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最著名的文人首推苏轼,他在书法上的造诣也很精深,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书法“宋四家”。苏轼书法成就主要是体格的创新。他反对传统束缚,认为写字重神韵,重视表现个人的思想感情。
苏轼像
苏轼(公元1037~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四川眉山人,苏洵的长子,人称“苏长公”。他在宋神宗时曾受重用,然因新旧党争,屡遭贬抑,又因作诗“讪访朝政”,被人构陷入狱,出狱后贬黄州。从此随缘自适,过着读书作画的晚年生活。
苏轼敢于创新。“唐人尚法”,他却认为执笔无法,书法乃无法之法。他斜执笔,用侧锋,遭人讥议,却笔挟伟力豪气。他置“书贵瘦硬方通神”的训则于不顾,用既肥又扁的字形,吐露萧散风神。他在书法作品中抒发他的才情学识,把对人生哲理的感悟、个性情绪的触发都在作品的笔画中表现出来。
苏轼从前代和当代书家中汲取营养,他一生的坎坷遭际也无不影响和促进他书艺的成长,终于达到卓然自立的境界。苏轼生命之波澜,至黄州一变;苏轼书法艺术,在黄州也随之一变。历炼越深,其书艺也愈加超越自我。他至儋州后又为之一变,“晚岁自儋州回,挟大海风涛之气,作字如古槎怪石,如怒龙喷浪、奇鬼搏人,书家不可及。”在苏轼那里,书艺与他的文学成就一样,随着生命的流走、阅历的加深,愈益闪放光辉,通向美妙的境界。
《罗池庙迎享送神诗碑》以苏轼的真迹刻石而成,刻于南宋嘉定十年(公元1217年),正书,10行,行16字,无书写年月。在用笔上虽仍是三分笔,但温厚中出险辣,得气得势。比如其中一些“我”字,“戈”法不取钩,而是一泻而下;“事”、“兮”等字末尾均以铦利之锋芒挟裹而出。结字上也率性而作,如“鹅”字特大,且用行书,众多“兮”字,也随手妙变。王世贞有评:“东坡书《罗池铭辞》遒劲古雅,为其书中第一。”《罗池庙碑》与《表忠观碑》相比照,可以看到苏轼书碑的又一种面目和情调。
《前赤壁赋》,行楷书,纸本,前有缺行。曾经贾似道、文征明、项元汴、梁清标等收藏过,后入清内府,现存台湾。此赋用笔锋正力劲,欲透纸背;在宽厚丰腴的字形中,力凝聚收敛在筋骨中。这种力又往往从锋芒、挑踢、转折中闪烁出来,就像宽博的相貌中时有神采奕奕的目光流观顾盼。特别耐人寻味的是,苏轼选用行楷表现出一种静穆而深远的气息。明董其昌赞扬此赋“是坡公之《兰亭》也”。董氏还赞扬此书墨法:“每波画尽处每每有聚墨痕,如黍米珠,恨非石刻所能传耳。”
苏门四学士
苏门四学士是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张耒的并称。四学士造诣各异,文学风格也大不相同。比如黄庭坚的诗自创流派,与苏轼并称苏黄;秦观的主要成就在词,但是他的词却不走苏轼的路子,而专以纤丽婉约见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