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柔克刚,以退为进的策略,就像弹簧缩在一起,其间却蕴藏着巨大的力量。
人生在世,“进”固然不容易,要付出巨大的努力才能成功,这是人们都明白的事情。可“退”也同样不容易,特别是有序有节的“退”,就更不容易把握。就好比上山与下山,各有技巧需要掌握,掌握不好就可能造成不堪收拾的后果。
当你处于弱势时,要忍住急于求成的心理状态,不要过于暴露自己,而要凭借着良好的外界形势,壮大自己的力量。当然,在保持和发展自己的强势的同时,最好学会装糊涂,不让人猜透你的用心,尽量掩饰自己表面的强壮,隐忍以行,以退为进。
康熙八岁当上皇帝,那时还是个什么都不懂的小孩子。他的父亲顺治帝临死前,命四个满族大臣辅佐他处理国家大事。鳌拜位居四大臣之首,掌握着兵权,不断扩大自己的势力,而且鳌拜性情特别凶残霸道,他有权有势,如日中天,皇帝简直成了他的附属品。
在康熙十四岁亲自执政后,鳌拜还是专横地把持着朝政,根本不把皇帝放在眼里。不但小皇帝对他十分痛恨,就连众大臣也是敢怒不敢言。
康熙想除掉鳌拜,但迫于他的权势,只好先装模作样。他用一切时间学习政治,用一切机会实践政治。同时,他还要作出依然不懂事的样子,傻玩傻闹,绝不让鳌拜看出他的真实想法。
有一次,鳌拜和另一位辅政大臣苏克萨哈发生争执,他就诬告苏克萨哈心有异志,应该处死。这时,康熙名义上已经是亲政的皇帝,鳌拜先要向他请示。
康熙明知道这是鳌拜诬告,就没有批准。这下可不得了,鳌拜在朝堂上大吵大嚷,卷着袖子,挥舞拳头,闹得天翻地覆,一点臣下的礼节都不讲了,最后,还是擅自把苏克萨哈和他的家属杀了。
从此以后,康熙更是下决心要整顿朝政。为了擒拿鳌拜,他想出一条计策。
康熙在少年侍卫中挑了一群体壮力大的,留在宫内,叫他们天天练习扑击、摔跤等拳脚功夫。空闲时,他常常亲自督促他们练功、比武。而且,消息一点都没有走露出去。
有一天鳌拜进宫奏事,康熙正在观看少年侍卫练武,只见少年侍卫正在演习,一个个生龙活虎,皇帝还在场外指指点点。
康熙看见鳌拜来了,大吃一惊,心想坏了,如果被鳌拜看出破绽,那别说皇位坐不安稳,就连命也要赔进去了。他灵机一动,故意站起身走进场去,笑着夸奖这个勇敢,奚落那个功夫不到家。又说:“来,你和我打一架,看看我的功夫。”一派贪玩的少年形象。
鳌拜一看皇帝如此胡闹,心中暗笑,看来这大清的江山,永远是我鳌拜的了。鳌拜走近康熙,刚要奏事,康熙却摆摆手说:“今天玩得痛快!有事先不要说,等我……”
鳌拜连忙说:“皇上,外庭有要事奏告,皇上下次再玩吧。”康熙这才恋恋不舍地和鳌拜进殿去了。
过了一段时间,少年侍卫们的武艺大有长进,鳌拜的疑心也全消除了。这时,康熙决定动手除奸。这天,他借着一件紧急公事,召鳌拜单独进宫。鳌拜哪里有什么防备,骑着马就大摇大摆地进宫来了。康熙早已站在殿前,一见鳌拜走进宫,便威武地喝道:“把鳌拜拿下!”只听得一阵脚步响,两边拥出一大群少年侍卫,一齐扑向鳌拜。
瞬间鳌拜就被众少年掀翻在地,捆缚起来,关进大牢。
康熙用隐忍之法,以退为进,除掉了这个朝廷祸害,显示了康熙少年有为、有勇有谋的皇帝风范。处于劣势时的忍耐,退让,都是为了迷惑住鳌拜。表面上的退让,实际上则是不断前行。
“退”术中的学问是很深的,它可以给敌方造成一种假象,可以使自己聚集更大的力量,争取更多的时间,以便在适当的时间发动更猛烈的攻击,取得最后的胜利。
忍让未必是软弱,有时可能是更坚忍,更智慧的反映。表面的忍让,只是为了事情的更好解决。在时势面前,有时我们不得不做出一些退让,这种退让不是软弱,而是为了更好地保全自己。一定意义上,这种退让是在推动我们前进。
齐国攻打宋国,燕王派张魁作为使臣率领燕国士兵去帮助齐国,齐王却杀死了张魁。燕王听到这个消息,非常气愤,就召来有关官员说:“我要立即派军队去攻打齐国,给张魁报仇。”
大臣凡繇听说后谒见燕王,劝谏说:“从前认为您是贤德的君主,所以我愿意当您的臣子。现在看来您不是贤德的君主,所以我希望辞官不再当您的臣子。”燕昭王说:“这是什么原因呢?”凡繇回答说:“松下之乱,我们的先君不得安宁被俘,您对此感到痛苦,但却侍奉齐国,是因为力量不足。如今张魁被杀死,您却要攻打齐国,这是把张魁看得比先君还重。”
凡繇请燕王停止出兵,燕王说:“应该怎么办?”凡繇回答说:“请您穿上丧服离开宫室住到郊外,派遣使臣到齐国,以客人的身份去谢罪。说:‘这都是我的罪过。大王您是贤德的君主,哪能杀死诸侯们的使臣呢?只有燕王的使臣被杀死,这是我国选择人不慎重啊。希望能够让我改换使臣以表示请罪。’”
燕王接受了凡繇的意见,又派了一个使臣到齐国去。使臣到了齐国,齐王正在举行盛大宴会,参加宴会的近臣、官员、侍从很多,齐人让燕王派来的使臣进来禀告,使臣说:“燕王非常恐惧,因而派我来请罪。”使臣说完了,齐王又让他重复一遍,以此来向近臣、官员、侍从炫耀。
于是齐王就派出地位低微的使臣去告诉燕王,让燕王返回宫室居住,表示宽恕燕王。
由于燕王委曲求全,才为后来燕王攻打齐国,争取了宝贵的时间,准备了充分的条件。燕王的忍让是因为时势所趋,为了保全弱小的自己所做出的无奈之举。而“六尺巷”的故事则是一种处事的智慧。
清代中期,当朝宰相张英是安徽桐城人。他素来注重修身养性,颇得他人的喜欢和尊重。同时他也非常孝敬父母,在朝廷任官时,把母亲安顿在家乡,并经常回家探望。
张老夫人的邻居是一位姓叶的侍郎。张英在一次回家看望母亲时,觉得家中的房子呈现出破败之象,就命令下人起屋造房,整修一番。安排好一切后,他又回到了京城。
正巧,侍郎家也正打算扩建房屋,并想占用两家中间的一块地方。张家也想利用那块地方做回廊。于是,两家发生了争执。张家开始挖地基时,叶家就派人在后面用土填上;叶家打算动工,拿尺子去量那块地,张家就一哄而上把工具夺走。两家争吵过多次,有几次险些动武,双方都不肯让步。
张老夫人一怒之下,便命人给张英写信,希望他马上回家处理这件事情。
张英看罢来信,不急不躁,提笔写下一首短诗:“千里家书只为墙,再让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封好后派人迅速送回。
张老夫人满以为儿子会回来为自家争夺那块地皮,没想到左等右等只盼回了一封回书。张母看完信后,顿时恍然大悟,明白了儿子的意思。为了三尺地既伤了两家的和气又气坏了自己的身体,这样太不值得了。
老夫人想明白了,立即主动把墙退后三尺。邻居见状,深感惭愧,也把墙让后三尺,并且登门道歉。这样一来,以前两家争夺的三尺地反而形成了一条六尺宽的巷子。
当地人纷纷传颂这件事情,引为美谈,并且给这条巷子取了一个特别的名字—六尺巷。有人还据此作了一首打油诗:“争一争,行不通;让一让,六尺巷。”
在《菜根谭》里有一句话,叫:“处事让一步为高,退步即进步的张本。待人宽一分是福,利人实利己的根基。”张英的退让,不仅没有失去他的利益,更是显示出他的气度。所以,忍让有时是一种策略,它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进。而且,表面的忍让不仅调解了矛盾,还融洽了双方的关系,更有利于事情的圆满解决。一定程度上说,主动的退让就是一种变相的前进。
不论是燕王时势所趋的忍让,还是张英的主动忍让,都是不争一时的长短,为了更好地解决矛盾。这种以退为进的方式,比横冲直撞,针锋相对更能彰显智慧。这并非是一种失败主义,而是一种曲线式的生存方式。这是种以柔克刚,以退为进的策略,就像弹簧缩在一起,其间却蕴藏着巨大的力量。
人际交往中,我们会发现每个人的性格各异,待人接物的方式方法也各不相同。但是,尽管“没有一滴水珠是完全一样的”,我们还是可以大致把人的性格以及他们的处世方法分为两大类型:“柔”与“刚”。“刚”者,一般都有雄厚的势力做后盾,所谓“有恃无恐”,这种人最喜欢直来直去,用不容置疑的口吻发号施令,带有“强制性”的成分。这种性格的人,说话办事甚至思维的方式相对来说比较简单。但正因为他有雄厚的势力,或者“占住了理”,所以跟这种人打交道并不十分容易。不过,也不是没有办法。糊涂口才学推崇的“以柔克刚”,就是比较有效的。
所谓“以柔克刚”,并不是“唯唯诺诺”,更不是“不讲原则”。以柔克刚,实际是一种方法论,是一种策略或者干脆说是一种“谋略”。它的宗旨,是用“四两拨千斤”的方法,化解对方咄咄逼人的攻势,最终战胜(说服)对方,使自己一方的“原则”、“立场”、“目标”得以坚持和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