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柔不争”,吃亏是福。“老聃贵柔”,《老子》曰:“天之道,其犹张弓欤!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天地宇宙对于谦下者总是采取保护措施的,而不是“丰有余损不足”。所谓“争则不足,让则有余”就是谦让的好处。如果大家都能做到“守柔不争”,在条件、名额、好处有限的情况下,事情就好办得多。
职场里流传着这样一则故事:
有一位留学美国的计算机博士,毕业后找工作,结果接连碰壁,许多家公司都将这位博士拒之门外。一个才华横溢的海归派却受到如此冷遇,实在出乎他的预料。
后来,这位博士接受了这样的命运安排。他收起了所有的学位证明,决定从最基层的工作做起。不久他被一家电脑公司录用,做一名最基层的程序录入员。这样一份基层的工作,这位博士却干得兢兢业业,一丝不苟。没过多久,上司就发现了他的出众才华:他居然能看出程序中的错误,这绝非一般录入人员所能比的。这时他亮出了自己的学士证明,老板于是给他调换了一个与本科毕业生相当的工作。
由于博士勤奋敬业,老板非常看重他,渐渐地,老板发现他在新岗位上游刃有余,还能提出很多有价值的建议,比一般大学生高明,于是老板再次与他谈话,这时他才亮出自己的硕士身份,老板又提升了他。
老板深深地被他的低调感动,同时又感觉到他决非寻常之辈,更加关注于他。并发现他对专业知识的广度与深度都非常人可及,就再次找他谈话。这时他才拿出博士学位证明,并叙述了自己这样做的原因。此时老板才恍然大悟,并毫不犹豫地重用了他。
如果这位博士生总是拿着自己的学历证书去争取,那么他可能永远也争取不来这样的结果。真金不怕火炼,以默默无闻的工作赢得赏识,是一种最稳妥的成功之道。
“守柔不争”在老庄那里,原意就是明哲保身,全身远祸。我们今天借用它,则更重“心胸宽广、能伸能缩”的意义,我们要想到既谦下,又当仁不让,顺其自然,当柔则柔,该争则争。
世事如此。很多时候,我们都不可能如自己所愿,能得到所欲所求,哪怕是本来就属于自己的,但是反过来想一想,没有得到,又能怎样?超脱一点,心胸开阔一些,甚至甘愿承认自己是弱者,又会怎样?放下不争就是超脱,就是前进。
自古以来,守柔不争者大有人在。随意摘取两人之典故,就足够我们反思领悟。李白、陶渊明均“爱酒不爱名”,一个醉眼看世界,对酒当歌;一个是世外桃源,“不知有汉,何论魏晋”,与世无争,自寻解脱。要做到“守柔不争”,当个“谦谦君子”,就要把功名利禄看淡些。人生在世,争什么?无非是争两样东西,一是争气,一是争利。争气,值得,但不可太盛;争利,不值得,也为人瞧不起。要守得住“柔”,那就得像古人说的那样:“处利让利,处名让名。”名也好,利也罢,一切都不过是身外之物,生不带来,死不带走,索性就做个“赤条条来去无牵挂”的好汉,该有多潇洒。
另外,当我们面对刚强的对手,也要懂得“守柔不争”,要以怀柔政策、心灵感化等软招儿胜之。《后汉书·臧宫传》中说:“柔能克刚,弱能制强。柔者德也,刚者贼也,弱者仁之助也,强者怨之归也”。柔弱者解决矛盾靠的是“仁”,软化冲突,融解矛盾,越是刚烈者似乎越受不了软化的招法儿。以刚克刚,两强相争,必然是互不相让,矛盾激化,冲突强化,越发不好解决。
《列子·汤问》里有这样一句话:“人性婉而从,物不竞不争,柔心而弱骨,不骄不忌”,所谓“柔心弱骨”。世上最强大的不是刚,而是柔。柔性不是软骨头,而是智者处世的策略和方法,这种柔弱就是“委婉”。委婉不引人注目,不易树敌,反而能够抓住时机,不是一举击败,而是慢慢攻之,使其于不知不觉中,甚至舒舒服服之中败下阵来,或心甘情愿站在你的立场上。现代公共关系中以阴克阳、以柔制刚的策略已为许多“攻关”专家所掌握,偏不吃那杯“罚酒”。
因此,“守柔不刚”绝非避世俗,躲矛盾,与世无争,与人无争,而是柔中有刚,以柔克刚,非不刚也。无论在战场上,还是在商场上,抑或在情场上,那种锋芒外露、张牙舞爪的“主儿”,往往都是不堪一击的假强者;而那些深沉大度者,则往往是智者和赢家。
反思与领悟:
不争是我们为人处事的底线,锋芒毕露,张牙舞爪,必然引来不必要的祸端,因此,争而无益时,我们不妨退而守柔,以柔克刚。这就需要我们对于名利欲望自然要看淡些,要深沉大度,软化冲突。
智慧新语:
软能化冲突,柔能解霸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