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顿节是西藏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在这一节日里,既有最隆重的晒佛仪式,也有最欢腾的藏戏表演,既展示着传统的藏族文化,也显示着神秘的西藏风情。
雪顿节,是西藏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在藏语中,“雪”的含义是酸奶子,“顿”的含义是“宴”、“吃”,所以按藏语解释,“雪顿节”就是吃酸奶子的节日。“雪顿节”还有两个别名,一个是“藏戏节”,因为这个节日里有藏戏表演;另一个是“晒佛节”,因为这个节日里有隆重的展佛活动。
“雪顿节”距今已经有数百年的历史了,在17世纪以前是一种纯宗教的节日活动。由于从春季到夏季,天气变暖转热,万物复苏,这期间僧人如果外出活动,难免会踩死幼小的生命,就违背了佛教“不杀生”的戒律。因此,藏传佛教格鲁派的戒律中规定每年藏历的四月至六月期间,僧人只能在寺庙里念经修行。等到六月底解禁后,僧人们纷纷走出寺门下山,世俗百姓为了犒劳僧人,不仅为他们准备了酿制的酸奶,还为他们举行郊游野宴,表演藏戏,这种活动一直要延续到八月。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习俗并传播沿袭至今,这就是“雪顿节”的由来。
到17世纪下半叶和18世纪初,“雪顿节”的内容更加丰富,已开始演出藏戏。藏戏渗入到雪顿节的初期,其范围仍局限在寺庙之内。最初是以哲蚌寺为活动中心,所以“雪顿节”也被称为“哲蚌雪顿节”。后来,雪顿节先在哲蚌寺内进行藏戏会演,第二天到布达拉宫演出。十八世纪初罗布林卡建成后,雪顿节的活动又移至罗布林卡内,并开始允许市民入园观看藏戏。这以后,雪顿节就形成了一套固定的节日仪式。
展示佛像
每年的“雪顿节”,从哲蚌寺的展示佛像拉开帷幕。当日拂晓前,人们从四面八方聚集到哲蚌寺,到了展佛的吉时,伴随着响彻山谷的法号声,近百名僧人将丝制的佛像如长龙般从大殿缓缓抬出,山上、山下的万名香客齐诵经文,迎接佛像。当巨幅佛像徐徐展开时,人们纷纷敬献哈达,喃喃祈祷,景象无比壮观,哲蚌寺处于神圣的肃穆中。
过林卡
佛像展示结束后,人们纷纷赶往拉萨罗布林卡内过林卡,开始真正意义上的放松。林卡在藏语中是园林的意思,所谓“过林卡”其实就是在园林里休闲娱乐。在拉萨,人们过林卡的主要地方是罗布林卡、人民公园、龙王潭公园以及哲蚌寺和色拉寺附近的林地。罗布林卡的每个角落里都搭满了藏式帐篷,人们招呼着难得一聚的亲朋好友,孩子们在树林里嬉戏打闹,欢声笑语不断。
看藏戏
藏戏是藏族戏剧的泛称,在藏语中被称为“阿吉拉姆”,简称“拉姆”(即仙女)。藏戏以巫文化、藏族苯教和佛教为文化根基,受中原和印度文化的影响,融合了民间歌舞、民间说唱艺术和宗教仪式、宗教艺术而形成。藏戏演出时化妆比较简单,除戴面具外,没有复杂的脸谱。乐器也较简单,演出时有一人在旁用快板向观众介绍剧情发展情况。剧中人物道白很少,演员专心致志地吟唱,由于是广场演出,演员的唱腔多高昂嘹亮,拖腔也多,显示出粗犷有力的性格。“雪顿节”期间,亲朋好友闲适地围坐在一起,摆上一路背来的青稞酒、酥油茶,还有自己做的各种藏式点心,有些藏民还一边听藏戏,一边摇着手中的转经筒,或是捻着佛珠,呈现一副其乐融融的场面。
延伸阅读
罗布林卡
罗布林卡,藏语意为“宝贝公园”,也俗称为“拉萨的颐和园”,位于拉萨西郊拉萨河北岸,是一座典型的藏式风格园林。
罗布林卡始建于公元18世纪中叶,是历世达赖处理政务和进行宗教活动的夏宫。自七世达赖以后,历世达赖均曾对罗布林卡进行扩建,使罗布林卡发展为西藏人造园林中规模最大、风景最佳、古迹最多的园林。
罗布林卡由格桑颇章、金色颇章、达旦明久颇章等几组宫殿建筑组成,每组建筑又分为宫区、宫前区和林区三个主要部分。各组建筑均以木、石为主要材料建成,规划整齐,具有明显的藏式建筑风格,具有西藏园林特有的朴实自然的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