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存压力越来越重的今天,经常听到许多人在抱怨:活得太累了!好烦啊!不开心!不快乐!尤其是女人,似乎抱怨的声音更多一些、更大一些。
生活中有一些女人,总喜欢眼巴巴地盯着别人,总是觉得别人比自己过得好,总是觉得自己各方面的条件不能给足自己面子,不能让自己在人群中突显出来。
于是她们总是难以从生活中感受乐趣,只能不停地抱怨:抱怨老公不体贴、没情趣、挣钱少、没本事;抱怨孩子不听话、不上进、不懂事、不省心;抱怨老板太苛刻、太小气;抱怨同事难相处、太计较……
事实上,我们不停地抱怨,并不是因为我们拥有的快乐太少,而是我们心中的欲望太多。欲望越多,痛苦也越多。什么都想要,最后可能什么也得不到,反而一辈子将自身置于忙忙碌碌、勾心斗角之中。这样活着,未免太累!
牢骚太盛防肠断。不知这样天天处在抱怨中的女人,如何还能感受到一点点生活的快乐呢?女人爱面子或许无可非议,但是如果过分地追求所谓的“面子”而不惜一切手段地去满足自己不断膨胀的虚荣心,那后果就会很危险。
有这样一个很有趣的小故事:
有一个老人在自家的门口立了一块牌子,上面写着:“本人愿将一间房子送给一无所缺、全然满足的人。”过了几日,一位富翁骑马经过,看到牌子,便下马走了进去,对老人说:“老人家,我最合适要这间房子了,我是个富有的人,任何想要的东西都拥有了,所以我现在一无所缺,全然满足了,怎么样,把房子给我吧!”,老人看了看他,然后不紧不慢地说:“如果真如你所说的话,你一无所缺了,还要这间房子做什么呢?”
再来看另外一个故事。
有一位禁欲苦行的修道者,准备离开他所住的村庄,到无人居住的山中去隐居修行,他只带了一块布当作衣服,就一个人到山中居住了。
后来他想到当他要洗衣服的时候,他需要另外一块布来替换,于是他就下山来到村庄,向村民们乞讨一块布当作衣服,村民们都知道他是虔诚的修道者,于是毫不犹豫地就给了他一块布,当作换洗用的衣服。
当这位修道者回到山中之后,他发觉在他居住的茅屋里面有一只老鼠,常常在他专心打坐的时候来咬他那件准备换洗的衣服,他早就发誓一生遵守不杀生的戒律,因此他不愿意去伤害那只老鼠,但是他又没有办法赶走那只老鼠,所以他回到村庄,向村民要一只猫来饲养。
得到了一只猫之后,他又想到了:“猫要吃什么呢?我并不想让猫去吃老鼠,但总不能跟我一样只吃一些水果与野菜吧!”于是他又向村民要了一头乳牛,这样那只猫就可以靠牛奶维生。
但是,在山中居住了一段时间以后,他发觉每天都要花很多的时间来照顾那头母牛,于是他又回到村庄中,他找到了一个可怜的流浪汉,于是就带着这个无家可归的流浪汉到山中居住,帮他照顾乳牛。
那个流浪汉在山中居住了一段时间之后,他跟修道者抱怨说:“我跟你不一样,我需要一个太太,我要正常的家庭生活。”
修道者想一想也有道理,他不能强迫别人一定要跟他一样,过着禁欲苦行的生活,于是他就回到村庄,为流浪汉找了一个女人做他的老婆……
这个故事就这样继续演变下去,你可能也猜到了,到了后来,也许是半年以后,整个村庄都搬到山上去了。而起因就是那位最应该无欲无求的修道者的欲望。
上面这两个故事,要告诉我们的道理,其实是一样的。那就是:欲望就像是一条锁链,一个牵着一个,永远都不能满足。所以如果你总是因欲望得不到满足而痛苦的话,那你将永远痛苦下去。常言道:“知足者常乐”,所谓“知足”并不是要我们不思进取、安于现状,也不是让我们以贫穷为乐,没有人希望自己是贫穷的,我们也没必要去追求贫穷,相反,我们都需要富足而且快乐。然而现实总是“鱼与熊掌不可兼得”的两难选择,我们总是顾此失彼。
人有七情六欲,这本属正常,也是一个人在物质社会里不能或缺的东西。可是六欲不能太重,七情亦不能太多,只有这样,一个人才能在社会上立足,也才能够不被欲望所左右。否则就会成为利益的马前卒,或是非法财富的掠夺者,那么总有一天人美好的生活也会在欲望的世界里焚毁。
人生如白驹过隙一样短暂,生命在拥有和失去之间悄悄地流逝了。如果你失去了太阳,你还有星光;失去了金钱,你会得到亲情;而欲望太多,成了累赘。我们在追逐的过程中,失去了快乐,失去了健康,失去了真情,失去了原本拥有的许多许多。还有什么比拥有淡泊的心胸让自己更充实更满足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