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文一虫先生相识是在二〇〇六年的下半年。那时候我家刚刚安装了电脑,我妈妈对我说:“你不是喜欢写文章吗?正好可以在网上发表。”从此我便开始在网站上发表文章,先是在榕树下,后来又到红袖添香以及子归原创文学网。不久,我又发现了中国青少年新世纪读书网(简称“中国读书网”)。我在这些网站上陆陆续续地发表了一些文章。在登陆读书网的时候,正值其进行改版,改版后的读书网功能更加齐全,但还是存在一些缺陷,如作者发表的文章读者无法进行评论;作者与读者无法进行互动交流;文章类型栏目过于稀少;网站更新速度慢且经常发生故障等等。但不管怎么说,对于一个以读书为主要目的的网站来说,这些已经足够了!在读书网上,我发表文章,也读其它人的文章。有一次,我看到一个非常奇怪的(也非常新颖独特的)网名——文一虫!出于好奇,我想看看这位文一虫先生的文章到底怎么样。于是我点击了他的名字,之后出现了他的文集。他的文集中的文章非常多,大多数都是对一些经典名著进行评论。看着这一篇篇书评,我恍然大悟他的网名为何叫文一虫了——他就犹如一只好动的书虫,从这本书啃到那本书!就这样我读起了他的文章。我记得我读的第一篇文章是《畅销书就是好书?》,在这篇文章中,作者首先表明了自己的观点,认为畅销书不一定就是好书,之后作者又告诉我们什么样的书才能算是好书,作者这样写到:“因此,读经过一百年时间沉淀后还被人们记得的书,大概不会错!因此,我读书一般找文学史上的代表作读,基本不读当代的畅销书,没有那么多的时间,时间多宝贵啊,你读一本垃圾书,就影响了你少读一本经典!”——多么睿智的看法啊!多么精到的语言啊!作者还告诉我们怎样拒绝那些轻浮的媚俗的作品:“如何抗拒轻浮的媚俗的作品诱惑,我记得一位朋友的观点是,那就是开动脑子想一想,世界上,那些早就诞生了几百年、上千年的经典好书,我都没看,但我也毫发无损,也没有失去多少,那这么浅薄媚俗的读物,我如果不读它,我会失去什么?我会受到什么影响呢?”我是第一次读这样的文章,真是大开眼界,获益匪浅!读了这一篇文章后,我便对他的文章产生浓厚的兴趣了。我一篇一篇地读,一口气竟读了五、六篇!后来,他在读书网上公布了自己的QQ号,于是我便通过他的QQ认识了他。
通过一段时间的交流,我了解到他原名杜崇斌,是陕西省作协会员,毕业于西北大学汉语言文学系,现在是西安市某高级中学的语文老师。他热爱读书,也热爱写作,从2002年开始在网络上发表文章。上网三四年来,已在榕树下、红袖添香、子归文学网、中国作家网、中国青少年新世纪读书网等知名网站发表文章80多万字……至此,我便不断的与他在QQ上交流。我在QQ上总会尊称他为“您”,因为不管在学识上,还是在年龄上(当时他35岁,而我才15岁!),我都理应这样称呼他的。而文一虫先生从来没有因为自己的年龄与学识比我高就对我摆过架子。相反,他还非常关心我们青少年,如当他得知江苏省高考改革时,他便百般向我询问改革的具体情况是怎样的。又如,他非常关心我们中学生是怎样看待鲁迅的,有一次他在QQ上问我:“你们中学生是怎样看待鲁迅的?是不是把他当作圣人?”对于他的这样问题,我无语以对,因为我也不知道怎么回答他。后来他写了一篇《走出神殿看鲁迅》,来告诫我们青少年不要将鲁迅神圣化、偶像化,而要客观、实际地评价。文一虫先生对青少年的关心还不及于此,他对青少年的关心在他的文章中处处可见,如他在评价《围城》一书时写到:“最近听说这部书已被教育部推荐为中学生的课外必读书目,我有些担忧,因为中学生的心理还没有成熟,而且可塑性极强,读了这部书或许会变得消沉和颓废起来,因此,我认为高中生最好先不要急于读这部小说!”还有在评价韩寒的小说《一座城池》的时候,对这本书对于中学生的消极影响也发出担忧:“这样的书,让未成年人读了会受到什么影响?会有什么后果,我真替校园里的孩子们担忧!”从这些亲切的语言中都可以看出文一虫先生对青少年特别是中学生在读书受到不良影响方面的关心与担忧!
文一虫先生给我的一个特别的印象就是创作速度快,且质量高,几乎每篇文章的点击量都能达到上万人次。他每隔一两天就会写出一篇长达几千字的书评或散文,有时甚至一天能写出几篇文章。他每写好一篇文章就会在QQ上给我留言,让我去看看他新发表的文章。有一次他写了一篇《回眸我的2006读书时光》的长篇回忆性散文,让我去读读。我读完之后感到写得太好了,竟不惜以近十张打印纸将其全文打印下来,以便慢慢欣赏,其文章优美程度可见一斑!
在网络上发表文章的作者是最痛苦的,你的文章发表在网络上就犹如一滴水滴进汪洋大海里,稍纵即逝,不留痕迹。时常有人会问文一虫先生:“你这几年这么辛苦的勤奋创作,不断地在网络上发表文章到底是为了什么?又没有稿酬!”而文一虫先生的问答总是:“不为什么,只是源于对写作的热爱而已!”是啊!当写作变得有利可图的时候,文学便成了许多人成名得利的工具,他们有的人为了名利甚至不惜出卖自己的良知与灵魂。相比之下,文一虫先生的创作动机是多么的单纯与高尚啊!
终于,皇天不负有心人!经过多年默默地坚持与勤奋地创作,文一虫的文章开始出现在网络的各个角落,他的文章开始被各个网站争相转载与推荐,特别是他的书评,因视角新颖,观点独特,而成为网络文学的一个品牌。不仅在网络上,他的文章还被各种报刊等纸质媒体进行转载,而且竟达30多万字!甚至有的文章还被选入了苏教版语文教科书与电视专题节目……对于一个网络作家来说,他的文章的影响力可想而知!
2008年4月文一虫先生的书评精选集《品茗读经典》终于在网友的千呼万唤中出版发行。当我得知他将出版第一本书时,我是非常开心的。于是立即请他赠送一本,他欣然同意,并在当天从邮局寄递。五天后,我收到了他的书。当我收到他的书时,真是欣喜若狂,如获珍宝。打开邮寄包裹,书的封面古朴、别致,富有创意与诗意,正如书的名字一样,一张茶几,一只茶壶,几个茶杯,品茗读经典……打开书的扉页,只见上面用黑色签字笔潇洒地写着:李将同学雅正,杜崇斌。这是他的问候与签名。之后,我用整整一个下午的时间读他的这本书。这本书收集了他在网络上发表过的书评60多篇,其中有些是我读过的,有些我没有读过,这没有什么好奇怪的,因为他在几个网站发表文章。当我读完这本书并合上最后一页时,我更加感到这本书的珍贵。我觉得这本书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语言的特色。这本书的语言是非常优美、典雅的,正如本书前言所说:“语言清新生动,富于质感和哲思,但又不乏幽默和调侃。”在这本书中,优美的语言随处可见,如作者在写到林黛玉时,这样形容:“如果用审美的眼光来看这个人物形象,我感觉林黛玉是空谷里的一株幽兰,是高高山颠上的一棵绛珠仙草,是悠蓝悠蓝的天空里飘过的一片白云,是山涧里的一泓清泉,是春风里凋零的片片梨花,是冷月下的一缕花魂,总之,林黛玉是一个高贵的典雅的缥缈的诗歌意象,是一位让人心地纯净、让人看到人类的若干美和希望的雕塑!”(《悲哀的林黛玉》)又如在评价《红字》的语言特色时,写道:“那种唯美、那种浪漫、那种鲜活的意象、那种质感和张力,令人着迷、流连忘返。”(《文学有能力温暖这个世界》)——多么优美的语言啊!我想,作者有这种用语言来吸引读者的能力,这也是他的书评能深受网民喜爱的原因之一!设想,如果他的书评写得像学术论文一样深奥晦涩的话,读者还会抱着耐心对着电脑读下去吗?
二、内容的特色。这本书所评论的书籍范围不可谓不广,从经典名著,到畅销流行;从成人小说,到儿童文学;从诗词歌赋,到古典哲学,内容可谓无所不包,无所不涉。另外,作者的观点独特,视角新颖,甚至能够指出别人所看不到的缺点,如对《神秘岛》的评价,作者在赞扬了本书的优点之后,又指出了在人物塑造方面的不足;又如在《围城》的评价中,作者也指出了此书对中学生带来的消极影响;还有在评价莫泊桑的短篇小说《项链》时,作者也指出了女主人公马蒂尔德不可能与她的女友在十年中都没有见过一面这一情节漏洞,更难能可贵的是,作者在评价作品的时候,始终抱着公正无私、实事求是的态度,绝对不会因为作品作者的身份与地位而改变自己的观点,敢于向权威挑战,这从《一个文学偶像的轰然倒塌》、《我看〈论语〉心得》等几篇文章中可以看出。可以说,这本书的内容丰富多彩,不会使读者感到书中的评价与其他书评有千篇一律、似曾相识之感。我想,这恐怕也是文一虫先生的书评受欢迎的一个原因吧!
三、结构的特色。显然,作者在长期的思维训练中已经练就了一套剖析一部小说或一篇散文的本领。作者善于通过各个方面和角度对作品进行剥丝抽茧式地解剖。作者的书评能运用辩证法对作品进行理性与感性的赏析,任何一部作品的优劣好坏,在作者的笔下都能原形毕露,分析得可谓鞭辟入里、淋漓尽致,令读者在感叹之余又无比钦佩!作者的书评的结构特色表现在多方面,如在文中引用关键词来引领读者跟着作者的思路来剖析作品(《杂谈幸福》、《解读才高八斗的曹植》);又如在文首以趣味题和设问的方式来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我读鲁迅小说之〈伤逝〉》、《听那一串串凄婉的歌谣》),总之,作者对作品的赏析全面、到位,结构严谨却又不拘泥于传统的书评形式。作者在这里大胆采用开放式、创新式的文章结构对作品进行解剖、评论,让读者感到耳目一新,兴趣盎然!这不能不说是文一虫书评结构的一大特色啊!
当然,文一虫先生的书评除了以上这些特色之外,这本书还有其它特色,只是我这只拙笔无法一一细指出来而已。文一虫先生的这本书犹如为广大文学爱好者打开了一扇文学之窗,通过这扇文学之窗,我们能够领略到文学世界的丰富多彩与美妙无比……
书寄来后,文一虫先生请我为他的书写一篇书评,我顿时感到诚惶诚恐、受宠若惊。是啊!文一虫先生是写书评的高手,而我却要为他的书写书评,这不是班门弄斧、不自量力吗?可是文一虫先生多次叮嘱,我不忍拂其意,遂于紧张而忙碌的高考复习之中抽出时间写下此文,希望此文不至于受到他的批评;并且我也祝愿文一虫先生能够继续写出优秀的书评,优秀的作品,使更多人能够因此而更加热爱文学,畅游于神圣的文学殿堂,感受文学世界无穷无尽的艺术魅力!
二〇〇八年十月十三日
永远的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