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塘江是中国浙江省第一大河,它发源于安徽省黄山,流经安徽、浙江两省。新安江与兰江是钱塘江的源头,于上海市南汇区和宁波市、舟山市嵊泗县之间注入东海,其中杭州附近河段,称为“之江”或“罗刹江”。河流全长688千米,流域面积5.56万平方千米,年均流量442.5亿立方米。钱塘江潮被誉为“天下第一潮”。
钱塘江涌潮,自古蔚为天下奇观。它与南美洲的亚马孙河、南亚的恒河,并称世界大强涌潮河流。但涌潮之优美壮观,以钱塘江大潮为最。每年农历八月十八日观潮节,国内外数十万观潮者,像潮水般涌向海宁,争相观看这“天下之伟观”。
为什么在八月十八这一天最壮观?这是因为中秋节后的两三天,是一年中地球离太阳最近的时候,因此这时候的秋潮是全年中最大的一次。
钱塘江的秋潮比其他地方的秋潮更为壮观,是与杭州湾的特殊地形分不开的。钱塘江入海的地方(即钱塘江口)叫杭州湾,那里外宽内窄,呈喇叭形,出海处宽达100千米,而往西逐渐收缩为20千米左右,最狭窄处海宁县盐官镇附近只有3000米宽。潮水涌来时,一路上越往西越受到两岸地形的约束,只好涌积起来,潮头越积越高,好像一道直立的水墙,向西推进。同时,由于潮流的作用,把长江泻入海中的大量泥沙,不断地带到杭州湾来,在钱塘江口形成一个体积庞大、好像门槛一样的“沙门”。当潮水向钱塘江口内涌去时,被沙门挡住了潮头,就形成了后浪推前浪、一浪叠一浪、汹涌澎湃、势如千军万马排山倒海的天下奇观。
钱塘江涌潮
我国自古以来钱塘观潮之风盛行,著名诗人对之吟咏不绝。孟浩然、白居易、刘禹锡、范仲淹、苏东坡、辛弃疾、陆游等都有观潮佳作。李白有“浙江八月何如此,涛比连山喷雪来”,杜甫有“天地黯惨忽异色,波涛万顷堆琉璃”,苏东坡诗云“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
观潮最盛之期,莫过于宋朝。那时观潮,农历八月十二日始二十日止,而以十八日为高潮。相传这一天称“潮诞”,又是朝廷检阅水师的日子。因此这一天倾城观潮,士女云集,江岸搭彩棚看台,十余里间,人山人海,地无寸隙。先是水师操演,战船在江上趋浪腾空,演出各种阵势变化,并且鸣放烟炮。等到炮息烟散。战船隐藏得无影无踪,然后有数百名凫水健儿跃入水中,迎潮而上,有水手擎大幅彩旗,踏波踩浪,出没于波峰浪谷之中,而旗尾一点儿也不沾湿,显出了“弄潮儿”的英雄本色。
由此看来,农历八月十八日定为钱塘江大潮的观潮日,除了上面讲的自然、地理原因之外,还有着历史的传承性,反映了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
一线潮历史上杭州凤凰山一带是观潮的最佳处。从明代起,海宁盐官成了观潮胜地。近年来,海宁观潮已从传统的盐官一个胜地发展为“八堡——盐官——老盐仓”3处观潮地。观潮者可以乘坐汽车自东向西与潮头赛跑,因潮速每小时只有25千米,而车速则有40千米,完全可以追赶上潮头。先在八堡看东南“碰头潮”,继而至盐官饱览“一线潮”,最后赶至老盐仓欣赏“丁字形返头潮”,大饱“一潮三看”之眼福。
八堡是江河海湾的交汇处,呈喇叭口状,是观赏“碰头潮”的好地方。只见远处潮头若隐若现,不多久南北两端连成一线,如一条闪亮的游龙横冲而来。涛声由小到大向江口推近,只见东南两股潮水拍岸而来,蓦地潮头相碰,满江涌潮,声如山崩地裂,掀起的巨浪雷霆万钧、摧枯拉朽。八堡海塘成了近年来观潮第一个胜处。
在盐官镇,有占鳌塔观潮楼、海神庙等名胜古迹。这里潮势自东而来,不仅最盛,而且潮头齐列一线,绵延数千米,这就是著名的“一线潮”。潮来时,东方水天相接,泛起一道银线,乍隐乍现,微微起伏,远远望去,像亿万条银白色的鱼在宽阔的江面上跳跃追逐,又似一群洁白的天鹅排成一线,展翅翩翩而来。后浪推着前浪,似满江碎银狂泻,前浪引出后浪,托起一堵耸立江面的潮峰。潮头来到眼前时,来不及细细体味,便沉浸在风雪激荡、云水震怒的画卷之中。只见摧枯拉朽般的浪涛滚滚而来,如万鼓齐鸣,似千军呐喊,像惊雷掠空,若沙场闹海,直搅得银山滚动、雪屋耸摇,顷刻,潮峰呼啸而过。江水猛涨,波涛泛白,经久不息。
在盐官以西10千米处的老盐仓,还可以观赏到奇特的“返头潮”。这里自1964年筑起9米高、650米长的丁字大坝截挡江潮后,便成了海宁观潮的第三佳地。当海潮撞上这伸入江心的丁字大坝时,潮尖如受惊的猛狮突兀立起,由于突然受阻,陡起丈高水柱,然后潮头折回。形成了一条反方向的白色潮线,滚滚退去,这就叫“返头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