祸从口出,通过贬损他人来提高自己往往害的却是自己而不是他人。
病从口人,祸从口出,道理谁不晓得?有时口舌的祸害危险性的确不小,一句不负责任的话,弄不好会使人丧失生命,这绝不是危言耸听。因为真正伤害人心的不是刀子,而是比刀子更厉害的东西—_语言。说话时不注意给人留面子,甚至借助贬损别人来提高自己,这样一来,不仅会伤人至深,也会给你带来不利的影响。
贺敦是周朝的一名大将,立有大功,因为对朝廷赏赐不公而心怀不满,便口出怨言,结果被权臣宇文护逼令自杀。临死时,他叫来儿子贺若弼说:“我因口舌而死,你不能不记住!”接着用锥子将贺若弼的舌头刺出血来,以此告诫他慎言少说。
贺若弼开始还能记住,经常以“君不密则失臣,臣不密则失身”来提醒自己,遇事三缄其口。可随着他在隋朝功劳日大,地位日高,便把父亲的告诫忘到脑后去了。同父亲一样,他也因对朝廷封官不满而大发牢骚,被免去了官职;他不接受教训,反而怨言更多,于是被逮捕下狱。隋文帝斥责他道:“我用高颖、杨素为宰相,你在下面散布,说这两个人只配吃干饭,这是什么意思?”
文帝因他立有大功,并没有听从其他大臣要求杀掉贺若弼,而是饶他一死,但一针见血地向他指出:“你有三太猛:嫉妒心太猛,自以为是、看不起别人的心太猛,目无君上的心太猛。”
这的确是贺若弼的致命要害,同僚有功他嫉妒,同僚升迁他不服气。有一次,皇太子杨广同他谈起朝中几位杰出将领,问他:“杨素、韩擒虎、史万岁三个人都是良将,他们的优劣如何?”
贺若弼口无遮拦,毫无顾忌地回答:“杨素是员猛将,但没有谋略;韩擒虎是员战将,但不会带兵;史万岁是员骑将,别的本领平常。”
杨广问:“那么谁可以称之为大将呢?”
贺若弼深深一拜说:“这就要看殿下您的眼光了。”
他自认比别人都高明,贬低一切,殊不知这样一来,既得罪了同僚,又引起了杨广的戒心。后来杨广当了皇帝(即隋炀帝),对他便十分疏远。
最为致命的要害还是最后一个“太猛”:目无君上之心太猛。在隋文帝平定江南的战役将要开始时,他便对人说:“江南倒是不难平,可谁知道将来会不会出现‘飞鸟尽、良弓藏’之事呢?”明显地表示了对隋文帝的不信任。有一年,他随从隋炀帝出巡北方,在榆林,好大喜功的炀帝设置了一个可坐千人的大帐,来招待少数民族首领。这事其实和贺若弼毫无关系,他又在私下里评头论足,乱发议论,说皇帝太奢侈。这事被人告发,他被处以死刑,重蹈了父亲的覆辙。
“谁人背后无人说,哪个人前不说人。”在谈人论事中,切记要口下留情,这是一个重要的经验之谈。在与人闲谈中,不嘲笑对方的一时失态,不批评对方的一时失误,经常给别人留下台阶,才是真正的君子之风。久而久之,与你打交道的人都会认为你是一个宽宏豁达、胸襟磊落的人。有了良好的群众基础,脚下的路将越走越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