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生跑道上,人人都希望追求到成功。然而,同样是人,有的人一生活得浑浑噩噩,过得稀里糊涂;有的人一生活得有声有色,过得轰轰烈烈。即便同样一个人,一生的前后也往往存在天壤之别。
事实上,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无论你相信不相信,永远不要忘记:你自己就有一座金矿,你手里握着的石子,可能正含有丰富的金子,你所需的是找到提炼的方法,这就是要以一种积极的入世态度去挑战生命、挑战自我!
伊尔·布拉格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位荣获普利策新闻奖的黑人记者。他勇敢、勤奋、功绩卓越,创造了美国新闻史上的一个奇迹。他在回忆自己童年的经历时说:“我们家很穷,父母一辈子都靠卖苦力为生。那时,我父亲是一名水手,他每年都要往返于大西洋各个港口之间。我一直认为,像我们这样地位卑微的黑人是不可能有什么出息的,也许一生都会像父亲所工作的船只一样,漂泊不定。”
9岁那年的一天,父亲带伊尔·布拉格去参观梵·高的故居。在那张著名的“吱嘎吱嘎”作响的小木床和那双龟裂的皮鞋面前,伊尔·布拉格低声问父亲:“梵·高不是百万富翁吗?”望着小伊尔·布拉格充满疑惑的眼睛,父亲回答说:“不,他是个连妻子都娶不上的穷人。”
13岁那年,父亲又一次带着伊尔·布拉格去了丹麦。在童话大师安徒生壁墙斑驳的故居,伊尔·布拉格困惑地问父亲:“安徒生小时候没有住在皇宫吗?”望着即将长大的儿子,父亲对少年伊尔·布拉格回答道:“安徒生是个鞋匠的儿子,他生前就住在这栋破阁楼里。皇宫,只在他的童话里才出现。”
从此,布拉格的人生观完全改变了。他说:“我庆幸有一位好父亲,他让我认识了梵·高和安徒生,而这两位伟大的艺术家又告诉我,人能否成功与贫穷无关。”
我们大多数人总是埋怨外部环境,觉得成功者仅仅是生活中的幸运儿!其实,没有谁生下来就能成功,哪一个有作为的人不是经过千磨万击的!诚如美国著名黑人民权领袖马丁·路德·金在他著名演讲《我有一个梦想》所说,“我们要不断地升华到以精神力量对付物质力量的崇高境界中去。”许多成功者的起点非常低,只是他们自强不息,永不放弃,最终出人头地。
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社会现象:一、二流人才往往给三流人才打工,三流人才往往给一、二流人才当老板。究其根源,就是因为一、二流人才往往恃才傲物,只能一个人做事,难以聚集一帮人做事业;相反,三流人才往往虚怀若谷,虽然一个人不能做事,却能带领一帮人干成大事业!
一个名牌大学生和一个普通的职高生同时应聘进某个公司,两年过去,职高生居然成了这个名牌大学生的主管。
事情是这样的,职高生非常懂得做人,不仅在公司人缘很好,而且深受客户信赖,年终评选优秀员工,因为业绩突出名列前茅,为了扩大公司业务,被提升成为业务经理。
而那位名牌大学生呢,孤芳自赏,不喜欢与人来往,只能当个技术人员,为业务部门服务。
后来,职高生升迁到了总经理,那位名牌大学生还是原封不动。
中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讲过“三十而立”,讲的是一个人到了30岁才能懂得应该做什么。可见,我们从主观上一定要知道做人难,这样至少有一个思想准备,才不至于没有良好的应对心理。许多人进入社会,总容易患上急功近利的毛病,幻想很快出人头地,做一个人上人,却不懂得一切都有一个过程,没有汗水的凝结,哪有成果“瓜熟蒂落”。
这是美国著名黑人女作家、1993年诺贝尔文学获得者托妮·莫里森少年时代的一段真实经历。
莫里森出生美国俄亥俄州钢城洛里恩一个贫困的家庭,父亲是蓝领工人,母亲在白人家当佣工。
为了减轻家庭负担,莫里森从12岁开始,每天放学以后,都要到一个富人家里做几个小时的钟点工,十分辛苦。而且,更令她难以忍受的是,还经常遭到雇主的刁难。
有一次,她向父亲汇报工作的事,并发了几句牢骚。
听完她的诉说,父亲想了片刻大声说道:“记住,你并不在那儿生活。你生活在这儿,在家里,和你的亲人在一起。在那儿,你只管去干活就行了,然后拿着钱回家来。”
后来,莫里森在回忆文章中写到,通过仔细思考父亲的这番话,她获得了人生以下四条经验:
1、不管什么样的工作,都要坚持做好,我们不是为老板工作,而是为自己工作;
2、我们要把握自己的工作,而不要被工作把握;
3、我们真正的生活是与家人在一起;
4、我们与所做的工作是两回事,我们该是谁就是谁。
千万不要小看平时一点一滴的努力,一切努力都是成功,至少是迈向成功的奠基石。我们要时刻鞭策自己,只有自己是人生的唯一答卷者。
在人们的生活和工作中,难免会有不如意或情绪低落的时候,但只要将自己看得好一点,让自己做得好一点,不断地激励自己,不断地超越自己,不在自怨自艾或抱怨命运中虚度时光,就注定会梦想成真!
一位年轻老板,有过一段浪子回头的不堪回首的经历。
少年时代,他因病辍学,病好后,却迷恋上了赌博,后来成家了,也难以改掉,而且经常因为感到前途无望而酗酒。
一天深夜,他从赌场归家,当看到熟睡中的妻子和孩子的时候,忽然产生了深深的内疚感,决心痛改前非,从摆地摊开始走上了成为商业巨子的道路。
人生时常被喻为一个大舞台。不同的人在舞台上表演着各自的角色,无论我们处于何种状况,都要在坦然面对中磨炼自己,方能使自己变得更加茁壮,坚不可摧。著名成功学家陈安之有一句名言,“要成功,先发疯,一门心思往前冲”。一个人暂时失败并不表明永远背时背运,而是表明在尝试和探索中。与其做一个屡战屡败、经不起挫折的懦夫,不如做一个屡败屡战、勇往直前的勇士。
在压力面前,一个人要懂得“没有收获前的付出不可能拥有收获”的箴言,必须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地前进。一个人在资质、条件乃至机会各方面相当,后来的际遇却大相径庭,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能否将现实压力变为未来动力,这往往是成败的分水岭。
美国传媒界的传奇人物、女首富玛莎·斯图沃特,出生于一个并不富足的家庭。13岁时在纽约担任模特工作,来分担家中大部分的经济负担,而后获得了全额奖学金进入纽约大学学习。她在建立家庭后,仍未放弃理想,曾为了早日让新书问世昼夜不停地写作,一天只睡两三个小时,由于工作忙碌冷淡了夫妻感情与丈夫离异。然而,她依然顽强接受一切挑战,用柔弱的肩膀扛起自己打造的企业王国。她坚忍不拔的精神令人敬佩。
人人羡慕功成名就,却不知道这需要多少付出。一般人的心理,要么“看人挑担不觉重,”要么“只知道猪肉好吃,不知道养猪人的辛苦。”谁都羡慕成功者的鲜花和掌声,可是又有谁想过他们为此承担过多少压力,付出多少汗水?
正如莎士比亚所说:“历尽艰难本身就是甜美。”事实上,愿意承担任何压力并将压力变为动力的人,总能获得生活中最大酬报。一个不愿意承受任何压力的人,总是一事无成,反之,必有出路。
我们经常看到,许多人富有理想,对未来充满憧憬,常常为自己设计一个完美的理想自我。但他们又缺少社会经验与适应能力,对社会的认识和实践具有局限性,因此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尖锐对立方,从而造成心理上的种种困惑。我们只有努力改变现实自我,才能使之趋近理想自我。
无论人生有多少风风雨雨、沟沟坎坎,积极应对是强者对人生最完美的诠释,是成功者的人生态度。喧嚣尘世,受约束的是生命,不受约束的是人生观。只要心是晴朗的,人生就没有阴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