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西县通安驿镇,地处陇西与定西交界之间,原名通安驿,为元代西安至兰州驿道上最大的驿站。距镇东一里的下古城,城池呈长方形,城墙四周之距皆不足百米,从建筑形制和周边遗物判断,属明末清初建造,是当年百姓为躲避匪患而修筑。而距镇西10公里的上古城却结构完整,形势险要,据多方考证就是宋朝的通西古城。当时定名称通西寨,金代晋升为通西县城。
通西古城位于通安驿镇古城村高出河床6米的台地上,为“通西”、“平西”、“安西”等5座要寨之一。处温带干旱、半干旱气候区,年降水量445毫米,无霜期146天。其建筑结构于宋代典型的塞堡形制相同。城池依山傍水呈长方形,东西宽约200米,南北长约268米。城池内暴露有石磨、石臼及宋代黑釉瓷片。据史书记载和经访问当地村民和大量的考证结果证明,此古城修建于北宋时期,距今1000多年历史。东至前河,南邻古城村,西临后河,北接平川,面积约6万平方米。由于受河床影响和长期的雨水冲刷,便于兵士流动照应的城墙残高5.5米~6.2米,底宽9.5米~11.8米,顶宽2.8米~4.2米;东城墙现剩余不到1/2,其余自然垮塌。北城墙因人为挖掘破坏,仅剩余1/2多,墙根部挖有残高1.2米~6米的地洞。东城墙、西城墙墙体上各有两座马面凸出,便于宋军观察袭敌。
通西古城距陇西县城50公里,距定西城35公里,除此之外,定陇方向别无如此严整的宋代城寨。而近年笔者亲眼目睹如此严重破坏,深感痛惜!
通西古城周围有宽约8米的护城壕,虽因平田整地遭到破坏,但痕迹依然犹存。现古城内因打桩盖房住有十几户人家,周围树木生长茂盛,环境优雅,种植有小麦、玉米等农作物。但古城轮廓清晰,马面、角墩坍塌严重,痕迹明显。
我想,如果对通西古城进行维修复原,正方形的古城,精巧的瓮城与其遥相呼应的山顶哨堡及后三梁的堑壕,整个古城将重新呈现出上下内外相互联结的立体防御体系,显现出1000多年前,我们的祖先为防御外族入侵和匪患侵扰而保家卫国的坚强意志和英雄气概。同时也展现出中华民族在军事上的天才构想和精巧设计、在军事工程建筑上的勇敢勤劳和奋发图强,通西古城当为陇西古代军事建筑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既是对古建筑保护,又可发展旅游产业,也可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