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远楼是陇上著名的古建筑,它屹立于陇西大城什字中心,巍峨壮丽,气魄非凡。因其年代久远和构造精巧,成为陇西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象征。威远楼距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
威远楼始建于北宋天圣元年(1023),楼址在当时的古渭砦城东北方。皇祜四年(1052),出于加强武备的需要,宋朝政治家韩琦派边臣驻守陇西,勘察地形,并在城东一里建一谯楼,起名“威远楼”,取威震远方的意思。《广舆记》曰:“此楼建于宋殆巩州”。公元1044年(宋仁宗庆历四年),宋夏经长期争战,损失惨重,人民希望和平,于是双方达成协议,从此,安史之乱后被中原王朝失去280余年之久的陇西才真正归宋朝统治。由于陇西地处边陲地带,为了防务需要,筑工事、建城楼于是成为头等大事。据《西夏记》卷十二及《西夏纪事》卷十九载,皇祜五年筑古渭砦。在这之前,皇祜四年,此时的威远楼,能攻能守,集城堡工事之大成。
元初,总帅汪世显父子扩建城桓,将威远楼移建城中,元顺帝至正元年,官府把计时的铜壶滴漏及报时的更鼓置于楼上,夜闻击鼓报更又名鼓楼。
明太祖洪武元年(1368),将楼由3楹扩建为5楹,更名雄镇楼,楼阳阴两面,各高悬“巩昌雄镇”、“声闻四达”巨匾。这一时期的古建筑风格趋于完善,其特点是对称、平衡、恢宏、高大。威远楼基座为青砖石砌长方体,高度11米。台基之上竖24根硕大通顶之柱;楼身三檐三层,四角檐牙高啄,钉头磷磷,瓦缝参差;楼脊飞龙走兽,蟠螭并列;楼内梁头斗拱,挟持制约,结构紧密;楼顶为歇山式,正脊两端鸥吻高竖,中间品瓶塔,垂脊兽头,昂首高蹲;戗有套兽,栩栩如生。构件粗犷,线条简洁,稳如磐石,神韵飞扬,构成优美的轮廓,充分体现了历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能。
清康熙五十五年(1716),吏部文选司出守巩昌府事陈廷纶倡导,进行了扩建,为5开间3层木架楼。砖基楼台高11米,长27米,宽17米,楼高15米,通高26米。楼周立圆柱24根,柱围一人围抱尚不合拢。四面飞檐,檐下斗拱102朵。楼底层为青砖砌墙,东西辟4窗,对开1门,二楼棂栏围绕,三楼四面雕花明窗。拾级登楼,“俨然图画屏障,脱尘氛绝,云气凌空,万山排阔”,复名威远楼。
道光十六年(1836),巩昌府知府唐树义又筹资修葺,雕梁画栋,丹涂彩绘,在楼台东南角置石晷,并将宋徽宗崇宁元年(1102)所铸铜钟置于楼台。铜钟铜质纯净,高2米,直径1.33米,重约4000公斤。钟击之声闻四达十余里,无事报时,有事报警,故又称钟楼或钟鼓楼。楼底层四壁镶嵌的石刻有:“郡守汤聘珍去思碑”、“重修威远楼碑”、“郡守唐树义遗爱碑”“重修铜壶滴漏碑”等多块。其中尤为珍贵的一块为“五岳真形图”碑。此碑为明神宗万历四十三年(1615)重刻,碑高1.33米,宽0.67米。五岳图形下各有注语。下刻《抱朴子》云:“汉武帝元封二年七月七日夜,西王母亲降,见王母巾器中有书卷,紫锦囊盛之,即是斯图”等语。据地方志书载:此石刻图碑是因雷电轰击而出,石缺一块是轰裂所致。这块碑石形似官印,如品字状,图形极其逼真,是块难得的石刻画,有较高的考古价值。
总而言之,威远楼不仅有悠久辉煌的历史而且现已成为陇西县的形象标志,是陇西县城的地标式建筑,具有几方面的价值:
1.威远楼的历史价值
威远楼是甘肃建成年代最早,保存最完整的古建筑之一。从洪武元年算起,其重建年代比天安门早59年,比西安钟鼓楼早350年。它具有典型的明代建筑风格,是研究甘肃明代建筑的实物资料,也是陇西古建筑的集大成者。历史上,钟鼓楼往往建造在重要的政治、文化中心或战略要地,从威远楼的建成和历史的修缮经营中,可以反映出陇西长期为边陲重镇和甘肃最早省会的历史地位。
威远楼上的匾额、楹联、铁象、铜钟、石刻及展出的文物、古城模盘等都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尤其是北宋崇宁铜钟,重达4吨,属国家一级文物,是我省最早有铭款的铜鼓,其厚重大气的造型,如同威远楼的风貌、充分体现了陇西地域文明的泱泱风范。
威远楼建成至今,历史文人墨客、名臣武将接踵登临,饱览壮丽山川,挥毫泼墨,抒发豪迈情怀,形诸歌咏。其间,留下了大量颇具文学价值的佳作,为这座名楼增添了无限魅力。
当初的威远楼出于军事目的而建成,其命名便含有“威镇远方”之意。如今,它仍发挥着一方游览胜地的作用,每年接待数以万计慕名而来的游客。陇西是中国第一大姓——李氏的故里,“天下李氏出陇西”,已成为海内外李氏族人不争的共识。在弘扬地方特色文化的历程中,威远楼已根植于陇西人,特别是李姓族人的灵魂深处。陇西是海内外李姓人士乡土情结的归宿地,威远楼是这片归宿地的名片,是省级历史文化名城的象征。
2.威远楼的艺术价值
威远楼为歇山顶楼阁式建筑。楼体由座基和楼身两部分组成。台基方正厚实,根深蒂固;楼身巍然高耸,飞檐啄空。楼脊飞龙走兽,蹯螭并竞;内部梁头斗拱,挟持制约。楼顶正脊凌空,两端鸱吻蹲坐顾盼。垂脊兽头,昂首向天,戗脊套兽,栩栩如生。外观线条简洁,神韵飞扬,构成一道道优美的轮廓线。
一楼围绕24根廊柱,象征农历24节气;底层内柱12根,象征一年12个月;二楼内柱12根,象征一天12个时辰;加上三楼内柱12根,总计上下36柱象征36天罡。
威远楼斗拱共计102朵,制作特别精美,且各层斗拱形特各异。一二楼普柏枋上置斗拱四辅作,三楼拱形如蜂巢,出五跳,八辅作,其上叠置如意斗拱以传承上层檐部荷重,使出檐深远。
彩绘优美,梁枋间彩画采用宋式彩画中的五彩遍装,旋子、盒子、如意、云头、八宝如意、折带枋,枋口绘龙凤。门窗明雕镂精美,如八吉祥中的套方胜,竹报平安中的冰裂纹,表现出明清时期盛行的装饰特色和审美情趣。在威远楼上漫游,如同走进一座艺术博览馆。
3.威远楼的科学价值
威远楼经历数百年风雨烈日的侵蚀和人为损坏而巍然屹立,与其构造合理、设计严谨的科学性是分不开的。
该楼外部重檐三滴水歇山式不只是增加建筑形制的美观,而且缓和了雨水顺屋檐下落时对建筑物的冲击力。描梁之间的斗拱,极具装饰性,又巧妙地运用了力学原理形成均匀负荷。歇山式屋顶九条脊渐渐收分,使屋顶显得稳重大气,又与下部呼应和谐,浑然一体。坚实的座基具有极强的抗震稳固性。1920年12月16日,威远楼经受了八级大地震的冲击,仅在座基上裂开了一道约9厘米宽的口子,后人在缝隙处钉了几只大蚂蟥钉,之后裂缝竟自然愈合了。
悠悠岁月,渭水河滋润着襄武大地,威远楼记述着历史的沧桑。陇西古郡悠久的历史,五千年源远流长的文化,发展到清代达到了高潮。文学、艺术、书法、绘画流光溢彩,争奇斗艳,充分显示了博大精深的文化传统。长期的繁荣,使陇西人才辈出,地灵人杰,威远楼就是这一历史文化的见证者,它历经劫难,神韵不变,久经风雨,泰然处之。这种刚正方大的精神风貌,永远激励陇西儿女奋发向上,开拓进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