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树义,字子方,贵州遵义人。清仁宗嘉庆二十一年(1816)举人。宣宗道光六年(1826)大考名列一等,以知县分发。历任湖北天门、监利、江夏等县知县,后升汉阳同知,于宣宗道光十六年(1836)调任巩昌府知府。到任后,首先惩治奸恶,选进贤良,着手兴革,整顿吏治。对巩昌(陇西)地方百业亦多有建树,举其大者:一是集资银1500两修葺南安书院。二是募捐3000余串铜钱提倡维修威远楼。三是修筑西河堤。西河从西南沟流出绕陇西城西关而北入渭河,东面堤坝年久残缺,附近沿河庐舍及西北关城墙有被冲毁之虞,唐树义引以为忧,乃督促命令属吏率地方人士增筑堤防,引水归流,消除隐患。四是整修折桥沟道路及重建永济桥,便利北区与城关的交通。其他如缉捕盗贼,安定地方,荒年平粜,赈救灾民以及清理狱案,简刑平讼等,均得到人民群众称颂。唐树义为官清正,自奉俭约,所到之处都有政声,曾亲题语自励:“穷秀才做官,不必十分受用;大丈夫做事,只求一点精诚”。逾年又调洮岷观察,陇人感戴其德,张敏行进士撰文,为他立了“郡守唐树义遗爱碑”。
最值得人们至今怀念的一件事,就是在他的倡导、监督下,将铸造精良的“崇宁铜钟”置于11米高的陇西威远楼一楼南台基上永久地保存了下来。
传说,在当时尚无吊机的情况下,要将4000多公斤重的铜钟抬上威远楼,人们想方设法均无良策。这时围观的人群中一位老翁哈哈大笑,人们惊奇地问他:“老人家,你笑什么?难道你有什么好办法?”老人捋须笑道:“唉!我都土拥到半脖子上的人了,能有啥好办法!”说完不知去向。唐树义听了细思:老人所说的“土拥”倒是一个好办法,于是叫人们抬起钟的一面,铲土拥上,再抬另一面,同样拥土升高。就这样硬是把4吨重的崇宁铜钟用土拥上了11米高的楼台。从此人们传说是神仙显灵转化为老人来指点拥土抬铜钟的。
钟,是中国古代的一种金属撞击器。通常作为一种军事或宗教建筑的附设器具,用于报时或召集人群、发布消息等。宫廷所用的钟都刻有铭文,以祈求天神保佑。
钟,亦是佛教丛林寺院里的号令,清晨的钟声是先急后缓,警醒僧众,长夜已过,勿再放逸沉睡,起身诵经拜佛或下地劳动生产。而夜晚的钟声是先缓后急,提醒众僧觉昏衢,疏昏昧!即熄灯休眠,养生修身。故丛林寺院的一天作息,始于钟声,止于钟声。
钟还有几种功能:一为古代打击乐器,盛行于青铜时代。这与当时乐律学、声学和青铜冶铸技术的高度发达分不开。由于青铜钟质料坚实和耐腐蚀,至今虽已历经两三千年,仍能给我们留下古代真实动听的音响。二为地位和权力象征的礼器。王公贵族在朝聘、祭祀等各种仪典、宴飨与日常宴乐中,广泛使用钟乐;三为佛教的“犍椎”之一。初始时钟仅仅是作为集众之用的响器,所以也称为“信鼓”。印度在还没有钟的时期,多半是敲击木制的犍椎集众。四为报时之器,钟原来只有“梵钟”和“半钟”两种;“梵钟”就是所谓的“大钟”,又称为钓(吊)钟、撞钟、洪钟、鲸钟等等。“半钟”的体积只有“梵钟”的一半,所以称为“半钟”。早在原始社会,作为礼器的钟就出现了。当时的钟或以木制,或以竹制,或以陶制,是一种简单的打击乐器。随着青铜文化的开始,在商周时期出现了青铜器,也就出现了钟。
任何时代,修志、修庙、铸钟等,都是政治稳定、经济繁荣的象征。北宋徽宗时期,陇右一带在王韶熙河之役后,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有较大的发展,真正体现了“国泰民安”的局面。崇宁铜钟就产生在这个时代。
清道光十六年(1836),陇西城威远楼由于风雨剥蚀,倾圮不堪,巩昌知府唐树义慨然提议兴修。崇宁铜钟原悬挂于陇西一寺院,为汉蕃官员及各界信徒捐资共铸。后经战乱,沉埋于大城钟灵池中,约清代又被群众从池中抬出。唐树义倡导维修威远楼,并将宋徽宗崇宁元年(1102)所铸重达4000多公斤的铜钟置于威远楼上,陇西人民称之为“崇宁铜钟”。
崇宁铜钟,通高2.17米,钮高0.29米,口径1.32米。钟下口呈莲瓣形,口沿微敛,狮首钮。钟肩铸有莲瓣,钟腹上下铸两层凸棱纹,上层排列四大方格,格内铸有18个大字。下层排列四大方格,格之间又划分为若干格,格内依次铸有通远军地方官员及吐蕃族官员等的职衔名称。题名阴阳文不等,如“遣通远军事刘戒朝,散郎通判通远军事孙俣、主持圣寿寺定僧体原等。”“大宋壬午岁崇宁正月日钟成”。据陇西名士戴璠老先生《再谈崇宁铜钟》一文中谈道:“该钟的钟面文字题名,多为蕃绅蕃将,这是北宋末年王韶熙河之役后,归附大宋政权的吐蕃旧部。当时王韶的政策是恩威并用,对主动投降的人予以优抚,对顽抗的人坚决镇压,这样大部分吐蕃部落看到王韶军纪严明,锐不可当,也就主动投降了。王韶对投降的蕃兵蕃将分别利用,有立大功的还委以重任。清末学者、志草经提学使叶昌炽的《语石》一书,被誉为近代研究我国古代石刻古钟艺术,最有学术水平之著作,为考古学重要的研究参考书之一。在我国浩瀚的石刻、古钟中,唯独把陇西威远楼的崇宁铜钟作了惜墨如金的介绍,《语石》记载:“余东使西征,渡河登陇,所见古钟,皆沉埋于野田蔓水中,惟有巩昌府城内中间古楼上置有崇宁铜钟”。由此可见崇宁铜钟的价值弥足珍贵。
钟的节奏感强,它能表达人们的欢乐喜悦,又可以在生产劳动中协调人们的劳动步伐、在舞蹈中使舞姿整齐优美、在练兵中使士兵步伐一致,以振军威,因而在劳动生产中最需要这种乐器。《诗经》中有不少诗篇都记载了钟的演奏。如《关睢》“窈窕淑女,钟鼓乐之”。《鼓钟》:“鼓钟钦钦,鼓瑟鼓琴”。等就是描写钟的。
铜钟发音洪亮而悠扬,历史上盛世修志,修庙、立碑、铸钟大多是歌颂功德,崇宁铜钟也不例外。晚清时,每日晨曦刚露,威远楼上崇宁铜钟就由专人负责敲响。当时人们称为晨钟,预示着新的一天开始,于是人们日出而作,用勤劳和智慧创造光辉灿烂的文化。抗日战争期间,日本飞机轰炸陇西,当局令人敲响了威远楼上的崇宁铜钟,那深沉、厚重、悠远的钟声四达十余里,城乡人们闻之,纷纷出城,躲避日寇飞机的轰炸。陇西清代文人杨朝栋题写“声闻四达”的巨匾悬挂在威远楼西侧,就是为崇宁铜钟而书。
崇宁铜钟,距今达900年之久,为黄河以东现存年代最久,铸造最为精良的铜钟,现为国家一级文物。
由于党和人民政府的关怀与支持,于1958年对威远楼进行了全面维修,并在威远楼一楼南台偏东处筑亭,专门悬挂崇宁铜钟,至今保存完好无损。1963年2月,甘肃省人民委员会公布崇宁铜钟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国是钟的故乡,流传于世难以尽数的古铜钟作为中国铜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古老、优美、伟大的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侧面,对研究中国的断代史、礼乐制度、思想史、音乐史等有非常重要的价值,并且由于荟萃了我国古代工艺技术之精华,代表了当时的铸造、声学、乐律学、力学等高超技术水平,更是研究我国传统科技的宝贵实物。
崇宁铜钟,对于研究我国北宋末期政治、经济、文化,书法,铸造等方面都具有非常重要的史料价值,它就像一颗璀璨的夜明珠,辉映着陇西盛世的“国泰民安”。当年为崇宁铜钟的保护建功立业的清巩昌知府唐树义的名字,也将与钟并存,名垂千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