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陇西博物馆从事文物讲解工作十多年。我的工作性质要求我必须非常熟悉展品(即陈列文物),了解社会和观众,了解当地的历史和文化。读懂专业知识才能游刃有余,“深入”了解文物才能“浅出”讲解,满足各类观众的不同需求。所以,既要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又要博览群书,广采博纳。十多年来,我通过不断学习,不断实践,写了去讲,讲了又改,就这样陆续编写了十多万字的讲稿,并从其中整理发表了一些作品。博物馆一向被誉为“学生的第二课堂,成人的终生学校”。我深深感到,也是我这个每日都得“备课”的讲解员终生学习和成长的课堂和学校。
陇西以古老的文化和悠久的历史秉承于华夏文明史册,我被这片热土浓郁的地方文化、秀美的山川和丰富的文物深深吸引。每当我讲解《陇西历史文物地图》,就会被具有较高历史和艺术价值的古建筑、古遗址、古墓葬和古宝器渲染陶醉,耳边仿佛听到了远古历史文化的回声。三年艰辛的文物普查,我和博物馆的同志们一起走遍了陇西境内十几个乡镇,亲眼目睹了通西古城精巧的结构和险要地势;吕家坪遗址背风向阳,开阔平坦的地势;走在人类最伟大的建筑——古秦长城梁上,被它巍然屹立、百折不挠的气概所折服;登上雄视云天的邢家墩遗址,顿觉天高地阔,江山如画,心中涌起对我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明的无比自豪和骄傲!我多想写一本书赞颂伟大的民族和祖国,但只是个梦想!
2010年10月,我去甘肃省博物馆领取博物馆协会会员证书,受到《陇右文博》副主编、甘肃省博物馆学会副秘书长卢冬老师的热情鼓励和建议,增强和坚定了我写《古郡回声——陇西文物集萃》的信心和决心。回陇后夜以继日、奋笔不辍,完成了书稿。又数次经卢冬老师的策划指正,审阅书稿。此书的面世,决非“感激”二字所能报答。
为本书写序的郎树德教授,是甘肃省文物研究所的著名文物专家,曾于2010年3月作为甘肃省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领导小组组织的验收组成员,来陇进行文物普查的实地调查和验收工作。他对陇西文物的精深研究及对本书的肯定和赞许,使我深感荣幸和激动,先生的鼓励和教诲,将永远铭记在心。
另一位为本书写序的何钰老先生,是定西市博物馆原馆长,文博副研究馆员。记得2001年我参加全省文博系统讲解员大赛,就是先生极力推荐和支持我参赛并亲自为我把关修改讲稿。还有陇西县文化广播影视局局长王国豪、原陇西县博物馆馆长杨万荣、汪楷同志多少年来对我在文物工作中的栽培和指导,现任馆领导石小军,何亨及单位其他同志长期以来对我文物讲解工作的支持和帮助,在此一并致以最为诚挚地感谢!
我自己才疏学浅。此书写作过程中参阅了《陇西县志》《陇西史话》及其他文物书籍和有关资料,但缺点和错误显而易见,还望诸位专家、学者、老师和同志、朋友们不吝赐教、指点斧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