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强扭的瓜不甜。”以教师为中心,事必躬亲,对学生严格监督,老师高高在上不与学生做什么交流沟通是传统的班级管理方式。
这样做的结果是管理效果不大,老师却累得要死。
即便是学生迫于教师的“高压”监管,变得老老实实,规规矩矩,由于其个性受到压制,培养出来的学生也都是书呆子,没什么创新精神,也成不了什么优秀的人才。
“民主教育是教人做主人,做自己的主人,做国家的主人,做世界的主人。”
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曾这样说。
自我管理要求民主管理,而民主管理并不意味着放任自流,更不意味着不要规则。
不要把民主仅仅看作一种管理的策略,那仅是最表层的东西;而深层的东西是对人的平等和尊重。
教师要学习陶行知先生身体力行的“爱满天下”的精神,真挚地爱你的学生,“以爱动其心”,让学生亲近、信任你,这样学生就会敬仰、孺慕老师,进而逐步培养起自我管理的能力。
应当给孩子自由、民主,应当平等地对待孩子是美国著名的教育家杜威的主张。
一个班级没有民主氛围,就不会有生机、活力。
在班级具体工作的落实上,教师要尽可能地发扬民主精神,教师要自觉地让学生参加到班级管理中去,与学生协商解决班级事务,有目的地制造各种机会,让学生参与班级管理,将全班同学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形成民主管理的良好环境,这样就会使学生自我表现心理得到满足,同时培养了民主意识,增强了学生的管理能力。
(1)建立完善的自我管理机制
学生的主体性就体现在学生的自我管理上,要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就得让学生自我管理。
在班级的管理中让学生自主管理,教师要把握好分寸,放手不管和包办一切都是要不得的,教师既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又要给学生自由和想象的空间,使学生积极、自主地发展。
让学生自我管理,就要给学生搭建一个实践平台,让学生的个性特长得到充分发挥,让他们独立思考,乐于求新、求异,从而使自己的创造能力逐步提高。
在班级的自主管理过程中,建立起较为完善的管理机制是很有必要的,否则就变成了放任自流。
健全班级各项规章制度,使学生的管理有章可循、有法可依是完善自主管理机制首先要做的事。
可以让学生参与班规的制定,当然首先要根据学校的要求,让学生自由讨论,根据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详细、明确、有针对性地在学习、纪律、品德、体育、卫生、日常行为等方面对学生做出规定。
学生自己参与制定的班规,一般都会自觉遵守。
制度需要监督来保证实施,所以建立一整套监督机制——学生自查自纠、值日班干部督促检查,从制度上保证学生自主管理能真正落到实处是其次要做的事。
(2)发展和提高自我调控能力
激发和发展人的自主性,使人主动地去追求自我完善离不开自我教育,所以激发学生产生自我教育的需要,使他主动在实践中锻炼、提高和完善自我也离不开自我教育。
提高自我调控能力,充分地发展自己的主体性是自我管理的内在要求。
主体自我调控能力,是这样一种能力:主体对外部世界传递的信息及施加的影响能动地进行选择、加工、改造,从而使自身得以不断发展完善。
使学生不断地参与班级管理及社会实践,让他们从活动中激发自我教育的欲望,发展和提高自我调控能力,进而形成正确的主体意识。
要使学生能够在班级中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就必须让他们拥有正确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意识,但是正确的主体意识却不会自动生成。
所以在班级的管理中,教师不能袖手旁观,甩手不管,而是要做一些细节性的工作,将管理化为引导,将捆绑变为疏通,站在场外进行指导,学生正确的主体意识正是在平时的班级工作中有意识地培养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