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陇西县博物馆收藏有战国彩绘星云纹灰陶壶和灰陶敦,出土于陇西县首阳镇樵家河。为泥质灰陶,一壶二敦。壶高25厘米,口径11.5厘米,底径14厘米,为侈口平沿,束颈,丰肩,鼓腹,实心足外撇,自口沿以下,在白陶衣上施黑红两色彩绘,纹饰浓淡相间,具有特殊的晕染效果。这属于薄胎晕染彩陶的特点。
薄胎晕染彩陶是当地陶器的一大特色,器形多为直腹的碗、杯类,器物多以泥质黄陶制成,器壁较薄。先以灰、黑、红或橙黄色颜料为陶衣,然后在器物的内、外壁以黑彩分别绘框格、卵点、条带、垂幛纹等。该陶壶彩绘共分三区,均绘有卷云、星纹、折线三角纹,圆圈纹等纹饰,组成优美的复合图案。而且由于自上而下由繁趋简,将观者的视线吸引至腹部以上,因而不在腹下花费更多的笔墨。而且主题纹样均由圆润流畅的曲线构成,与陶壶外轮廓线条非常协调。
敦二件,绘有联珠纹弦纹,无盖、子母扣、弧腹、圈足、上饰卷云纹,其中一件敛口,弧腹、圈足、口沿残,陶衣剥落,彩绘不清。敦,是古代用来盛放黍、稷、梁、稻等饭食的器皿,由鼎、簋的形制结合发展而成。就饪食器总体的发展变化而言,与鼎中盛肉相配套的盛饭食的器物,西周是簋,春秋是敦,战国以后则是盒。《礼记·名堂位》载:“有虞氏之两敦。”说明很早就已经从盛储器演变成为礼器。产生于春秋中期,盛行于春秋晚期到战国晚期,秦代以后渐趋消失。
这一组一壶二敦,灰陶上的星云纹彩绘是极为少见的。所以首阳镇樵家河出土的这一组文物可以说是一组稀世珍宝。2002年5月,经甘肃省文物鉴定委员会鉴定为国家一级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