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做谦逊的人,实际上就是让自己做一个被人们认同和喜爱的人。做一个谦逊的人就要戒骄矜。
谦逊是古今中外名人的共同特质。托马斯·杰斐逊是美国第3任总统,1785年他曾担任美国驻法大使。一天,他去法国外长的公寓拜访。"您代替了富兰克林先生?"法国外长问。"是接替他,没有人能够代替得了富兰克林先生。"杰斐逊谦逊回答说。杰斐逊的谦逊给法国外长留下了深刻印象。无独有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因为丘吉尔有卓越功勋,在他退位时,英国国会打算通过提案,塑造一尊他的铜像放在公园里供游人景仰。一般人享此殊荣,高兴还来不及,丘吉尔却谦逊地拒绝了。同样,周恩来总理也是为人谦逊的杰出代表。他文能治国,武能安邦,文武兼备,但他又表现出比一般人更谦逊更成熟。贡献巨大的物理学家焦耳去世前两年对他的弟弟谦逊地说,“我一生只做了两三件事,没有什么值得炫耀的”。
做一个谦逊的人就要戒骄矜。具有骄矜之气的人,大多自以为能力很强,很了不起,做事比别人强,看不起别人。由于骄傲,则往往听不进去别人的意见;由于自大,则做事专横,轻视有才能的人,看不到别人的长处。骄矜对人对事的危害性是很大的,这一点古人认识得十分清楚。
鲁哀公十一年,在一场抵御齐国进攻的战斗中,右翼军溃退了,孟之反走在最后充当殿军,掩护部队后撤。进入城门的时候,他鞭子抽打马匹,说道:不是我敢于殿后,是马跑不快。他这样做是为了掩盖自己的功劳。从消极方面说,人立身处世,不矜功自夸,可以很好地保护自己。
韩信是汉朝的第一大功臣:在汉中献计出兵陈仓,平定三秦;率军破魏,俘获魏王豹;攻下代,活捉夏说;破赵,斩成安君,捉住赵王歇;收降燕;扫荡齐;历挫楚军。连最后垓下消灭项羽,也主要靠他率军前来合围。司马迁说:汉朝的天下,三分之二是韩信打下来的;项羽,是靠韩信消灭的。但是,功高震主,本来犯了大忌,加上他又不能谦退自处,看到曾经是他的部下的曹参、灌婴、张苍、傅宽等都分土封侯,与自己平起平坐,心中难免矜功不平。樊哙是一员勇将,又是刘邦的姨夫,每次韩信访问他,他都是“拜迎送”,但韩信一出门,就要说:我今天倒与这样的人为伍!这样,韩信终于一步步走上了绝路。
《劝忍百箴》中对于骄矜问题是这样论述的:金玉满堂,没有人能够把守住。富贵而骄奢,只会自食其果。君主对人傲慢会失去政权,大夫对人傲慢会失去领地。现代人最大的问题,就是骄矜之气盛行,千罪百恶都产生于骄傲自大。骄横自大的人,不肯屈就于人,不能忍让于人。做领导的过于骄横,则不可能很好地指挥下属;做下属的过于骄傲则会不服从领导;做儿子的过于骄矜,眼里就没有父母,自然不会孝顺。骄矜的对立面是谦恭、礼让。要忍耐骄矜之态,必须是不居功自傲、自我约束,克制骄傲的产生。要常常考虑到自己的问题和错误,虚心地向他人请教学习。
记得一位哲学家说过这样一句话:自夸是明智者所避免的,却是愚蠢者所追求的。真正的明智者之所以不会自吹自擂,因为他觉得宇宙广大、学海无涯、技艺无穷,终其一生,也不能洞悉其中的全部奥秘。而一切平庸之辈,满足于一知半解,满足于点滴成绩,他们用富丽堂皇的话装饰自己,以讨得廉价的喝彩。
人们所尊敬的是那些谦逊的人,而决不会是那些爱慕虚荣和自夸的人。如果一个人喜欢自大自夸,看不起他人的工作,就会失去自己的功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