雄!十六年之前--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秋天,他就曾参加过孙文组织的那次兴中会重阳广州起义,那时,他还只是一个年仅十九岁的兴中会会员。十六年坎坷往事,可堪回首?!牺牲时的林斯槐,是一位三十五岁的中国同盟会会员……
林斯槐只比他那不幸难产而死的爱妻陈舜容晚死六个月!
牺牲在这次广州起义中的英烈,有许多是人们所熟知的,其中最年长者四十五岁、最年幼者十八岁、大多数则正当二十余岁的如花之年:方声洞,林尹民,饶国樑,庞雄,陈可钧,李德山,李雁南,罗仲霍、饶辅廷,陈更新,程良,宋玉琳,李文甫,罗干,罗坤,周增,喻培伦,徐国泰,陈甫仁,严确廷,林觉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