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通,其实就是一种能够转弯,能够突破,能够机变为用的智慧。这种智慧基于对人、对事、对物进行的多角度思考,从而灵活找出最佳的赢得人生的方式。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惊喜地发现:许多困难通过变换几个角度进行思考,就能够迎刃而解了。在这个世界上,没有办不成的事,只有不会变通的人,成功就隐藏在转弯处。
而在现实生活中,有一些人总是觉得这件事不可能做好,那件事不可能做好,岂不知只要时时处处善于用心,灵活变通,难事就可以变成易事,不可能也可以变成可能。
闻名世界的华裔科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就是这样一位善于变通,从而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的人。
杨振宁于1938年至1944年间在中国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读书,先后获学士、硕士学位,毕业后他于1945年赴美留学,他受到“物理学的本质是一门实验科学,没有科学实验,就没有科学理论。”这一观点的影响,于是下定决心要写出一篇实验物理论文。
在费米教授的安排下,杨振宁跟随有“美国氢弹之父”之称的泰勒博士进行实验研究,并成为艾里逊教授的6名研究生之一。
在近20个月的实验室工作中,杨振宁总会成为他所在的实验室里被嘲笑的对象,他的动手能力实在太差,同实验室的同学总会对别人说:“凡是有爆炸(出事故)的地方,就一定有杨振宁!”为此,杨振宁开始反思自己:自己的动手能力如此差,要想在实验物理这一领域取得成就,似乎很难,他想到自己应该有所变通,在更适合自己的专业领域深入研究才更有可能取得伟大成就。
在泰勒博士的帮助和关怀下,杨振宁经过反复的思考,放弃了写实验物理论文的打算,毅然把主攻方向转变到理论物理研究上,由此,杨振宁踏上了物理界一代杰出理论大师之路。
假如杨振宁一条道走到黑,不知变通,恐怕他至今还是一个默默无闻或者错误百出的实验者。成功往往就隐藏在善于变通的地方,假如你在当下的这条路上遇到阻碍,难以前进,而你同时能发现并敢于做出一个大胆而明智的决定,那么,成功的机会就会向你走来。
人们往往有一种求稳的心态,这在某些时候可以表现为执着和踏实。然而,前提必须是你正在做正确的事,做合乎自身条件和外界发展规律的事。而更多的时候,人们受自己主观狭隘意识的影响,或约定俗成的传统观念的禁锢,看不到自己做的事已经偏离了正轨,于是很容易在人生的道路上钻进“死胡同”而终生不能脱身。
政治家的理想是安邦治国,孙中山在推翻满清帝国的前期天真地认为,只要自己有钱,通过金钱援助地方军阀,再凭借军阀的力量就可以把满清帝国推翻。所以他将自己在美国的家产卖掉,并且通过向华侨宣传,募捐经费,他将自己得到的所有的钱全数交给他认为有可能与满清敌对的人。他资助军阀陆荣庭和陈炯明,后来陈炯明与陆荣庭因为权力争斗打起来,孙中山的这个计划成了泡影。
在这种情况下,孙中山重新做了谨慎思考,经过深入反思他才明白,要推翻满清帝国,必须有自己的军队,不掌握军队的主动权很难实现理想。
于是孙中山先生又一次奔走,通过自己出资在广州建立起自己的黄埔军校,聘请当时的日本士官生与保定军校生当教员,培养了自己的人马,又通过叶挺组建了北伐革命军,从而奠定了国民党与北洋军阀抗衡的力量。
历史证明,孙中山变通后的决策和做法是正确的,也是成功的。试想,如果孙中山在第一次的努力落空后,一味悲观绝望,认为局势不可能有转机,推翻满清的抱负根本不可能实现,不积极去另寻他途的话,那么中国的历史一定会被改写。
在所有成功人的意识里,没有办不到的事情,因为他们不会一味守旧,他们没有固执心理,他们有思想、有激情,当困难临近,他们会自然地“跳出三界外”,积极思考,不受世俗常规思想的禁锢,从而能发现最适合自己发展的道路。正因为这样,他们才显得与众不同,他们才能够有所建树。
学会变通,在不可能中寻找可能,在方法之外寻找方法,在失败之中寻找成功,只有这样,我们的理想才不致化作幻想,并且会在千回百转之后成为现实,取得成功。
★成功指南针★
成功的道路不止一条,不要循规蹈矩,更不能放弃成功的信心,此路不通,另辟蹊径。顺势而为、灵活机变的人不仅能够找到成功的突破口,而且还可以因为拥有不断变通的思想而不断探寻新的思路,将自己提升到另一个高度,获得一个又一个可能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