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当说话不外乎是看准对方的目的,投其所好,再加上掌握时机的变化,以及细小方面的具体事项。这全靠每个人在实践中去领会,去发挥。
怕人圈套,是谨慎说话的一方面原因。另一方面,你说的话,是属于你自己的事,对方愿意听你的吗?假如关系浅薄,与其深谈,显出你的没有修养。另外你说的话,若是针对对方的,你不是他的挚友,适宜于与其深谈吗?忠言逆耳,只会显出你的冒昧。所以逢人只说三分话,不是不可说,而是不必说,不该说!老于世故的人,他只说三分话,并且话语中意义总是含糊不清,而这绝不是不诚实,绝不是狡猾,而是一种智慧保身的办法。
范雎逃离魏国,来到秦国,由于结识王稽见到了秦昭王。昭王知道他贤明,屏退身边的人,单独与他秘密商谈国家大事,首先对他说:“有幸请得先生教导我。”范雎只唯唯诺诺而已,不说一句话。昭王再请他谈话,还是如此,一连三次都是如此。到第四次,范雎只凭空大放厥词。到第五次,才着上边际。第六次,畅谈外事仍不涉及内事。等到拜他为客卿,采用他的话有几年了,自己有充分把握,才痛陈内事。于是废除太后,驱逐穰侯、高陵君、华阳君、泾阳君到关外。
范雎之所以这样,当时秦国,内有太后专横,外有穰侯的跋扈,再有高陵君、华阳君、泾阳君的为虎作伥,所以不敢与秦昭王深谈,只能逐步谈,一边谈一边等待时机,避免说话达不到目的,反而招祸。
如果赞美对方过去的成就或行为,情况就不同了。赞美这种既成的事实与交情的深浅无关,对方也比较容易接受。也就是说,不是直接称赞对方,而是称赞与对方有关的事情,这种间接奉承在初次见面时比较有效。
要恰如其分地赞美别人是件很不容易的事。如果称赞不得法,反而会遭到排斥。为了让对方坦然说出心里话,必须尽早发现对方引以为豪、喜欢被人称赞的地方,然后对此大加赞美。在尚未确定对方最引以为豪之处前,最好不要胡乱称赞,以免自讨没趣。孟子说过:“不得其人而言,谓之失言。”对方假如是蓄意而来,而你畅所欲言得一时口舌之快,后果如何呢?唐时周兴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一顿胡吹海说,掉人来俊臣的陷阱,等回过神来,已是什么都晚了。
俗语说:“逢人只说三分话”,还有七分话,不必对人说出。你也许以为大丈夫光明磊落,何必只说三分话呢?所以有的人喜欢把自己所想的通通都说出来,不带丝毫隐瞒。很多人认为这是坦诚,不相欺,这样才能赢得朋友。的确,他真诚了,就能快速赢得对方的好感。但是他的坦诚,毫无隐瞒也让其他人有了疑心,他什么都说,假如我把我的秘密也告诉他,那么难保他也会说出去,自然而然地也就会对他起了戒心,交际也就诸多顾忌了。可见说话有度,才是真智慧。
有时只说三分话,正是你的服务道德。做保密工作的自不必说,做医生的人,普通的病人,或者可以对人提及,对于患花柳病的病人,你是绝对不该对人提及,这是医生的服务道德;做人事工作的人,掌握工作单位所有人的档案,某某何时得升迁,何时受处分,自然了如指掌,但是决不可随便透露,如果口风不严,就可能授人以柄,陷入麻烦;做银行业务的人,业务大概情形,或者可以对人提及,对于存款人的姓名,你是绝对不该对人提及,这是银行人员的服务道德。依此类推,只说三分话的例子还多着呢。
说话本来有三种限制,一是人,二是时,三是地。非其人不必说;非其时,虽得其人,也不必说;得其人,得其时,而非其地,仍是不必说!非其人,你说三分真话,已是太多;得其人,而非其时,你说三分话,是给他一个暗示,看看他的反应;得其人,得其时,而非其地,你说三分话,正是为了引起他的注意,如有必要,不妨找个地方单独聊聊,这才叫做通达世故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