牌坊,是宣扬彰显功德的标志性建筑物,一般似楼。
元明清600多年间,陇西县的祠、坊、坛不但数量多,而且规模宏雄。明清时期建牌坊形成了一种风潮,陇西县城关每数十步就修建有一过街牌坊,每座牌坊均挂两个纱灯,纱灯绘有《西游记》《水浒传》等连环画,一街为一系统,看完一条街的纱灯,就如读完了一部名著。
据史料和《陇西史话》记载,当年规模较大的牌坊主要有:
群英冲汉坊,位于陇西县城万寿寺北面,明嘉靖十八年(1539)修建。
御史坊,位于巩昌雄镇威远楼北面,为明嘉靖二十年(1541),由广东道巡按山西、陕西御史刘应熊修建,故名“御史坊”。
六鳌驾海坊,位于威远楼南侧,明嘉靖二十三年(1544),陇西举人宋益、杨萃等五人修建。
礼名第一坊,位于大城西街,明隆庆元年(1567),举人何迁建造。
地官大夫坊,在大城西街,明朝万历进士、户部主事兼理通州仓库事务杨恩修建。
明代贞节牌坊共建有七处,大城西街2处,一为明巩昌卫指挥使汪福妻葛氏立。一为明代巩昌卫指挥使汪川妻张氏立。府署南1处,为明代陇西指挥使董谅妻雷氏立。大城东街一处,为明代陇西县监生雷钊妻张氏立。北关正街板门巷口一处,为明代陇西生员孟复妻田氏立。北关翊秦门大街一处,是为明代陇西县民何晟妻齐氏立。
清乾隆年间,陇西城有各类牌坊约31座,分类为祠庙类牌坊5座,公署类牌坊5座,科第类牌坊6座,新建节孝坊15座。其中建于文庙西、东面的为德配天地坊、道贯古今坊;南山寺下的名忠义坊;府隍庙城南的为灵彰报应坊;东关的为先农坛坊;县治东的为古襄武邑坊;府卫治东的为西北干城坊;贡院北、南的为风清百世坊、望重千秋坊。
陇西古牌坊均结构精巧,高大雄伟。其构造是用四巨柱直立为三跨,柱下以扁圆形座石接地。中跨大且高于边跨。四柱前后用斜柱撑扶。柱上用横梁相连,梁为双层,其上以北斗拱攒朵,逐渐向外扩展,挂椽瓦瓦,起脊塑兽,精巧美观,颇具科学性及艺术性。在新中国成立之初,陇西古牌坊仍存不少,后陆续拆除。今唯一存有县文庙棂星门。
棂星门即县文庙牌坊,位于陇西县城中心威远楼东侧,在今陇西师范附属小学门内。当时作为县学所在地,清乾隆初年编纂的《陇西县志》卷三坊表记,在文庙西有“德配天地坊”,东有“道贯古今坊”。在其卷一府治图中,于县文庙东绘一四柱通天牌坊。另据碑记,棂星门于乾隆五十一年(1786)重修,为依原“道贯古今”牌坊重修。同治五年(1866)全毁于火。
现存棂星门是光绪九年(1883)重建,坐西向东,宽11米,进深3米,高8米。中跨置木门槛,边跨柱用斜木撑扶。为歇山顶牌坊式建筑,四柱通天,飞檐高啄,斗拱匀称,比例协调,古朴庄重,上覆浮雕花纹云冠,美观大方,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棂星门历经一百多年岁月,而今成为陇西历史文物,弥足珍贵。由于长期的风雨侵蚀,濒临坍塌。在文物部门和教育部门齐心呼吁下,于1998年,附属小学校友刘祖和先生拨款至县城建局,进行了全面维修,恢复了清代古建筑彩绘风格,重现棂星门昔日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