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大部分时间都待在学校和家里,他们自我独立性的培养需要时间,特别是对小孩子来说,要完全靠意志来控制自己的行为,要自己来排除干扰显然不太可能,这也就需要家长和老师在孩子未成年的阶段尽可能地为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进行必要的指引。
老师和家长不要做不利于孩子注意力集中的事情,要注意环境的创造。家长不要过多地干扰孩子的学习,以免给孩子带来干扰和压力,对于小孩子而言,家长还有责任创造良好的学习条件,让孩子能够安心地学习。在家里看电视的时候不要让孩子一边写作业一边看电视,或者一边玩玩具一边写作业。家长也不能在孩子学习的时候大声喧哗嚷嚷等。
而老师要做的也有很多,比如,教室要布置得简洁明快,不要花里胡哨,这样会分散孩子的注意力。在学校里教师还要注意自己的仪表,比如,老师上课时不能穿戴惹眼的首饰以免分散孩子注意力。像明亮耀眼的耳环、项链,奇怪的发式和服饰等,这都会让孩子在上课的时候把注意力从黑板上和讲授的内容那里转移到这些东西上去。
另外,在课堂上,老师还要注意方法。通过一定的手段来促进孩子把注意力集中在课堂上。比如,提问,用声音和语言进行提示,用一定的压力来迫使孩子集中注意力,及时发现孩子的心理问题,及时地加以解决,以免心理问题分散注意力。还有,针对有多动倾向的孩子,老师不要歧视,要正确对待孩子的问题,而不是漠视和厌恶,等等。要做的很多,这也就是为人师的责任吧。
除了这些之外,家长和教师还要注意不要给孩子负面的心理暗示。比如,不断地向孩子重复他是一个注意力不集中的孩子诸如此类的话,时间长了就会使孩子产生这样一种心理定式:我是个注意力不集中的孩子,我是个有缺陷的孩子等,不但对解决问题毫无帮助,反而使事情更加糟糕。
第一节 培养精细动作
孩子的心智发展与生活能力,来源于手的探索与实践,精细的动作与孩子有效地控制身体、有效地集中自己的注意力关系密切。因此训练手部精细动作非常重要。
家长要培养孩子的精细动作,可以从婴儿时期开始。比如3个月龄的孩子,紧握的双拳开始舒展,开始关注双手,有时放进嘴里啃咬。接着开始使用手指,在眼睛的引导下伸手去够东西。家长如果能够有意识地对这些动作进行引导,那么效果会更好。比如给孩子的手腕部分戴手镯,会使孩子更加关注手部,床头缓慢转动的玩具挂件会促使孩子去抓握,色彩明亮的发声塑料玩具,也会吸引孩子手指运动。实际上,这些也是老一代人们经常做来用于培养孩子的抓握能力的。这种方法最常见。
到了孩子半岁多到一岁的时候,是熟练运用双手的阶段,视觉变得敏锐,看到东西能够眼疾手快地抓在手里。在这个阶段,家长可以引导孩子的小手做各种动作,还要注意左右手的互相协调和手眼协调能力。
到了一岁多两岁的时候,是孩子精细动作的重要形成阶段,家长应该注意这个阶段。可以设计多种道具,让孩子充分利用手指做各种运动。比如拿东西穿过洞,翻书、拣出豆子,用纸叠东西……由“手巧”促进“心灵”。
两三岁的时候,孩子的能力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家长可以引导孩子做一些更加复杂的动作。
这一时期,孩子小手动作的灵活性和协调性有了长足的发展,并且有了行为的目的性,为了一个目标会坚持做很多种尝试,如为了打开一个纸盒子他会尝试各种办法,如果他无意中用抠的办法打开了纸盒的开口,还会试图合上并再次尝试。或者玩积木垒高时希望在一个三角形积木的尖顶上再放一块方形积木,尝试多次后不能成功,最后发现三角形积木只适合放在最上面。像这样的,孩子的“有想法”的尝试越来越多。因此,可以给孩子提供一些有任务需要解决的小玩具,让宝宝在玩的过程中积极探索。
比如大大小小的(摔不破的)瓶瓶罐罐、纸箱、纸盒都会引起孩子的好奇。这个时候的孩子特别喜欢把各种小东西放到大的容器里,大大小小的盒子正好可以满足孩子的这种游戏需要。还可以同时提供一些安全的可以装到纸盒里的小玩具,让宝宝玩放进去拿出来的游戏。还可以让孩子尝试玩积木搭建筑、做拼图游戏、画画等,让孩子享受于自己的手工劳动,并深刻体会到劳动创造的价值。
孩子的注意力是有限的,需要一点一点培养。再说如果他对这些游戏不感兴趣,自然也就玩的时间比较短了。无论培养宝宝什么样的能力,最好的办法就是家长和他一起玩。
另外,孩子的喜好各不相同,因此,妈妈要经常观察他,根据他的喜好来设定游戏。除了刚才提到的游戏之外,家长完全可以运用自己的联想,用身边的一些东西,运用不同的“教具”多样化地促进宝宝精细动作的发育。有条件的也可以买专门的教具来进行教育。市面上卖的专门的教具很多。但是不见得贵的就是好的,有时候我们身边的简单的物件也可以起到很好的作用,就看家长如何应用了。
第二节 一次只做一件事
大家应该都有这样的经历:我们正在全神贯注地做一件事情,突然电话铃响了、同学邀请出去玩、朋友发来电子邮件、孩子开始哭了、单位有事了……于是我们不得不被迫中断进行中的事情。这样来回折腾几个回合,很可能连一件事情都没完成,甚至还会因为不断地被打扰而忘了刚才手头正在做的事,刚刚理清的思路也因此不能再继续深入下去。我们的孩子也从小就面临着我们的处境,虽然我们面对的问题不一样。
也许下面这个故事对我们会有一定的启发。
纽约中央车站的问询处可能是世界上人流最多,最紧张的地方。每天那里都是人潮汹涌,队伍长长,人人都焦急万分,争着询问自己的问题,都希望能够立即得到答案。问询处的服务人员要应付各个人,要了解任何一个不同的地方和各个人的不同口音。工作的紧张与压力可想而知。可是有这么一位优秀的服务人员,他从来没有遭遇过投诉,被评为优秀服务人员,而且他任何情况下都看起来显得那么轻松自如、镇定自若。为什么啊?
这是因为,每一次,他只听一位旅客说话,其他任何人他都不理。回答完这个人的问题,他就立即转向另一个人,哪怕刚才的人没听清再转回来,他也不会再理他。
因此当有人请教那位服务人员如何能出色地完成这样的工作的时候,那个人这样回答“我并没有和很多人打交道,我每一次只和一位旅客打交道。忙完一位,才换下一位。”
看完这个故事,你也许就明白,为什么要引导孩子一次只做一件事。孩子一次只做一件事,避免事多而影响孩子集中注意力。
有著名企业家曾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就“每次只做一件事”发表文章,在这篇文章里,他以自己丰富的经历非常肯定地指出“我还没有碰到过哪位经理人可以同时处理两个以上的任务,并且仍然保持高效。一次只做一件事,才能保持最大程度的高效。”
“一次只做一件事”就可以避免因为其他的事情不断打扰而降低自己的效率。很多时候看似同时干两件事可以提高做事速度,但是正像中国的一句古话所说:欲速则不达。事情可能是都做完了,但是每件事情都做得不好,这有什么用呢?
因此,一次只做一件事,是解决因为工作不断被迫中断而变得效率低下问题的良药。因为集中注意力要有两个因素。一是即时目标,注意正在发生的事情;二是注意力的强度,因为集中所有的注意力于单一事情上,也就有了密集度!我们趴在一块玻璃上的时候可能它不会破,因为压强分散,每一小块承受的压力不大,但是如果我们站在上面,很可能它就会破裂,因为我们所有的重量都集中在脚掌这么大的面积上。这跟激光的原理也是一样的。电脑也一样,脑子里塞满太多信息会导致阻碍思考,就像电脑的RAM塞满了处理命令,会导致运行缓慢甚至死机一样。
思考最大的敌人就是混乱。不要将心力分散在太多的事情上,那样会降低效率徒增烦恼。
为了让你的大脑一次只想一件事,你需要清除一切分散注意力、产生压力的想法,把你的注意力集中在你主要专注的事情上,让你的思维完全地进入当前的工作状态。
你需要把你想做的事情想象成一大排抽屉中的一个小抽屉而不是一排抽屉。你的工作只是一次拉开一个抽屉并满意地完成抽屉内的工作,然后推回抽屉,并不再想它。
你还需要了解每一项任务你所承担的责任,了解你自己的极限。如果你不能很好地掌控你自己,你就会效率低下,而且得不到工作的快乐。
如果我们能够将身体与心智的能量锲而不舍地运用在同一个问题上而不厌倦,就是专注!专注能让你在做事的过程中全身心地投入,不受外界干扰,从而极大地提高做事的效率。
要求孩子在一定时间内专心做好一件事情。父母要注意培养孩子在某一时间内做好一件事的能力。对于家庭作业,父母要帮他安排一下,做完一门功课可以休息一会儿,不要让孩子太疲劳。
一次只做一件事。把玩具存放在带盖的盒子里。一次只给他一件玩具。如果孩子在画画或在读书,你要关上收音机或电视。多重的刺激会使他不能精神专注。
第三节 培养学习兴趣
兴趣对人的注意力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这对于做任何事都是如此。美国著名的教练员罗伦·西格拉夫就通过培养队员兴趣的方法来训练自己的队员。在平时的训练中,他首先要培养运动员对篮球强烈的兴趣,来自内部的动机更能使人全神贯注,对篮球爱得入迷,会使训练收到特殊的效果,会使队员在比赛中忘掉环境,忘掉对手,忘掉自己,不去想比赛的胜负,而把注意力放在进行的比赛上。
孩子学习,首先要让孩子对所学习的感兴趣,兴趣是孩子最好的老师,有了学习兴趣,他们就会主动、自觉地学习,在课堂上可以设计丰富多彩的游戏,让小孩子饶有兴趣地在游戏中认识世界,并在其中吸取所必需的种种经验,通过游戏不仅使孩子在游戏中产生竞争感,激发孩子乐于参与意识,而且还可以使孩子“玩”得情绪高涨,活跃课堂气氛,使孩子在玩中增加学习兴趣,在课外还可以开展丰富多彩的有趣生动的实践活动,如“一句话评说”、“说话比赛”、“故事会”,还可以根据低年级儿童特点,开展“图画日记”、“手抄报”比赛,以画面内容表达读书体会。通过这些活动可以增加孩子学习语文这个学科的兴趣。
对于小孩子来说,他们的注意力保持时间明显低于中孩子,因此,需要老师不断变换教学手法,来吸引孩子的注意力,调动孩子的听课积极性。虽然无法把课本编得像游戏一样吸引人,基本知识、概念、定义的灌输是枯燥的,但可以编得活些,老师尤其要讲得生动、活泼些,让孩子爱听、爱学。一个上课注意力十分不集中的孩子,为什么在游戏机前十分专注?道理就在于兴趣。
孩子兴趣的发展和表现,往往是他天赋和素质的先兆。孩子兴趣的产生往往是在小时候。不同的年龄段,孩子对事务的兴趣是不一样的。有位学者曾把孩子学习的兴趣和向上的积极性比做父母撒在孩子心田里的一粒小小的火种。这时候,你要小心呵护这小小的火苗,保持燃料的干燥,保持通风,但是风也不可过大。要“哄”着它一点点燃起来,旺起来,最后成为熊熊烈火。因此,要了解孩子喜欢什么,家长要和孩子做朋友。经常要问一问孩子喜欢做什么,要引导孩子不断发展兴趣。
那么,如何在教育中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呢?
一、让孩子学习感觉到快乐、有趣。有位著名的学者曾说过:他不赞成有人说他是“刻苦”学习的,因为苦字就说明他不喜欢学习过程,既然不喜欢怎么可能学好呢?凡事都强迫自己,这又有什么意思呢?因此,如果我们的教育能给孩子带来快乐,那么孩子一定会喜欢学习。年龄越小的孩子,学习的动力就越是比较狭窄,可能是因为老师的表扬,可能是偶尔对别人的羡慕带来的兴趣,也可能很简单,就是喜欢。那么,怎样培养孩子的兴趣并且使学习变为快乐的事呢?
要善于发现每个孩子的优点。多表扬,少批评。有些家长一看到孩子学习不好就会说“这么简单都不会,真笨,光知道玩”,看见孩子画画画得不好就会失望,“画得真是难看啊!”这一句随意的话可能就打消了孩子的兴趣,让孩子对自己失望。有的时候本是恨铁不成钢,却不知好钢已在批评中钝化了。时间长了孩子总觉得自己很笨,什么都做不好,在学习中有压抑感,于是厌恶学习。
如果孩子是真的做错了,当然也要给予批评,让孩子明白大人为什么要批评他,让他明白道理。
二、树立学习目标,间接培养兴趣。要想让孩子有良好的学习成绩,达到满意的效果。就要联系孩子的思想和实际,坚持耐心细致的正面教育,通过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的事例,采用多种多样的形式,把学习目的与生活目的联系起来,这样才可以收到良好的效果。例如,有的孩子在学跳舞,他不喜欢舞蹈基本功练习,吃不了这个苦,但是他对学习舞蹈可以参加各种表演活动的结果感兴趣,这种兴趣可以促使孩子去从事基本功练习的活动。所以家长们既要充分利用孩子的直接兴趣,激发其勤奋学习,更要通过学习目的教育来提高孩子的间接兴趣。兴趣在活动中的动力作用,已为不少心理学家所承认。我国著名心理学家潘菽认为“兴趣是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孩子对学习有兴趣,就可以激起他对学习的积极性。
三、积极鼓励,适当引导。兴趣这东西不是天生的,需要后天的培养。如何培养孩子的学习习惯和学习兴趣,我个人认为应该是积极的鼓励加适当的引导。这几年,赏识教育的呼声高涨,而所谓的赏识教育,说白了就是鼓励教育。在学习的过程中,孩子所取得的每一点成绩,不管家长还是老师,都应该积极采用多种形式给予适当的鼓励,让他们获得一种被人承认、被人接受的感觉。水滴石穿,量的积累达到了一定程度,就会发生质的变化。同样,鼓励这个助推剂,积累到了一定的程度也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孩子对某一问题、某一学科的兴趣也就在这一次次的鼓励中得以形成、得以发展。但另一方面,我们也应该看到,孩子接收新事物的能力比较强,世间的万事万物都能引起他们的兴趣,而他们由于生活阅历欠缺,分辨能力有限,不良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习惯也会乘虚而入。这时候,作为家长或老师,就应该适当地加以引导,告诉他们哪些是对的、哪些是错的,哪些该做、哪些不该做。
四、挑战困难,循序渐进。学习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对学习既要知难而进,又要做到从易到难。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是很正常的现象,关键是要处理好它。有的孩子喜欢向困难挑战,在战胜困难时感到其乐无穷,这样就形成了自己的学习兴趣;有的孩子不喜欢困难重重的感觉,那就可以在学习中选择从易到难的方法,不要急于求成,让自己在每前进一步中都体会到一种成就感,这同样也能培养学习兴趣。任何学科都有它的乐趣和意义,可是真正学习起来都有枯燥的一面。学习要有耐心,也要有吃苦精神,能做到这些,学习成绩就一定会提高。
第四节 控制自身情绪
教育孩子是一项特殊的工作,它面对的是有思想,有个性,但思想和个性又不成熟的孩子。当发现孩子身上有问题的时候,家长难免会产生各种各样的情绪:或大发雷霆,或讽刺抱怨,或伤心叹气。这些情绪对解决问题有帮助吗?家长可以回顾一下过去的经历,事实会向我们证明,大多数情况下,我们的这些情绪除了坏事之外没什么用处。
关于控制自己的情绪有这么一个故事。德国军队曾有过一条纪律:当内部发生冲突时,当天谁也不许谈这件事,等到了第二天再说。早晨起来,人的火气就小多了,头脑冷静了,也许就会有冷静处理的办法。
因此,建议父母教育孩子首先控制自己的情绪,因为忙人无计,怒人无智。怒气冲冲之下,总是做出一些无法计量后果的事情来。
父母在情绪激动或愤怒时教训孩子,可能对孩子语言不理智,或容易采取过于强烈的惩罚,这样,刺激了孩子的自尊心,使孩子不能看到自己行为的错误之处,更不想在将来纠正自己的错误,使孩子产生抵触情绪,这根本达不到教育的根本目的。情绪化的弊端在于家长错误的“子女观”,认为孩子是自己生自己养,自己想怎样就可以怎样,没把孩子看成是一个独立的生命。这个生命在成年之前,需要仰赖父母养育,但绝不是父母生命的附庸。
放纵自己情绪是把自己郁积心底的不良情绪在教育过程中不知不觉地毫无理智地发泄出来,孩子的心灵成了大人不良情绪的容器,这种随意发泄一旦成为一种习惯,家庭教育变得更随意,孩子会深受其害。
在广州市青少年心理危机干预中心14日举行的“考试焦虑及应对策略”暑期青少年心理健康讲座中,到场听课的竟然80%都是家长。调查发现目前家长对考试的焦虑远远超过了子女本身。专家表示,孩子对考试产生恐惧感是正常的;父母面对孩子的考试如临大敌、过分焦虑易对孩子产生负面影响。
一位母亲诉苦说,儿子读高一,高一的物理和数学难度加大了,但是孩子倒也能轻松应付。课下的时候总是做得很好,老师也评价很好。可是这两门的考试孩子却从来没有考好过,一到考物理、数学的时候就脑袋“发蒙”,很简单的题目都想不起来,发挥不出正常的水平。这位家长进一步反映,每次孩子快要考试的时候家长就十分地紧张,孩子的母亲甚至几天前就开始整夜整夜睡不着觉,甚至头发也大把大把地脱落。
心理医师表示,调查发现,当前家长对考试的焦虑远远超过了子女对考试的焦虑。而这些,反过来严重地影响孩子的情绪,使一些原本不焦虑的孩子也变得紧张不安。
其实,在我国,对很多人来说,考试承载着太多意识和潜意识的心理过程,面对考试,产生焦虑绝对是自然的,没有焦虑则是不可能的。正常的考试恐惧都来自一些确切的、现实的内容,比如家长要求太高,老师方法异常,复习材料太多,时间不够,智力不够,生病或情绪欠佳等,这些因素都可能导致正常的考试恐惧。考试本身就可以引起恐惧,加上社会赋予考试的意义太多,导致恐惧的增加,可以说,对考试的恐惧是合理的,这意味着在考试中有恐惧感并且把它们表现出来是被允许的。
父母别把自身问题投影给孩子。面对孩子对考试的恐惧和焦虑,家长要做的就是积极倾听孩子的想法和感受,无条件积极地关注以及温暖地接纳,帮助孩子提高识别和表达焦虑感受的能力。
但现在出现的情况就恰恰相反,父母自己承受焦虑的能力欠缺,焦虑超过了孩子。孩子因为父母的不停督促和唠叨,反而变得信心不足,一到考试就如临大敌,导致考试失利,适得其反。下一次的时候就会更加紧张,紧张就成了习惯,一种改不掉的恶性循环。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一个高考失利的孩子,一个星期就从焦虑中走了出来,但他的母亲却一直情绪消沉,焦虑的时间远远超过了孩子。这跟孩子正常的考试恐惧相比就显得不正常了。
其实,考试焦虑的问题焦点往往不在考试本身,而在于家庭关系,父母的情绪对孩子考试的影响极大。心理医师说“如果家长把孩子的价值定位在考试分数上,从小就给他灌输成绩第一的观念,对孩子身心成长都会造成负面的影响。”吴志雄建议父母别把太多自身的问题“投影”给孩子,要正确看待考试焦虑,这样才能帮助孩子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水平。
第五节 学会赞扬孩子
很多时候,在潜意识中,一个人被别人下某种结论,就像商品被贴上了某种标签。当一个人被一种词语名称贴上标签时,他自己就会做出印象管理,使自己的行为与所贴的标签内容相一致。即使有时候不是这样想的,他们会使好的更好,坏的表现更坏。
小强注意力老是无法集中,做事总是丢三落四,常被妈妈骂为笨孩子,时间长了小强开始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慢慢地对自己失去信心。甚至有点自暴自弃,小强心理总是这样想:我是妈妈眼里的笨孩子,无论我怎样努力都是没用的。要知道人的一个普遍心理是:“他已经认为我不行了,我再表现他还是觉得我不行,自己还表现什么呀?”
可是这种现象是由于贴上标签后而引起的,所以称之为“标签效应”。标签效应的背后,是人的自信心不足,容易接受心理暗示。而对于孩子来说,他们辨别能力差,心理承受能力不够强,接受暗示的可能性就十分大。
生活中,孩子做事情磨蹭的时候,很多家长喜欢不停地喊,不停地催促。结果感觉是越催促,孩子的动作越慢,家长就更生气!应该反过来,随时观察孩子在生活中的表现,及时发现孩子快的一面,强化孩子快的时候,孩子一旦速度快了,马上表扬。多找孩子快的时候表扬,孩子慢的时候,装作看不见,故意淡化它,让孩子自己不断地意识。
通过表扬还可以培养孩子提高专心的能力。主要可以通过让孩子尝甜头、愿景鼓励、奖励措施等方式来增添兴趣,从而提高专心度。比如,当孩子按时完成了作业,家长不但要从言语上加以表扬,还可以辅助一些别的奖励。同时,还可以为孩子设定一个假想的竞争对手,提醒他“谁每天晚上只需花一个小时就能完成作业,还有时间看动画片什么的”。
养成了表扬的习惯,打造一种表扬的氛围,会使环境充满相互间的欣赏和趋向完美的激励。我们何乐而不为呢!表扬的关键点,在于“由衷”,从心而发,表扬起来也就坦荡起来,切乎实际而不肉麻,达到了关爱与激励的效果。
总之,只要孩子有一点进步,立即给予赞美鼓励,不要对他(她)心灰意冷或怒加斥责,孩子在轻松的学习气氛下易集中注意力,学习效果也好。
在赞美的反面有一个非常值得注意的方面,那就是即使家长不习惯赞美孩子,也要注意避免过度否定孩子。
在谈到提高孩子注意力的时候,一些专家学者常常提到要培养孩子对提高专心素质的自信。其实,如何培养这种自信呢?自信往往通过多肯定、多鼓励来达到。多一些正面暗示,尽量避免负面暗示。例如,家长说“我们孩子注意力不集中”、“我们孩子总是不专心”,孩子自己说(或认为)“我不专心”、“我无法专心”等,都非常不利于自信的培养。多鼓励孩子,给孩子减少压力。给孩子适当的鼓励和肯定,让他学会坚持。不要因为他不会数数、不会弹琴就把他说成“笨小孩”,不给孩子压力,让他轻松成长。
要想做到这一点,父母有几件事要做。对于子女自己要做的事,父母不要先做,要进行指导,应该理解孩子的心情。即使孩子对一件事集中不起来,与其说“就连这点儿都还没做完吗”,倒不如说一句“已经做这么多啦”,从而使孩子的紧张情绪缓和下来,使孩子成为注意力强的孩子。
即使学习差的孩子,绝大部分不是智力原因,往往是在非智力因素方面出了问题。在这种情况下,相信孩子,鼓励孩子,帮助孩子,是父母的明智选择。当然,这也是教师的明智选择。
第六节 避免不良心理暗示
心理暗示,是指人接受外界或他人的愿望、观念、情绪、判断、态度影响的心理特点。对于孩子来说,由于他们的心智并未成熟,所以,心理暗示对他们的影响更大。
关于心理暗示有这样一个故事:英国著名网球明星吉姆·吉尔伯特小的时候跟着妈妈去看牙医,当时的她以为一会儿妈妈就可以带她回家了。但是牙病是会引发心脏病的。可能她的妈妈之前没有检查出来存在这种隐忧,结果她的妈妈竟然死在了牙科的手术椅上!于是亲眼目睹这一切的小女孩终身便伴随着一个巨大的阴影。这个阴影一直跟随她40年,以致她即使是牙痛的时候也不敢看牙医。后来,她实在被牙病折磨得受不了了,在家人的极力相劝之下,才把牙医请来家里给她诊治,谁知,当医生在一旁整理器械准备手术的时候,却发现吉姆已经断了气。
由此可见,对于教育孩子来说,负面的心理暗示可能会有多大的影响。你天天告诉孩子他的注意力不集中,那么他的注意力就没法集中。青少年正处于心理迅速发展时期,情绪不稳定,缺乏经验和判断能力,容易接受暗示,特别是父母的暗示。家长要利用孩子这一特点,多给孩子一些积极的暗示,避免消极暗示的不良作用。不要给孩子消极的心理暗示,一旦给孩子消极的心理暗示,那就是希望他永远与失败为伍!
先看这样一个案例。一位姓张的女士在咨询中称,她的儿子今年7岁,在上孩子园时老师总说孩子好动,注意力不集中,她就屡次对孩子进行直截了当的批评,结果有一天,孩子在做一件事的时候出了点差错,很不以为然地说:我本来注意力就是不集中嘛,我就是这个样子,你又不是不知道。孩子屡屡拿这个当做错事的借口时,她才觉得不对劲。作为家长心里特别着急,不知道该怎么教育或引导自己的小孩。
对于张女士的咨询,心理专家表示,尽量不要当着孩子的面说他注意力不集中,经常这样说的话,孩子甚至会想:反正我注意力就是不集中了,我就是这样子的。这样就会越来越糟糕。要鼓励他,哪怕他一节课只集中了两分钟,也是进步;不要当着孩子的面说老师怎么批评他了,如果他的老师真的批评他了也不要告诉他,就说老师表扬了他,给他一点自信。
不良的心理暗示不仅会对人体的血液神经等产生不良影响,对人体的脏器,感觉也会产生不良影响。我还看过更多的诸如此类的例子,但在此不一一枚举。我更希望通过这些案例,能使大家有所启迪,不要让自己的孩子成了自己或者他人不良意念和想法的傀儡。
心理暗示的作用是强大的,有时它会使人绝处逢生,有时又会使人功败垂成。消极的暗示会使人在关键的时候退缩不前,从而对一件事的成败起决定作用。这件事本身又会产生更加消极的作用。莎士比亚说过“一个人往往因为遇事畏缩的缘故而失去了成功的机会!”畏缩的原因就在于存在着不良的自我暗示。因此,我们应该有意识地训练孩子进行积极的心理暗示的能力,注意控制并消除一些消极的心理暗示,并且教育孩子怎么样避免别人加给自己的消极暗示,让孩子成为一个不容易接受暗示的人。在遭遇孩子注意力问题时,我们应该引导孩子自己对自己说“我的注意力很集中,我能集中”、“我能行”、“我能做好”,等等。
因此,作为父母要注意讲话的方式,对孩子要多给予肯定,鼓励,不要说孩子“笨”、“没出息”、“注意力不能集中”,也不要在旁人面前提及孩子的短处。对孩子存在的问题,要耐心地寻找原因,注意方法。尽量减少那些无意中产生的消极暗示。同时,可以利用积极暗示来教育孩子,在不同的时间、场合,通过含蓄的手势、表情、语言等向孩子发出积极的暗示信号,会收到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
第七节 简短清晰发指令
简短清晰地发出指令很重要,为什么这么说呢?原因很简单。一句话,你重复一遍,再重复一遍,孩子潜意识里就会不集中注意力,因为没有集中注意力来听的必要,反正你会再啰唆好几遍。而且,啰里啰唆本身就会使人分散注意力,因为有效的信息太少。听了半天你还没有讲到要紧的地方,注意力难免分散。
莉莉妈喜欢唠叨,一件小事常常会唠叨起来没完。莉莉妈的这个习惯却苦了莉莉。学校里老师讲课只讲一遍,可是莉莉已经习惯了妈妈一件事情的反复重复,现在只听一遍,莉莉根本记不住老师讲课的重点。而越是记不住就越无法集中注意力听课,这样没过多久,莉莉就成了班级的落后生。事实上,莉莉的无法专注与妈妈的过分叮咛有很大的关系,要想培养孩子专注的注意力,平时给予孩子简短清晰的指令是很有必要的。
所以,平时家长对孩子说话的时候要注意几点。第一,对孩子讲话不要过多重复。有的父母对孩子不放心,一件事要反复讲几遍,这样孩子就习惯于一件事要反复听好几遍才能弄清。当老师只讲一遍时,他似乎没听见或没听清,但是老师可不会在课堂上为照顾一个人的坏毛病而重复一遍又一遍。这样听课常使得孩子不能很好地理解老师的讲课内容,也就谈不上取得好的学习效果。因此,父母对孩子交代事情只讲一遍,是培养孩子注意力的一种方法。
第二,家长向孩子提出活动目的和要求时,应当注意要求一定要具体,要有明确的指向性。笼统模糊的要求对于孩子维持注意并没有太多的积极作用,因为孩子判断能力有限,他往往并不明白应当如何去关注,什么时候去关注以及去关注什么。比如,家长教孩子观察树苗的生长,如果家长仅仅说“你要注意它的变化”,孩子可能会感到无所适从,方方面面很多,要从哪里去观察?从而失去对观察的兴趣,不能持久注意。这时就要求家长能明确地提出具体要求,将孩子的注意指向具体的某物。所以,如果家长能说出“有没有长出绿色的叶子”,或“看一看它的叶子有什么变化”,效果会更好一些。
第三,家长指导孩子学习或从事其他活动时,应该给孩子清晰的语气指令,以激发其集中注意力。
第四,给孩子发出指令时,要确定孩子是在注意听你的话。说话时一定要跟孩子有目光的接触,必要的话,轻轻地把孩子的脸转向你,以保证你发出指令时他在看、在听。在发出指令之前尽量减少能分心的事情。这是父母们常做不好的,他们常常试图在开着电视、音响或玩电子游戏时给出指令。当屋子里还有其他更有趣的事情时,不要指望孩子会去注意父母在说什么。在发出指令之前,你自己或是让孩子去把这些让人分心的东西关掉。让孩子重复你的指令。不必每次都这么做,但你如果不能确定孩子听到或理解了你的指令时,可以重复指令。另外,对注意力不集中的孩子,让他们重复指令的内容,以明确孩子已经理解了,以增加他们完成任务的可能性。
第八节 创造集中的环境
孩子注意力的水平虽然与先天的遗传有一定关系,但后天的环境与教育的影响更为重要,家长和老师应当根据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与个性特征,为其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注意品质与能力。
首先,家长要在家里给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第一,孩子注意稳定性差,容易因新奇刺激而转移,这是学前期孩子的普遍特点。因此,父母应根据这一特点,排除各种可能分散孩子注意力的因素,为孩子创造安静、简朴的物质环境。例如,孩子玩安静游戏或看图书的地方应远离过道,避免他人的来回走动影响孩子的活动;墙面布置不应过于花哨;电视、糖果等可能吸引孩子注意力的物品也应摆放在较远的位置。
第二,父母还应注意适时地对孩子提出适当的要求,与孩子形成良好的互动模式。例如,当孩子全神贯注地做某件事时,成人不应随意地去打扰孩子。我们经常会看到,孩子正聚精会神地玩着插塑或搭积木,爸爸走过来问一问吃饱了吗,一会儿,奶奶又走过来让孩子去喝果汁,又一会儿,妈妈又叫他帮忙去拿样东西。孩子短短几分钟的活动被大人们打断数次,时间一长,自然无法集中注意力。所以,在孩子专心做事时,家长最好也坐下来做些安静的活动,切忌在旁边走来走去,打扰孩子。
孩子学习的环境也要安静,如果你的孩子抗干扰能力不好,最好保证孩子听不见电视的声音。有些孩子在学习时喜欢突然开小差,问父母一些与学习无关的问题,比如,突然问父母晚上吃什么?突然跟父母提到学校有趣的事。这个时候家长不要搭腔,因为你一搭腔,实际上就是默认孩子写作业时可以讲话了,又把孩子的注意力分散了,这也不利于让孩子静心学习。最好告诉孩子有什么事待他作业做完。
第三,孩子学习的地方要简洁、整齐,尤其是书桌,除了文具和书籍外,不应摆放其他物品,以免分散他的注意力。
除此之外,还要要求孩子在学习之前准备好所有要用到的文具,避免写作业的过程中又找东西。
第四,不要让孩子注意到家长在做什么。
第五,以身作则。如果家长一直保持着良好的读书、学习的习惯,孩子就能耳濡目染。孩子在家里学习的时候家长不要打牌、大声说话、吵吵嚷嚷。在家学习时,还应该关掉电视、音响,以免这些噪音影响注意力。
除了家长需要做的这些之外,老师也有责任打造和谐课堂,给孩子以安全感。
首先,也是教室环境的问题,教室里不要搞得花里胡哨,要简洁明了,免得孩子看见这想起来那,东拉西扯地想个没完没了。
其次,教师要创设平等和谐的课堂气氛,平等对话,让孩子有安全感,注意力集中于学习任务,敢于想自己所想,说自己想说,这样,分心的可能性就会大大降低。
关于一个安静的环境的问题,这个道理其实也可以从另一个角度去讲。如果生活在一个空间里,而学习要去另一个空间,那么在准备去的时候一般心理上就清楚,自己是去学习的。这样就给自己一个心理上的准备和压力。再则,教室里氛围好,大家都在看书学习,孩子自己一个在那里东张西望,不一会儿就会觉得不对劲。另外,教室里不像家里,没有可吃可玩的东西,也没有什么空间需要去探索,唯一能干的事情就是看书,这样孩子就不得不适应这个环境,去做该做的事情。
这就是培养良好学习气氛的重要性。
第九节 游戏提高注意力
孩子的注意力总是与活动联系在一起。所以与其我们想尽办法让孩子集中注意力,倒不如在陪孩子游戏的过程中去培养。孩子喜欢玩什么,我们就陪他玩什么,并在玩的过程中通过提问题、变换玩法等方法让他多玩一会儿,如果孩子喜欢玩什么游戏,那么下次他就会主动地再次去玩,而且会想办法玩得更好。久而久之,就养成了集中精力去玩的习惯。家长不要指挥孩子该玩这个,不该做那个。结果不但不能培养他的注意力,反而破坏了孩子对另一个游戏的兴趣。
孩子是贪玩的,不是每件事都能保持一定的注意力。家长不要强制孩子一定要专注,要知道注意力不是通过一件事,几天就能够培养的。孩子在玩某游戏不想玩了,当孩子注意力分散时,父母可以适时地转移孩子的兴趣点,使其重新集中注意力。同时,家长还可以强化孩子的兴趣点。比如孩子喜欢汽车,就给他多安排些和汽车有关的游戏。孩子的注意力会集中在这些他感兴趣的事情。那么,有没有什么简单的方法,可以提高注意力和记忆力呢?要是能在玩耍中就可以提高注意力和记忆力,那不就是一箭双雕、一石二鸟了吗?
我们平时经常玩的“大家来找错”、折纸等活动,都有助于培养注意力。拼图、围棋、象棋、国际象棋、翻牌游戏等活动,都可以提高注意力和记忆力。
实验说明,孩子在游戏活动中,其注意力集中程度和稳定性较强。因此,我们可以让孩子多开展游戏活动,在游戏中培养孩子的专注力。
不过,如果是在别人的强迫下去做这些活动,那么对于提高注意力或者记忆力就不会有什么好处了。只有自己想去玩的时候,才能专心地沉浸在里面,也才能对注意力和记忆力有所提高。
而且,和家人一起进行这些活动,不仅能提高自己的注意力和记忆力,还能增进与家人之间的感情,这不正是一举两得的好事吗?
在这里给大家介绍几种锻炼注意力的小游戏。
(1)复述游戏。让孩子看图画书15分钟,或看一节完整的“大风车”寓言动画,立即合上书或在关上电视后,要求孩子按要求复述故事。为预防孩子摸准你的要求后,只看个梗概就走神,可以在事先就说好,比如复述完了要提问或者要画其中的一个形象等。
(2)韵律操、拼图。对特别好动的孩子而言,学会较复杂的韵律操可以带来成就感,也可以解决其心神浮躁的问题。对于好动的孩子,让他三天之内学会一套韵律操,会使他的注意力和接受能力成倍上升。对于好静的孩子可以玩拼图游戏,可以从块数比较少的图形开始。
(3)寻找城市。在地图上寻找一个不太熟悉的城镇,也能提高观察时集中注意的能力。
(4)玩扑克牌。带孩子玩扑克牌的小游戏。可锻炼注意力高度集中和快速反应能力。对训练孩子的注意力有一定帮助!
(5)玩乒乓球提高注意游戏。这是一个家长讲述的小游戏。其中一个人把球放在球拍上,绕桌子行走一圈,要求乒乓球不能掉下来。另一个人可以在旁边打扰,以把球弄下来为胜。但不能碰到对方的身体。此外还有类似的这种游戏,对提高注意力非常有效。
当然,利用游戏培养儿童专注力的方法有很多,其具体实施方法也不尽相同。家长可根据孩子专注力发展的特点,采取适当的方法,有计划、有目的地训练和培养孩子的专注力。只要你采取科学的方法和态度,努力去做,一定会取得成功的。
第十节 教师仪表有玄机
教育心理学非常强调孩子注意力的集中,也非常在意教师的服饰仪表对孩子注意力的影响,所以教育心理学上对教师的服饰有特别的要求。如果因为教师自身形象的问题导致孩子注意力的分散,就意味着教学的失败。这是一个教育工作者的起码常识。
教师是知识和教养的化身,穿着得当、款式合适的服装会使人显得年轻、精神,并能起到掩饰和烘托的作用。使自己内在的学识修养和外在的衣饰打扮和谐地统一起来,于朴实大方中见高雅的情趣,于整洁得体中见丰富的涵养,给孩子以美的熏陶和感染。因此教师的仪容总体要求:发型朴实但是不土气,着装文雅得体。一定要避免两种极端现象,即过于华美或过于随便。
过于华美,可能会导致孩子的注意力集中在衣服上而不是学习上,无形中分散了孩子的注意力。在穿着打扮上太随便、太前卫、太性感,或者过分奇异艳丽的服装,会使孩子上课兴奋、激动,安不下心,孩子会被五颜六色弄得眼花缭乱,注意力分散,学习不专心,视力疲劳。总之,老师要避免自己的衣服引起孩子的过分注意。如果是换了新衣服,孩子大概会感到新奇的话,老师在上课前就应该提前到教室,让孩子先适应一下,以免孩子上了课还在观察衣服。
又如,教师衣冠不整齐,不卫生,纽扣脱落或错扣等,也会引起孩子的厌恶和分散孩子听课的注意力。另外,教师衣着显得邋遢懈怠,无精打采,疲惫不堪,也会给孩子一种沉闷、压抑和不愉快的感觉,就会影响孩子听课的情绪,从而影响课堂教学的效果。从心理学上来看,沉闷的气氛,压抑的情绪是可以慢慢传染的。所以,老师要注意不要让孩子受到自己不良情绪和外观的影响。
因此,得体的服装打扮、发型修饰,端庄高雅的仪容不但可以对人体的形体、容貌、仪态、风度起衬托作用,而且也有助于教学的成功。它会使孩子觉得教师容光焕发,富有学识教养,听起课来自然能提高情绪、振奋精神。
所以,教师的服装绝不仅仅是个人爱好问题,它关系到课堂教学的效果,也直接影响着孩子的模仿。
另外,教师的教态对营造课堂的自然与和谐有不可低估的作用。教师要以精神饱满,情绪高昂的姿态健步走上讲台。切不可在孩子面前显得有气无力,或显得心情不愉快。否则,一看到一个无精打采的老师,有气无力地在课堂上讲课,整个课堂就会笼罩在一种压抑无力的气氛中,孩子的情绪也会跟着受影响。开始讲课时,教师的表情要亲切而不过分随意,严肃而不过分紧张,使孩子在一个宽松、舒适的气氛中学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显得端庄大方,举止从容,精神饱满,雍容自然。
在课堂上,教师要运用语言声调的高低快慢、轻重缓急、抑扬顿挫,来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加深他们的印象,唤起他们的思维,帮助他们理解和记忆。前面说过,新奇的刺激最能唤起注意力,因此,声调的变化会时时让孩子处于这种刺激中,从而有效地集中自己的注意力。因此,老师讲课就要特别地注意。特别是教材的重点、难点或关键的地方,教师的语言应该放慢,语言应该加重,应该有高低、有停顿。达到师生双边互动自然、和谐的目的。
总而言之,我们教育的对象都是些生动活泼的青少年,教师的语言一定要从他们的心理特征出发,不但要善于说理,而且要富于表情,要以语言的趣味来吸引孩子的注意力。教师的仪表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有效地运用这些手段到教学中去,一定会改善教学质量。
第十一节 师长可用的有效手段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强烈的、新奇的、活动的物体最能引起孩子的注意,家中要有意识地放置一些鲜艳的、活动的玩具,如彩色气球、不倒翁、会跳舞的娃娃、小熊打鼓等,以便引起孩子的注意。另外,家中还可准备一些新奇的,可供孩子操作并且能够探索其奥秘的物品,如天平、小电动机、多棱镜、磁铁等这些物品也能够引起孩子的注意。
孩子的注意力发展水平有限,既要发展孩子的有意注意,更要充分利用孩子的无意注意,让孩子在轻松的活动中集中注意力。为此,在孩子的学习活动中,要注意学习的内容适合孩子的水平、兴趣和能力,时间安排要恰当,不要长时间做一种活动,要随时注意孩子的表现,及时调整活动内容和形式,当孩子已表现出分心时,不应强迫孩子注意,而要考虑活动的内容和形式的变换。一般来讲,孩子只能维持5~20分钟的注意力。超过这段时间,孩子的注意力就会分散。当然,要考虑孩子注意力转移的困难,不要在短时间内频繁地更换活动。
老师要配合,在老师讲课时,不时地发问,叫一些同学发言。当老师发现某同学精力不集中时,突然叫他发言,当他回答不上来时,会不好意思,就会集中精神听讲,怕被老师再次叫起。对其他同学也是一个谨慎,要好好听课,怕被老师叫起时,回答不上来。所以可以带动大家都认真听讲,同时也可以活跃课堂气氛,现在老师一般好像都不太注重和同学交流。
设置教学障碍,锻炼孩子的注意力。孩子的学习活动是一个艰苦的脑力劳动过程。有兴趣和动机是不够的,必须磨炼意志,增强自制力,养成专心学习的良好习惯。教学中教师可通过设置教学障碍,锻炼孩子的注意力。语文课朗读时,可以比较谁读得准确而流利。
复述能力——老师读一段话,或者口述一道题让孩子思考,首先让注意力不够集中的孩子起来较完整地复述老师的题,久而久之,孩子就知道老师说题要注意听,免得被提问时不知道而尴尬,这样培训了注意力,同时对其他孩子相当于又重复了一遍题,有了更充分的思考时间。当然,也可以重新复述孩子的答案。
在课上设计一些模拟生活的游戏和小剧等,应该首先顺应他们的心理需要,有利于孩子在课堂上集中注意力,并激发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另外,别以为一堂课的导入只有几分钟,利用好这几分钟却尤为重要,这是整堂课的关键。导入的方法有很多种,如今的小孩子,已不再满足于机械式的导入,他们喜欢新鲜,追求刺激,这就需要我们教师以独特的导入来吸引孩子,达到激发他们兴趣的目的。
比如通常英语课的导入都是以“Free talk”、“discussion”、“dialogue”为主,在复习之前所学内容的基础上来引出新的知识点,这种导入一开始还蛮能吸引孩子的。除了这些之外,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还可以适当地采取唱歌、游戏、小组比赛等形式,这样导入就能顺应孩子的心理,不仅可以帮助孩子在课堂上集中注意力,还可以激发他们的学习主动性。
有时候一个生动有趣的故事,也能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这个故事可以是发生在你身边的,也可以是你自己亲身经历的。
除了以上办法之外,教师还可以在课堂上采取很多办法。比如,刚上课时孩子难以安静下来,老师可以用沉默法,提前走进教室,环顾四周一言不发,孩子很快就会因为奇怪而把注意力转移到老师身上来。再则,在教学过程中,课堂上对付注意力分散的孩子还可以突然停止说话,或者突然提高音调,这些都会帮助孩子把注意力转移过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