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初七是人胜节,中国古代传说中的人类生日。人胜节兴于汉代,盛行于唐宋时期,后来逐渐消失,是古人追求人口繁衍的生殖崇拜和创世神话结合的产物,在当时有重要意义。
农历正月初七是人胜节,又称人日、人庆、七元、人气等等。人胜节是人们对创世始祖神崇拜和生殖崇拜在节日上的反映。
人胜节传说
人胜节,来源于中国的创世神话。民间传说,过去人和动物不分彼此,大家都有自己的生日。盘古开天辟地,女娲揑土成人。女娲造完鸡、犬、猪、羊、牛、马后,于第七天造出了人。因此,古人将农历正月初一视为鸡的生日,初二是狗的生日,初三是羊的生日,初四是猪的生日,初五是牛的生日,初六是马的生日,初七是人的生日,初八是谷的生日。这种传说远在汉代就有记载了,可能是一种动物崇拜的遗风,赐予每种动物一个诞生神话,从而也产生了人的生日——人胜节。
人胜节历史沿袭
人胜节兴于汉代,汉代东方朔的《占书》记载,正月一日为鸡,二日为狗,三日为猪,四日为羊,五日为牛,六日为马,七日为人,八日为谷。这一时期,人胜节的主要活动是单一的占卜活动。
魏晋后,人胜节开始被重视,逐渐从单一的占卜活动,发展成为包括庆祝、祭祀等活动内容的节日。《北齐书 魏收传》:“……正旦画鸡于门,七日贴人于帐。”说的正是南北朝时期的春节习俗,正月初一要把鸡的画像贴在门上,或画在门上;正月初七则要把人像贴在帐子上,据说可保家人平安。
到了唐代,人胜节最为盛行。每至人日,皇帝赐群臣彩缕人胜,又登高大宴群臣。如果正月初七天气晴朗,则主一年人口平安,出入顺利。如李义《奉和人日清晖阁宴群臣遇雪应制》有“幸陪人胜节,长愿奉垂衣”之句。而高适的《人日寄杜二拾遗》诗中有“今年人日空相忆,明年人日知何处”的感怀之句,证明唐代的人日节,已不仅仅专用作祈祥祝安,又衍添了一层思亲念友的气氛,表明了人们对人日的重视。
唐代以后人胜节衰落,但有关人胜节的习俗仍有流传。如宋代人宋祁《人日》诗有“况镂黄金假作人”之句,宋代《太平御览》引《杂五行书》:“正月七日男吞赤豆七枚,女吞十四枚,竟年无病。”明代崇祯《嘉兴县志》记载“士女造华胜相遗,或戴于发”等,描写了当时人胜节之俗。
时至今日,人胜节仍有残余,如河北、河南等地的人祖庙就是一例。也有在外的游子在年前回家,过了人胜节才能远走他方。此外,民间还有在人日节这天不出远门,不走亲串友,在家团聚。人日节下午吃长面,也叫拉魂面,意即过年时人都走东串西,心都野了,人日一过该准备春耕生产了,故而吃拉魂面,把心收回来,准备春耕生产,等等。
延伸阅读
女娲造人的传说
天地开辟以后,出现了一个神通广大的女神,叫做女娲。
她觉得世间各种各样的生物都有了,单单没有像自己一样的生物,想着想着,她就顺手从池边掘起一团黄泥,掺合了水,在手里柔和成了第一个娃娃模样的小东西。奇怪的是,这个小东西一接触地面,就活了起来,女 给他取了一个名字,叫做“人”。于是,她又用黄泥做了许多能说会走的可爱的小人儿。这些小人儿在她的周围跳跃欢呼,使她精神上有说不出的高兴和安慰。
她一心要让“人”布满大地,但是,大地毕竟太大了。女 疲倦不堪,便从崖壁上拉下一条枯藤,伸入一个泥潭里,搅成了浑黄的泥浆,向地面这么一挥洒,泥点溅落的地方,就出现了许多的人,和先前用黄泥捏成的小人儿一模一样。不久,大地上就布满了人类的踪迹。后来女 又想出了一个更好的办法,她把那些小人儿分为男女,让男人和女人配合起来,叫他们自己去创造后代。这样,人类就世世代代绵延下来,一直过着快乐幸福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