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机稍纵即逝,因此,很多人感叹难以把握,要想把握住时机,必须得果断、迅速。这固然没有错,可是“时机”又像一个调皮的孩子,总是在和你玩捉迷藏的游戏,让你“千呼万唤”,他也不露面,而此时,没有忍耐,就等于自动放弃了最佳时机。
《孟子·告子下》中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一个“动心忍性”,将所有的屈辱都包含殆尽,为所有的忍耐立下了名目。吃亏是福,人生于天地之间,要想成就一番大事业,不是那么容易的,要忍受常人不能忍受的艰苦磨炼。这种磨炼首先是意志品质的修炼,优秀的意志品质不是生来就有的,靠的是后天的培养造就。良好的道德品质的养成,不仅要靠社会、家庭的教育,更主要的是靠自我教育、自我磨炼,忍耐人性中悉的东西,这就是修身的工作。
古之成大事者,皆有“忍耐”之能。
齐国攻打宋国,燕王派张魁作为使臣率领燕国士兵去帮助齐国,齐王却杀死了张魁。燕王听到这个消息,非常气愤,就召来有关官员说:“我要立即派军队去攻打齐国,给张魁报仇。”大臣凡繇听说后谒见燕王,劝谏说:“从前认为您是贤德的君主,所以我愿意当您的臣子。现在看来您不是贤德的君主,所以我希望辞官不再当您的臣子!”燕昭王说:“这是什么原因呢?”凡繇回答说:“松下之乱,我们的先君不得安宁被俘,您对此感到痛苦,但却侍奉齐国,是因为力量不足。如今张魁被杀死,您却要攻打齐国,这是把张魁看得比先君还重。”凡繇请燕王停止出兵,燕王说:“应该怎么办?”凡繇回答说:“请您穿上丧服离开宫室住到郊外,派遣使臣到齐国,以客人的身份去谢罪。说:‘这都是我的罪过。大王您是贤德的君主。哪能全部杀死诸侯们的使臣呢?只有燕王的使臣独独被杀死。这是我国选择人不慎重啊。希望能够让我改换使臣以表示请罪。’”
这对于一代君王来说必然带来极大的耻辱,但是燕王还是接受了凡繇的意见,又派了一个使臣到齐国去。使臣到了齐国,齐王正在举行盛大宴会,参加宴会的近臣、官员、侍从很多,齐人让燕王派来的使臣进来禀告,使臣低眉顺眼地表示臣服,他说:“燕王非常恐惧,因而派我来请罪。”使臣说完了,齐王又让他重复一遍,以此来向近臣、官员、侍从炫耀。于是齐王就派出地位低微的使臣去告诉燕王,让燕王返回宫室居住,表示宽恕燕王。忍耐的功力奏效了,正是由于燕王能够委曲求全,才为攻打齐国准备了充分的条件。
燕王求贤若渴,通过重用郭槐的方式,吸引天下的贤才来投奔到燕国。这些贤士来到燕国以后,为燕昭王讨论国事,实行改革。由于国内人才辈出,时间不长,燕国就变得兵强马壮,国家繁荣昌盛,燕王认为时机已到,于是准备出兵攻打齐国,后来在济水一带燕国打败了齐国。
试想,如果当初燕王逞一时之气,在没有充分做好准备的情况下,匆忙攻打齐国,可能早就成为齐国刀俎下的鱼肉了。因咽不下一口气而亡国丧生,岂不抱恨终身!
忍一时风平浪静。天地之间,纷繁复杂,一个人生活在社会中,不可避免地要与各种各样的人或事物发生各种关系。由于任何事情都有制约,人在社会中同样不能随心所欲,无拘无束。因而,当我们与外界发生冲突时,如何才能“化干戈为玉帛”,如何运用我们的智慧与谋略,走向成功的人生?又如何面对人生的荣辱成败,利害得失?
人在世间必须忍,这就是答案,只有忍耐,才会找到最佳的时机。
反思与领悟:
必有忍,乃有济。只有忍耐,才能躲避不利的局面,找到反击的最佳时机,这在古代通用,在现代同样适用,我们只有学会忍耐,忍耐艰苦的磨练,才能有成大事的机会。
智慧新语:
忍耐者,把挫折当作经验,卧薪尝胆,韬光养晦,积蓄能量,等待时机再成正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