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嵩向唐玄宗推荐张守珪担任瓜州刺史。
张守珪原本是北庭都护郭虔瓘的部下,北庭都护府是大唐与突厥的重要战场,严峻的战场形势也涌现出一批名将,张守珪便是其中之一。他曾在轮台之战中歼灭突厥骑兵一千余人,在北庭保卫战之后,被授予游击将军。
在萧嵩的举荐下,张守珪出任瓜州刺史,这对他是一个极大的考验,因为瓜州城已经被吐蕃军队毁坏。张守珪到任之后,立即率军民重建瓜州城,这个工程极为浩大与艰巨,而且吐蕃也不会轻易让这座军事重镇重新矗立在河西走廊之上。
果然,张守珪尚未完全建成新瓜州时,吐蕃大军就再次兵临城下。
此时不仅城防尚未坚固,而且瓜州的驻军也远远少于吐蕃来犯的军队。一时间瓜州军民相顾失色,全无斗志。这是考验一位将领的意志与决心的时候,张守珪顶住巨大的压力,他对部将们说:“敌众我寡,现在瓜州城还是满目疮夷,这个时候不可与敌军力拼,只能跟他们打心理战,以奇谋取胜。”
又是一出类似于诸葛亮的“空城计”表演。
张守珪将酒席摆到了城头上,面对城下黑压压的吐蕃大军,面不改色,从容自若地饮酒奏乐,那种神情,丝毫不把对手放在眼中。
吐蕃大将悉诺逻乃是一代名将,面对张守珪的镇定从容,他反而有些迟疑,看来瓜州城的守备力量必定是相当坚固了。悉诺逻没有贸然对瓜州城展开强攻,而是先略作后退,张守珪利用吐蕃军队撤退之机,果断地命令城内守军出击,打了一场小胜仗。悉诺逻见状,认定瓜州的防备相当坚固,于是便引军撤退。张守珪这次逼退吐蕃的进犯,有些侥幸的因素,但同时也体现出他的才智与从容不迫的胆识。
外患解除,张守珪终于将瓜州城完整地复建,比原先的瓜州城更加坚固。为了表彰张守珪的杰出成就,唐玄宗下令将瓜州升级为都督府,并由张守珪出任瓜州都督。
河西节度使萧嵩是一位精明的谋略家,他抓住吐蕃名将悉诺逻在瓜州城下撤退这一事件大做文章,实施反间计,制造假情报,并且故意泄露给吐蕃,称悉诺逻与大唐串通,企图谋反。
悉诺逻是吐蕃继论钦陵之后的又一员名将,正所谓功高震主。他手握重兵,吐蕃赞普对他也并不十分放心,现在突然传来悉诺逻与大唐串通合谋造反的小道消息,吐蕃赞普再也坐不住了,下令召回悉诺逻。悉诺逻百口莫辩,最后以谋反罪被处死,成为吐蕃一起冤案。
萧嵩的反间计使得吐蕃损失了一名优秀的战将,吐蕃很多将领也认为悉诺逻死得很冤,一时军中弥漫着消极的氛围,士气大受打击。
不过对大唐来说,吐蕃仍然是实力超强的对手,边防不可松懈。为了防止吐蕃再度扰边,驻防西线的总兵力增加到十二万余人,其中包括陇右兵团五万六千人,河西兵团四万人,临洮军事基地驻一万人,还有从朔方兵团调来协防的二万人。
第二年(开元十六年,728年),吐蕃大军卷土重来。
七月,吐蕃新任大将悉末郎率军出击瓜州城。
瓜州城已是今非昔比,在张守珪的主持下,城池的防御工事大大增强。在升格为都督府之后,瓜州城的守军数量也大大增加,在这种情况下,张守珪主动出击,与吐蕃大军在瓜州城下大战。吐蕃顶不住唐军的攻势,被迫撤军。
瓜州守卫战的胜利,使得唐军掌握了战场的主动权。
河西节度使萧嵩、陇右节度使张忠亮率河西兵团以及陇右兵团,联合出击,挺进青海湖,在渴波谷一带与吐蕃大军展开决战。河西兵团及陇右兵团乃是唐军的精锐之师,士气旺盛,吐蕃再遭败绩。
张忠亮率陇右兵团紧追不舍,一直追击到吐蕃的大莫门城(青海共和县东南),攻破城堡,俘获甚多,然后撤兵。在撤退过程中,将吐蕃在黄河上搭建的骆驼桥焚毁。
一年多来,大唐与吐蕃在青海湖至河西、陇右一带反复争夺,唐军逐渐控制战场的主动权。
八月,吐蕃大军越过祁连山脉,进攻祁连山以东的祁连城(今甘肃民乐县,时隶属甘州),河西节度使萧嵩派部将杜宾客率领四千名强弩部队前往增援祁连城。杜宾客曾经参加薛讷北伐契丹之战,在那场战争中,由于薛讷不听从杜宾客的劝告,结果遭到大败,可见此人颇有战略眼光。
杜宾客的强弩部队在祁连城下与吐蕃大军展开血腥之战。四千名强弩兵使用杀伤力极大的强弩,密集的箭矢对吐蕃的骑兵来说真是防不胜防,但是吐蕃仗着人多的优势,也不断对杜宾客所部发起冲锋。杜宾客沉着冷静,奋勇还击。这场战斗从早上一直打到黄昏,吐蕃军队伤亡惨重,最后被击溃逃入山中,杜宾客乘胜追击,俘获一名吐蕃大将。
自从萧嵩出任河西节度使以来,迅速扭转战场的不利形势,在军事上节节胜利,被唐玄宗授予兵部尚书的重职。
唐军易守为攻,转入战略反击。
在沙州(敦煌)的西南,驻扎有一支吐蕃的军队,称为大同军,对沙州以及瓜州构成严重的威胁,所以战略反击的重点,首先是击破吐蕃的大同军。
开元十七年(729年)三月,瓜州都督张守珪会同沙州刺史贾师顺(常乐城保卫战中的英雄),联合两州的军事力量,扫荡吐蕃大同军,大同军势单力孤,被唐军击破。此役保障了大唐河西走廊通道的安全,对丝绸之路贸易通道的畅通有着莫大的影响。
自从河西九曲之地割给吐蕃之后,规复河西九曲便成为大唐对吐蕃战争的重中之重,而通往河西九曲之地的首个吐蕃城堡,便是石堡城。
石堡城(在今青海湟源县西南)也是吐蕃袭拢河西的重要军事基地。
收复石堡城的重任落在信安王李祎的肩上。李祎是皇室宗亲中的名将,他同时担任朔方节度使。朔方节度使的主要防御对象是北方的突厥,由于唐与突厥的战争告一段落,北方边疆相对和平,所以政府抽调朔方兵团二万人到西线防御吐蕃。
鉴于石堡城战役意义重大,唐玄宗命令朔方节度使李祎、河西节度使萧嵩、陇右节度使张忠亮共同商量作战计划。
萧嵩与张忠亮等将领并不倾向对石堡城发动进攻,因为石堡城的地形险峻,而且路途遥远,如果贸然发动进攻无法攻克,将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最好的办法是按兵不动,静观其变。
朔方节度使李玮慨然道:“身为人臣,岂可以畏惧艰险而裹足不前呢?我愿率军前往,如果真的没法破敌,我当战死沙场。”
在李祎的坚持之下,河西兵团、陇右兵团、朔方兵团组建成强大的突击力量,昼夜兼程,兵分两路,一路切断石堡城的交通线,另一路围攻石堡城。
石堡城作为吐蕃东进的第一道门户,依险而建,易守难攻。更重要的是,这里靠近河西九曲之地,吐蕃可以出动大量的军队支援石堡城,因此围城打援成为唐军的战术选择。
由于唐军的神速进军,一举占领石堡城周边的制高点,切断了其与外界的联系,石堡城遂成为一座孤城。随即唐军展开凌厉的进攻,吐蕃守军在外无援军的情况下,抵挡不住,城堡终于被攻陷。
此役的胜利对唐军是莫大的鼓舞,河西兵团、陇右兵团迅速控制石堡城周边地区,拓地千里,并且将石堡城变为一座前沿阵地,进可攻退可守。
接到捷报后的唐玄宗大喜,将石堡城的驻军命名为振武军。
自从吐蕃大将悉诺逻被冤杀之后,吐蕃在与大唐的交锋中落于下风,吐蕃赞普弃隶蹜赞不得不考虑与大唐再度和解。
开元十八年(730年),吐蕃派遣使者向大唐政府求和。
唐玄宗心里有个结没解开,他说:“吐蕃赞普以前在写给我的信中,用词傲慢无礼,怎么可以跟他和解呢?”唐玄宗所指乃是吐蕃于开元二年(714年)时,向大唐求和时以敌国礼(对等的礼节),拒绝承认唐帝国的上国地位。
大臣皇甫惟明对唐玄宗说:“当时吐蕃赞普只有十八岁,国家大权还掌握在大臣手中,这封信很可能是吐蕃执政大臣所写,目的是为了激怒陛下。有一些将领就希望边境有战争,这样从中可以捞取战争之财,并企图以战功来搏取勋爵,这只是奸臣的诡计。如果不与吐蕃和解的话,边境战争永无止境,每年都要花费巨额的军费,河西、陇右一带将民生凋敝。所以陛下应该派使者出使吐蕃,慰问金城公主,并与吐蕃达成和解,使吐蕃永远称臣,永息边患,这才是国家之福。”
皇甫惟明这么一说,唐玄宗听了还蛮高兴的,便派皇甫惟明与张元方共同出使吐蕃。
吐蕃赞普见大唐愿意和解,非常高兴,盛情接待大唐的使团,并且向皇甫惟明出示了贞观时代以来,唐朝历代皇帝颁布给吐蕃的敕书,以表达对大唐的尊重之意。
在皇甫惟明完成出使任务返回时,吐蕃赞普同时派使者随同前往长安,并附上一封亲笔信。在信中,吐蕃赞普写道:“甥世代得以娶唐公主,与唐亲同一家,只是后来张玄表兴兵寇钞,遂使两国关系恶化。甥深知尊卑秩序,岂敢失礼于舅父呢?可是因为一些边疆大将相互攻击,竟多次获罪于舅父。后来甥多次派遣使者入朝,可是都被边将所阻,现在承蒙舅父派来使者,宣慰公主,甥不胜欢喜,愿意重修旧好,虽死无憾。”
吐蕃赞普的这封信,再次奉唐为上国,承认大唐在两国关系中的领导地位,这令唐玄宗感到很满意。
这样,唐与吐蕃又进入了一个短暂的和平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