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1年出土于甘肃省陇西县吕家坪的马家窑文化双耳尖底连续旋涡纹彩陶瓶,是一件极其珍贵的文物。它的高度为16.8厘米,口径7.1厘米,喇叭口微卷沿,宽肩,下收,腹部有双耳,尖底,器身施浅红色陶衣,外绘黑彩。颈部与近底处饰多道平行条纹,肩、腹部饰四方连续旋纹。造型奇特别致,色彩厚重热烈,色调单纯明快,构图细密谨严,用笔飞快流畅,给人一种浪花飞溅的感觉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经考证鉴定,属甘肃仰韶文化马家窑类型中罕见的器物,被学术界公认为不仅是甘肃彩陶的精品,也是整个世界彩陶中的精品。
据考证,尖底彩陶瓶是当时人们用来打水的汲水器。它小口、鼓腹、尖底、造型奇特优美,使用起来十分方便。它的腹部有两耳,系上绳子可以用手提着去打水,当它接触水面时,受大气压力的影响而自动吸水,其实尖底瓶的重心偏向口径的一方。尖底瓶这种自动吸水的奇妙功能,恰恰是近代物理学中重心原理的最早应用形式。而当水灌到适当程度时会自动立起,这时重心偏向尖底瓶底部,恰恰又与近代物理学中定倾中心法则非常吻合。提出水面,又因尖底瓶的口径细长而不易倾洒。尖底瓶这种独特而合理的造型设计,体现了马家窑类型彩陶令人惊叹的艺术形式和高超的科学成就!
1979年文物出版社出版发行的《甘肃彩陶》一书的封面,向世人展示了它的风采。作为国家一级文物,该瓶现收藏于甘肃省博物馆,曾送往北京参加全国文物精品展。
陶器的出现,标志着人类社会开始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原始人制作的陶器,形状多受植物、动物等自然物的启发,然而,尖底瓶的形状在自然界中却难以看到。它体现了人们通过长期劳动实践而获得的一种经验选择,它也许是马家窑人在一种神秘感和实用需要的驱使下,通过丰富的想象,创造的一个彩陶杰作。尖底瓶瓶身的曲线轮廓舒展流畅,起伏自如,底部尖而又突,一改陶器大都是平底的设计习惯,显示出鲜明的独创个性。从尖底彩陶瓶的漩涡纹图案上,反映出远古时期渭水流域森林茂密,植被丰富,水源充足,人类过着逐水草而居的生活。尖底瓶瓶身饰旋涡纹,表达着先民们对水的敬畏和歌颂。
尖底彩陶瓶的发现非常有趣。那是1976年的夏天,定西地区文物普查组和陇西县文化局文物组对全区七县的文物保护单位进行全面普查摸底工作,他们来到了陇西县首阳镇三十里铺吕家坪。一天中午,生产队长苟福元带领普查组的同志去他家吃饭,大家一同走进大门时,突然发现庭房土墙上挂着一个粘满油渍的底子尖尖的陶瓶子。职业敏感使文物普查组的同志们马上意识到它不是普通的瓦瓶,他们问苟福元:“这瓶子从哪来?”苟福元回答道:“是1971年我去南面罗家山路口取土的时候挖出来的。在家里也派不上用场,就用它来装自行车润滑油。”文物普查组的同志立即取过来反复观察,并用小刀轻轻刮去口沿上的油渍,便见陶瓶露出了黑色的彩绘。普查组的同志便告诉苟福元:“这个尖底瓶是件文物,我们准备带回去。”当即征集了这个尖底瓶。经送省博物馆专家鉴定,并对尖底瓶表层的一层钙质用盐酸腐蚀处理后,便呈现了富有马家窑文化特色的彩绘旋涡纹,令人叹为观止!
马家窑类型的彩陶,器型丰富多彩、灵活多样、花纹繁缛、线条流畅、多用等粗的线条构成、均匀对称、浑然一体、自然韵律、代表了中国彩陶一书的最高成就。尖底彩陶瓶在陇西吕家坪出土与其地理位置密切相关。吕家坪位于陇西西面,南依罗家山,北临渭河,是人们常说“背山面水,避风向阳”之地。据时任文物普查组组长的王鸿仪同志回忆,他在吕家坪一带听当地村民反映,1958-1959年,搞平田整地的时候,在罗家山发现很多类似尖底彩陶瓶的陶器,因长年埋藏地下表面被钙化,因而器物外表呈土灰色,人们误认为是鬼物,很多尖底瓶被打碎破损。由此看来,吕家坪确属非常重要的马家窑文化遗产。
尖底瓶凝聚着马家窑人的创造和智慧,它“静中有动,动中有静”的艺术风格,鲜明地流露出祖先走出蒙昧的原始冲动,它的发现成为判断中国文明起源的重要标志之一。如今,那段历史已经远去了,然而珍贵的尖底彩陶瓶却依然灵光四射,它让我们感受到了6000年前马家窑人叩击华夏文明之门而传来的遥远声息,它在静默中蕴含着无限的丰富,给后人留下无尽的感悟与遐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