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纸是中国最普及的民间传统装饰艺术之一。大约因其材料易得、成本低廉、效果立见、适应面广而普遍受欢迎,更因它最适合农村妇女闲暇制作,既可作实用物,又可美化生活。全国各地都能见到剪纸,进而形成了不同地方风格流派。剪纸不仅表现了群众的审美爱好,并含蕴着民族的社会深层心理,也是中国最具特色的民艺之一,其造型特点尤其值得研究。
窗花是民间剪纸中分布最广、数量最大、最为普及的品种。其他剪纸品种都是在窗花基础上的发展与延伸。南北各地农村在春节期间都要贴窗花,以此达到装点环境、渲染气氛的目的,并寄托着辞旧迎新、接福纳祥的愿望。
传说张果老住的山下有个村庄,庄里有个叫傅荷的姑娘。傅荷模样俊秀,心灵手巧。尤其她有一手剪纸的绝艺,一般人无法可比。那真是剪出的花支棱棱,剪出的草鲜灵灵,特别是她剪出的动物,活脱脱跟真的一样,真绝了!傅荷姑娘不但人样俊,手儿巧,而且心眼好。她最喜欢帮助人,乡亲们平时求她剪个窗花,铰个鞋样,从来没有推脱过。
有一年冬天,下了一夜的鹅毛大雪,天气冷得可真是滴水成冰。早晨起来,傅荷打开门要去扫街,突然发现门口雪地里躺着一个老大爷,雪白的胡子,破旧的衣裳。她急忙过去把老大爷扶起来,一摸胸口还热乎乎的,就忙把老大爷搀到屋里,放到炕上盖好被子,又烧了碗姜汤给老大爷灌下去。不一会儿,老大爷醒了。待到下午,老大爷要走,临出门,从怀里掏出一把明光闪闪的剪刀递给傅荷说:“姑娘,你真是个好心人,我没有什么东西感谢你,就把这把剪刀送给你吧。它会使你逢凶化吉,遇难呈祥。我走了,以后你有什么事可上西边山上找我。”说完,他拄着拐杖往山上去了。原来这老头就是张果老扮的,他听说傅荷人善心好,故意来试探点化地,并把织女下凡洗澡时忘在七里河边的金剪也给姑娘送来了。
傅荷自从得了这把金剪,那可真神了。她剪出一只鸟,鸟“扑棱”飞了;她剪一条狗,狗“汪汪”叫着跑到门口看门去了。东家大叔缺少牛耕田,她剪了一头牛,牛活了,她送给大叔。西家大娘需要几只鸡,她剪了一群活蹦乱跳的鸡送给大娘。后来傅荷修道成仙,就是八仙中的荷仙姑。
潮州铜衬料剪纸
荷仙姑看到张果老年纪大了,云游四海步行实在太费力,就为他剪了个纸驴。这个纸驴有个好处,不用时把纸驴一叠,屋里一放,不用管它了。需要出门,就喷口水,只要纸驴一湿,马上就变成了一头活蹦乱跳的小毛驴。张果老骑着很是省力。有时想让活驴变成纸驴,只要一拉驴的尾巴,小毛驴立时就变成了纸驴。张果老所以倒骑毛驴。据说那就是为了拉驴尾巴方便才这样骑的。
民间剪纸多单色,但技巧多变化。剪纸以黑白、阴阳关系在画面上所占主次的不同,从形式上可分成“阳刻法”;“阴刻法”和“阴阳混刻”。“阳刻法”是中国画线描造型的发展,有些阳刻剪纸作品细如毫发,精妙非凡。“阴刻法”则是利用剪影效果,在黑色物像上再用亮点或白线丰富表现力,形象比阳刻更显朴厚凝重。阴刻与阳刻交替结合更丰富了剪纸语言。熟练的民间艺人只打腹稿就直接用剪刀把纸剪成图形,专业艺人则有用刻刀在蜡板上制作者,称“刻纸”。经起稿、剪刻、粘贴、揭离、修整而成,可以一次刻透多层纸,而提高产量。
云南德宏傣族则有一种特殊剪纸艺术“冬扎”,即插于佛前或龙亭前的五色旗幡形纸饰品,被剪刻成各种花鸟、动物形,下垂穗状,另有用金银纸箔剪贴而成的挂幡,垂于寺庙佛堂梁下。所造成的气氛确令人有步入另一“世界”之感。北方农村民风淳朴,黄土窑洞与灰色院落景观较浑莽肃穆,妇女们创造了窗花、墙花、顶棚花、礼花、喜花、炕沿花、灯笼花、门笺等剪纸在节日贴于房舍各部以点缀气氛,特别是用于旧式窗纸上的窗花,利用逆光产生特殊美感,冬日映着窗外雪光常给人以一种温馨的暖意。农村妇女更把剪纸用作绣花底样,也有用用经幡、神帐、冥币、明器等的宗教物品,不胜枚举。
蔚县剪纸
蔚县剪纸源于明代,是一种风格独特,在国内外享有盛誉的民间艺术,其制作工艺在全国众多剪纸中独树一帜,这种剪纸不是“剪”,而是“刻”,它是以薄薄的宣纸为原料,拿小巧锐利的雕刀刻制,再点染明快绚丽的色彩而成,其基本制作工艺为:设计造型—薰样—雕刻—染色。蔚县剪纸是全国唯一的一种以阴刻为主的点彩剪纸,素以刀工精细,色彩浓艳而驰名,所谓“阳刻见刀,阴刻见色,应物造型,随类施彩”而成。蔚县剪纸当地俗称“窗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