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是一门艺术,对于摄影爱好者来说,仅仅拥有一部质量优良的相机是不够的,必须掌握一些必要的摄影小技巧,这样才能提高摄影能力,拍出许多好的让自己满意的照片。
1.“一失足成千古恨”——曝光有“度”
曝光在摄影中的地位非常重要。摄影中的曝光(又名感光)是指来自被摄物体的光线,通过相机的镜头,会聚成影像,落在胶片的感光乳剂层上,从而引起光化学效应,生成潜影的过程。
如果摄影不熟练,照片容易产生曝光不足或曝光过度的现象。适当的曝光量来自正确的曝光控制,拍摄者如果能够适当地控制曝光量,便能正确地记录景物影像的层次。
在拍摄过程中,摄影师用相机的光圈来控制光照度,用快门来控制光照度在胶片上停留的时间。在光线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如果要增大曝光量,就开大光圈,放慢快门速度;要减小曝光量,就缩小光圈,提高快门速度。正确的曝光是通过光圈和快门的合理配置来实现的。在光线条件好,来自景物的光线强时,为了获得适当的曝光量,可以收缩光圈或提高快门速度;在光线较弱、景物较暗时,开大光圈或放慢快门速度,便可以获得正确的曝光量,这也是正确曝光的理论与方法。
一般来说,曝光主要依据的是来自景物的光线的多少,而来自景物的光线量通常都是用测光仪器——测光表来测定的。
通常测光表可分为两类,即装配在相机内的自动测光系统和单独使用独立式测光表。
能否正确处理好摄影中的曝光,不仅需要掌握和领会正确曝光的理论和方法,还要掌握各种不同测光表及其不同的测光方法。
2.千挑万选——仔细挑选感光片
具体地说,在选择感光片时,应考虑以下具体问题:
(1)用高感光度的片子还是用低感光度的片子
高感光度的片子对光线的适应能力很强,即使光线较弱,仍然可以拍出自然亲切,富于自然光气氛和强烈的现场气氛的图片。高感光度片子适合拍摄动体,特别适合用高速快门来捕捉高速动体的瞬间动作。但是,高感光度的片子反差小,银粒粗,不利于表现细腻质感的被摄物,如妇女和儿童的细腻肌肤,以及瓷器、瓜果、丝绸等隐纹细、质感要求高的物品。
与高感光度的片子相反,低感光度的片子对光线适应能力较差,但是颗粒细,非常适合用来表现质感细腻的景物和被摄体。可用来拍摄儿童、青年妇女、瓷器、玉器、玻璃器皿、金银器、丝织品、不锈钢器皿、水果、表面光滑的家具等静物,他们质感细腻的一面能够被较好地表现出来。
(2)要反差还是要层次丰富
应根据自然界景物本身的反差情况来选择反差性能不同的感光片。
感光度低的片子,反差大,感光度高的片子反差小。同时,冲洗时配方的选择,冲洗过程中的温度、时间和搅动程度的控制,均能增强或抑制影像的反差。小反差有利于表现丰富的层次。
(3)颗粒粗糙或细腻
感光度高的片子颗粒较粗,适合表现沙漠、山石、建筑及人物中的老人、矿工、渔民等粗质地的事物。感光度低而颗粒细腻的片子,则适合用来表现细腻质地的事物,如各种不同类型的器皿和人物中的儿童、青年妇女、少女等。因此,对于选择高感光片还是低感光片,应根据实际拍摄时被摄物的具体情况来选择。
3.“用虚还是实”——摄影中的景深
景深是指被摄主体前后景物的清晰范围,用来表明景物所在的空间感和纵深感。在实际拍摄过程中,主要有3个因素影响景深。
(1)光圈的大小。用同一照相机拍摄同一景物时,在镜头焦距和拍摄距离不变的情况下,光圈越大,景深越小;反之,则越大。
(2)摄距远近的影响。同一照相机在光圈相同的情况下拍摄时,拍摄距离越近,景深越小;摄距越远,则景深越大。
(3)镜头焦距长短的影响。同一照相机在光圈系数相同、摄距相等的情况下拍摄时,镜头焦距越短,景深越大;反之,景深越小。
照相机上常见的有转环式和自动式两种景深表,各类景深表,都是根据镜头的焦距、光圈口径和调焦距离来判定的。
4.基本常识“大放送”——拍摄过程中的取景问题
从大的方面看,取景对于拍摄者的主题和题材选择具有决定作用;从小的方面看,取景决定着画面布局和景物的表现。
(1)拍摄点的选择
拍摄点是指拍摄者所处的位置,严格地讲应当是相机的机位,也是受众的位置。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对拍摄点加以研究。
①拍摄距离
拍摄距离的改变能引起主体与环境的关系的变化,可以极大地影响被摄景物的表现。人们常把拍摄距离或者摄影的景别分为远景、全景、中景、近景和特写5种。
远景是拍摄到的最大的场面,拍摄距离是最远的。它追求一种宏大气势感。一般摄影中的远景用来表现场面的浩大、视野的广阔,如高山的雄伟、沙漠的浩瀚、大海的广阔等。图片中常见的远景常常是自然景物或比较大的场面及人文景观。
全景的范围比远景要小,用来描述事物的全貌,使人对景物产生一种全面的印象。全景通常也是用以介绍主体和环境的关系。
中景重点表现对象是主体本身,在拍摄过程中,常用中景来表现主体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在拍中景画面时,切忌主次难辨或前景、陪体、背景等喧宾夺主,应分清主次。
近景的表现对象是主体本身,让人对主体产生强烈印象。
特写注重表现景物的局部和细节,于细微处揭示事物的特征,通常用它来细致地描绘、刻画被摄对象。
景别不是可以随便乱用的,不同的景别具有各自独特的特点,适合表现不同的景物、满足不同的拍摄需要,应根据被摄景物的特点以及表现的需要来选择适当的景别。在影视拍摄中,还应根据情节发展和对人物心里描绘的需要加以选择和恰当运用景别。
②拍摄角度
相机的高度和俯仰是拍摄角度的第一个问题。不管是俯拍还是仰拍,被摄景物的影像都会出现变形情况,因此拍摄时照相机的高度,最好能随着被摄景物的高度的变化而变化,应尽可能取得平视的视觉效果。除非有特殊的拍摄需要,否则应尽量避免拍俯视或仰视效果的画面。目前,已研制出一种特殊的镜头——TS镜头,用于调整影像畸变。
俯视或仰视有其独特作用。有时,为了表现一些特定的被拍摄对象,需专门拍成俯视或仰视的效果。在影、视拍摄中,仰视拍摄可以带给观众一种仰慕、威慑、恐惧和高峻的心理感受,因此,人们通常使用仰角来夸张英雄人物、高大凶猛的动物以及高大的建筑物和自然景观,另外,也可用仰视拍摄来表现人物高视阔步的心理状态或夸张跳跃的动作。俯视拍摄让观众感受到的是对被拍摄对象的鄙弃和蔑视,因此常用俯角来表现小人物的卑微、反面人物的卑怯等。新闻摄影常用俯角来拍大的场面,这是因为俯视能取得较大的取景范围。
从被摄对象的哪个角度拍摄是拍摄角度的第二个方面的问题,可分为正面拍摄、侧面拍摄、背面拍摄等。
(2)横竖画面的确定
在拍摄时就想好画面横竖,可以充分利用感光片,避免放大时做过多的剪裁从而造成对底片的浪费。主要是根据被摄对象的特点来选择横竖画面,同一景物画幅形式不同,其视觉效果也不同。
①被摄景物的形状
虽然自然界的景物千姿百态,但是依据主要形态分为两大类:即横向铺展或上下矗立。人像摄影中,我们常常采用的是竖画面,因此有人把竖画面称之为人像式画面,而与之相对应的横画面则被称为风景式画面,横画面用来拍摄风景画。
②画面中主线条给予视觉刺激的强弱
如果被摄体的形状并非典型的横竖两种,而是画面中的线条呈多样化、杂乱分布,则应该用确认主线的办法来确定画面横竖,以带给视觉强的刺激。
③主体移动的方向
在拍摄动体时,确定画面的横竖应根据动体运动的方向特点。如拍横向移动的动体,如汽车、飞机的运动等,则常用横画面来拍摄;而对于上下运动的运动体,如体育比赛中的跳高项目、跳水项目时,常采用竖画面。
横画面一般用以拍摄草原、沙漠、广场等,适合于表现事物的辽阔与广大。竖画面用来拍摄山峰、参天的大树、尖塔等,适合于表现事物的高耸与挺拔。
(3)画面结构中心——视觉中心点
摄影中的结构中心理论:在摄影过程中,主体应处在结构中心的位置上,不应位于画面的几何中心。如果画面中只有一个主体,则主体可以位于结构中心的任何一个位置。如果画面有一个以上的主体,应尽量让它们都位于画面结构中心。
运用结构中心理论应注意利用其他摄影语言如光线、影调等来使画面的动态均衡,不要拘泥于追求画面的绝对对称和均衡,从而取得稳定平衡的视觉效果。
(4)突出主体
突出主体是新闻摄影表现主题的最基本要求,是摄影艺术表现的基本原则之一。
摄影突出主体的方法有3个:
①利用画面结构中心的理论突出主体,把主体置于画面的视觉中心的位置。
②利用主体和陪体对比的方法,如形态、大小、动静、色彩的对比、景调等,突出主体。
③利用透视规律突出主体,可分为线条透视的规律和阶调透视的规律两种。
线条透视的规律:近大远小,景物的轮廓线越远越集中;视平线以上的线条愈向远处延伸则愈往低处走;视平线以下的线条越向远处延伸则越向高处走;视点右边的线条向左集中,左边的线条向右集中。
运用线条透视规律,通过线条透视效果可将人们的视线引向画面主体,从而使主体突出。线条透视的效果还与镜头焦距、拍摄距离、拍摄角度以及拍摄方向有关,因此在拍摄取景时应仔细考虑好上述因素。
阶调透视的规律:距离近的景物明度低,轮廓清晰,色纯度高,反差大;距离远的景物则明度高,轮廓模糊,色纯度变低,反差变小。我们在拍摄取景时,可以充分利用阶调透视效果,使其突出主体。
④利用景深原理,也可以起到突出主体的效果。
⑤利用对焦虚实的变化也是突出主体的基本方法之一。
(5)前景与背景的运用
依陪体在画面中位置的不同,可将其分为前景和背景。
①前景是指景物及画面中位于主体之前的物体。根据其所处位置和形式不同,前景可分为画框式、垂直式和突笋式三种形式。
应以表现被拍摄对象的需要和被摄对象的特点来选择利用前景。此外,前景处于陪体地位,不能喧宾夺主。
②背景是指景物中位于主体背后的景物,背景比前景相对容易处理。
画面中的背景运用得当,能极大地增加图片的信息含量,增强画面的表现力、说服力,因为背景能提供丰富的注解性、说明性的信息。应当注意选择那些对主体有说明、衬托作用的背景,来服务画面的总体。同时,不仅应分清主次,避免将主体与背景作同等处理,而且要避免主体与背景的相互游离,从而影响主体的表现。
(6)陪体的作用
陪体是相对于主体而言的画面构成部分,其作用在于与主体配合,构成一定的情节。它在具体画面中,不能够与主体平分秋色,更不能喧宾夺主,应主次分明。
5.奇妙的小镜片——滤光镜的选用
滤光镜通常被用来改进拍摄质量或制造特殊的造型、用光效果,是摄影时经常用到的附件。一般从大的方面来讲,把它分为三类,即黑白摄影滤光镜、彩色摄影滤光镜、黑白彩色通用滤光镜。有时也把滤光镜分为光学滤光镜和光谱滤光镜两类。光学滤光镜能改变摄影镜头的光学特征,光谱滤光镜能有选择地吸收一部分色光,而让另外一部分光通过。
光学滤光镜一般为通用型,为了追求特殊的效果才使用光谱滤光镜。
(1)滤光镜的原理
①光线与颜色
电磁波包括无线电波、红外线、紫外线以及X射线等,而可见光谱只是它当中极小的一个区域,因波长范围不同呈现为不同的颜色,这些不同的颜色,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红、橙、黄、绿、青、蓝、紫“七色光”,也正是人眼可以看到的日光组成部分。这一光学研究成果是英国著名的科学家牛顿(1642年~1727年)发现并提出来的,滤光镜原理正是牛顿的研究成果在摄影术上的应用。
②滤光镜的原理
滤光镜是一种由玻璃制成的色光滤光器,能够有选择地吸收来自景物的一部分色光。它允许与自身颜色相同的色光通过,照射到感光片上引起感光,而其余的色光则被滤光镜吸收了,如红颜色的滤光镜就吸收蓝、绿光,只允许红色光通过。另外,还可以允许与其颜色接近的少量色光通过,如黄滤光镜,除了黄色光外,它还允许红、橙、绿光通过,因为在光谱成分中,红、橙、绿与黄接近。同一种颜色的滤光镜,颜色越浅,滤色的作用越小。
③滤光镜因数
由于滤光镜能够吸收一部分光线,到达感光片的光线会减少,因此,为了获得对景物的正确感光,必须增加感光量。
一般来说,每一种滤光镜都标有使用该滤光镜后需要增加的感光倍数,这个倍数就是我们常说的滤光镜因数。由于拍摄条件的变化、所用胶片的感光性能的不同均会对滤光镜的因数造成影响,因此所标的因数只是一个参考值。
滤光镜的因数主要取决于以下两个重要的因素:
滤光镜本身的颜色和色度的深浅
在常用的几种摄影滤光镜中,红、绿、蓝色滤光镜的因数较大;
在颜色相同的滤光镜中,色度较深的,因数较大。如蓝颜色的滤光镜分为深蓝、浅蓝等,则深蓝的因数最大,浅蓝滤光镜的因数最小。
光源的性质
光源不同,光谱的成分也就不同。如日出日落时的阳光中含有大量的红橙黄光,使用红、黄滤光镜,大量的红橙光就能通过,需要曝光补偿的量就不多,而中午的阳光中红绿蓝光成分接近,这时使用红、黄滤光镜,绿、蓝光被吸收掉,因而,需要曝光补偿的量就比日出日落时多。
另外,被摄景物的颜色也影响它的反光性。如被摄景物与所用滤光镜的颜色相同时,大量的光线都能够通过滤光镜到达感光片,所以需要的曝光量就少;反之,则需要较大的曝光补偿的量。
总而言之,滤光镜本身所提供的因数值仅是一个参考,要想获得正确曝光的景物图像,拍摄者必须根据具体的拍摄条件进行必要的调整。
(2)滤光镜与黑白摄影
除了与彩色摄影通用的光学滤光镜外,黑白摄影用的滤光镜还有一些专用光谱滤光镜,主要有红、蓝、黄等色,每一种颜色又有不同的深浅色度。如黄滤光镜便有深黄、中黄、浅黄及黄绿等。
黑白摄影使用光谱滤光镜是为了正确呈现自然景物的层次和反差,因为黑白图片是用不同深浅的有阶调的灰色影调来再现自然景物的。通常,黑白摄影使用滤光镜,有五种原因:
①压低天空影调
由于天空本身总是比地面景物要亮得多,为了降低天空与地面景物的反差,以达到比较适当的反差,可用红橙黄绿滤光镜来吸收蓝紫短波光,使天空变暗,从而压低天空影调。
通常,人们最常用黄滤光镜来压低天空影调,而黄滤光镜中,深黄压低天空影调的能力最强,浅黄最弱。在实际摄影拍摄中,用得最多的是中黄滤光镜。而在白天使用红滤光镜,天空被极度压暗,变成了夜色,可以拍出“模拟夜景”的效果。
②改变空气透视
摄影中的空气透视是指人在看自然景物时所出现的特殊现象:近处的景物看起来颜色较深、清晰;远处的景物看上去则色调越远越淡、越模糊,极远处的景物则只能看个隐隐约约。
在拍摄时,我们可通过加用滤光镜的办法,来表现空气透视。有时,因为拍摄的景物、拍摄条件及其表现目的不同,可以通过加用滤光镜的办法来强化或消除(削弱)空气透视效果。通常,摄影师在拍摄时所追求的是自然的空气透视效果。
③突出主体
突出主体是摄影创作的重要原则之一,同时,也是新闻摄影图片的重要表现法则。
有多种方法可以突出主体。人们可以通过对主体位置、大小的安排,背景关系的处理,主体、前景、画面焦点的位置安排等多种方法突出主体。同时,利用滤光镜来控制影调对比,也可以突出主体。
④利用光学滤光镜拍出特殊效果
光学滤光镜有无色或灰色两种,UV镜、星光镜、柔光镜、分像镜、多影镜、中心焦点镜等属于无色的滤光镜,其中有一些能造成特殊效果;灰色滤光镜有减光作用,又称为中性灰滤光镜,它只起减光作用,不影响色彩,也可用于彩色摄影。
⑤滤光镜在翻拍中的应用
应用滤光镜翻拍,能使得原先的字迹和图像更加清晰。因保存太久或保存不当,某些重要文件可能出现污斑,纸的颜色也发生了变化,这样可加用与污斑或旧纸色相同或接近的滤光镜以达到去除污斑和偏色,让污斑、偏色因多感光而变白,达到去除的目的。
(3)滤光镜与彩色摄影
有一些彩色摄影所用的滤光镜也可以与黑白摄影滤光镜通用,但其有自己专用的滤光镜。
即胶片型滤光镜、颜色补偿滤光镜、光线平衡滤光镜、专门用于彩色摄影的特殊效果的滤光镜。
①胶片型滤光镜
彩色负片、反转片有日光型和灯光型两种,分别适用于日光下拍摄和灯光下拍摄,但是,当相机里装有日光型的彩色片,必须在灯光下拍摄,或者相机里装有灯光型片,必须在日光下拍摄时,滤光镜便可以发挥作用。另外,如果拍摄时遇上光线中某种颜色过多,也可以加用滤光镜来校正。胶片换型滤光镜有琥珀色和淡蓝色两种,琥珀色供灯光片在日光下拍摄使用,淡蓝色供日光片在灯光下拍摄使用。
②光线平衡滤光镜
光线平衡滤光镜可以平衡光线色温和感光片色温,有暖调和冷调两种。暖调的为琥珀色,可吸收过多的蓝紫短波光,降低光源的色温。冷调的为蓝色,用来提高光源色温。
③颜色补偿滤光镜
颜色补偿滤光镜又叫做色彩滤光镜,用CC代表,源自英语Color Compensation。
它用来改变彩色片总的色彩效果,在印放彩色照片时,也可用来校色。
④专门用于彩色摄影的特殊效果的滤光镜
这种用于彩色摄影的特殊效果的滤光镜主要有半色镜、双色镜等。半色镜又称半彩色滤光镜,它一半有颜色,另一半无色,因此,用其所拍的图片,会出现特殊效果,有一半带有滤光镜的颜色。双色镜是指把滤光镜制成两种不同颜色,各占一半,这样的滤光镜拍到的图片有二种不同颜色。另外,还有三色或多色滤光镜,用其所拍到的图片,可有三种或三种以上不同的颜色。
彩色渐变镜则可使彩色照片出现新奇的效果。
(4)黑白、彩色摄影通用型滤光镜
这类滤光镜多为光学滤光镜,无论是在黑白摄影还是在彩色摄影中,其作用是一样的,或能造成特殊效果,或能提高图片的拍摄质量,不会影响光的颜色和光谱成分。
①用于提高拍摄质量的通用型滤光镜
用于提高拍摄质量的通用型滤光镜有偏光镜、UV镜、减光镜。
偏光镜
偏光镜又可叫偏振镜,主要是防止偏振光——非金属物体光滑的表面所反射的光线,如来自瓷器、漆器以及水面、玻璃等光滑表面的不规则反光等。在感光片上,偏振光会造成炫光,破坏画面的视觉效果,影响成像质量。此外,偏光镜还可以削弱天空光的强度。还有,它可消除自然风景中的蓝色雾霭,以增强画面影调反差和影像清晰度。
在偏光镜的实际运用中,必须要根据所用偏光镜的因数来适当增加感光。
UV镜
UV源自英语,是紫外线的意思。UV镜即是紫外线滤光镜。它是一种无色透明的滤光镜,可吸收光谱中人看不到、但会破坏曝光的紫外线。若在高空、山地、草原拍片,加用UV镜,则可大量削弱或消除紫外线的干扰破坏,提高成像质量。如果拍摄远景和自然风光,UV镜可澄清雾气、提高远景以及整个影像的清晰度。如果在有雾的环境里拍摄,UV镜不仅能提高影像清晰度,还能还原彩色负片的色彩,防止偏色。
由于UV镜是无色的,不挡可见光,不影响感光,所以,人们还常用它来保护镜头。
减光镜
减光镜既不影响黑白感光片的影调对比,也不影响彩色片对色彩的表现,因此又可叫做中性灰滤光镜,它可以等量地减阻各种色光,从而减弱到达感光片的光线。通常,人们在拍摄过程中,为了减弱来自景物的光线,可通过换用低感光度的感光片或者加用中性灰滤光镜来达到目的。
如果减光镜密度不同的话,其阻挡光线的程度也会不同,因此应根据景物自身亮度情况和拍摄表现的需要有选择地使用减光镜,特殊情况下,可叠合两个减光镜来使用。
②黑白和彩色通用型特殊效果滤光镜
特殊效果的滤光镜能造成异乎寻常的特殊效果,如果运用得当,能增强摄影图片的表现力,以获得特殊效果。在实际拍摄应用中,这类特殊效果的滤光镜的种类在不断增多。下面是一些常用的特殊效果滤光镜。
柔光镜
柔光镜能折射射入镜头的光线,使景物的光线变得柔和,因此,拍成的影像具有特殊的柔光效果。它用无色的光学玻璃制成,主要作用是使影像变得柔和、降低反差、使远景雾化成特殊的雾状效果。
当拍摄人像特写时,我们用柔光镜可隐去人物面部的皱纹、斑点及其他瑕疵,使人物的面部显得柔润而光洁。当拍摄花草树木时,柔光镜可使风景出现“雾里看花”的特殊效果,尤其是在阳光灿烂的晴天,用柔光镜拍出的风光片具有特殊的氛围。
因为柔光镜对光线有折射扩散作用,虽然它为无色玻璃,在确定曝光时,仍应适当考虑曝光补偿。
星光镜
星光镜又名光芒镜,因其所拍摄景物中的发光点放射出光芒,像是来自星星的闪光,故称为星光镜。有十字形星光镜、雪花形星光镜、可变十字镜等常见星光镜。
多影镜
多影镜又名多棱镜,有三棱镜、五棱镜、六棱镜等多种。可在一张感光片上拍出多个影像。
中心清晰滤光镜
中心清晰滤光镜又称晕化境,它的中心部位是正常的光学玻璃,四周经过了特殊处理。用这种滤光镜拍出的图片,画面四周的景是模糊不清的,只有位于中间部位的景物能结成清晰的影像。根据它对四周采取的处理方法不同,这种滤光镜分为普通晕化境和动态晕化境两种。
6.“善变的色光”——彩色摄影原理的掌握
(1)色彩
①原色与补色
从摄影角度看,日光就是白光,是通过红、绿、蓝三色光的混合而得到的,这三色光就是三原色,通过其不同比例的混合,可形成各种可见的颜色。如红光和绿光混合,可得到黄色光;绿光和蓝光混合,可产生青色光。按照摄影理论,则青、品红和黄这三色光分别是三原色光红、绿、蓝的补色光。
三原色和三补色之间的关系:从白色中减去某一原色,可得到与其对应的补色;每一种补色由两种原色组成,每一种原色由两种补色组成。
自然景物反射了哪种色光,就会成为所反射色光的颜色,其余的光线被吸收掉了。如红花在阳光下,反射了来自太阳的红色光,因而就呈现出红色,而太阳的蓝色光和绿色光被它吸收了。
②色彩的特性
冷与暖
根据视觉与触觉经验,人类会对不同色彩有不同的感受。对一些色彩,人会有冷的感觉,而对另外一些色彩,人会有温暖的感觉。如红、橙、黄给人一种温暖的感觉,而青、蓝、紫使人感觉到寒冷。据此原理,人们把不同基调的彩色照片分为冷调和暖调两种。
轻与重
在彩色摄影常用的众多表现手法中,轻重对比是其中的一个表现手法。
生活中,浅色、白色、冷色常使人联想起质量很轻的物质,如烟雾、白云等;而深色、黑色、暖色则让人容易想起岩石、钢铁等质量重的物质。
快与慢
人的眼睛通常对不同色彩的敏感程度不同,反应速度有快有慢,如对红、蓝、绿反应快,对紫、黑、白反应较慢。
进与退
在人的视觉心理上,有些色彩如红、橙、黄,会给人一种“向前进、凸出”的感觉,这类色刺激人眼强烈,而有的色彩如绿、蓝、紫则具有后退、凹进的感觉。为了使画面更加具有立体感、纵深感,拍摄者可利用色彩的这一特性强化画面空间感。
胀与缩
在有色光中,人眼看红、橙、黄时,红、橙、黄会显得大,具有膨胀感,而青、蓝、紫则有收缩感,与相同大小的红、橙、黄比,看上去则显得相对较小。同样,在黑白对比中,我们可以发现,相同面积的白会比相同面积的黑显得大。
③色彩三要素
摄影中,色彩三要素是色别、明度、饱和度,也就是指色彩三属性。
色别
色别是指不同颜色之间的差别,也就是摄影中所说的色相,它是不同颜色的表象和名称,如红、橙、黄、绿、青、蓝、紫等。不同的色别可用光谱中的波长来标示,人的眼睛可分辨出约有180种左右的色别。
明度
明度是指色彩的明暗程度,在反光率相同的情况下,不同色别的明暗程度不同。如红色光比青色光要明亮,黄色光比红色光更明亮。同时,同一色相因受光强弱不同或者物体对光的吸收、反射性能不同,会呈现不同的明暗变化和差异。通常,在摄影过程中,不同颜色的明度差异变化有助于表现画面的空间立体感和层次感。
饱和度
同一色别的纯净度和鲜明度叫饱和度。从色光的角度来看,光的波长单一程度越高,饱和度就会越高;同一色相会因饱和度的差异,而呈现为不同的颜色;不同色别的饱和度不同,一般情况下,红色的纯度可达到最高,绿色的则相对较低;黑白色光的渗入会导致饱和度发生变化。通常,影响饱和度的因素有照明光线的性质、反射的性能、物体表面结构对光线吸收等三个。
(2)色温与色温平衡
①光源色温
在实际生活中,当一块黑铁被加热时,我们会发现,随加热温度的变化,铁的颜色也发生不同的变化,颜色由黑变红,由红变黄,直至最后变白、变蓝。从这一现象中,人们可推断出,温度和色光之间存在着某种相对应的关系,人们可利用温度的数值来说明光源的色成分,这就是色温。
②彩色胶片的色温平衡
一般来说,不同的彩色片适合在不同的光源下拍摄,日光型彩色片适合在日光下拍摄,灯光型彩色片适合在灯光下拍摄,但是当用同一胶片在不同光源下拍摄时,就必须用滤光器来解决色温平衡问题。在彩色摄影中,常用于色温校正的滤光镜有胶片换型滤光镜、光线平衡滤光镜和颜色补偿滤光镜三种。
数码相机则使用“白平衡”功能来调整感光色温。
(3)色彩的表现
彩色摄影表现的基本原则是尽可能使色彩表现合理化、科学化、艺术化。
①色彩的基调是指画面色彩的基本色调,也就是画面色彩的基本倾向及它所给予人的总体印象。
暖色调
暖色调的颜色适合用来表现欢快、热烈的气氛。在摄影画面中,若运用红、橙、黄等暖色调构成画面的基调,会给人一种温暖、温馨的感受。
冷色调
由青、蓝、紫等颜色占主导地位的画面给人一种清凉、冷、忧伤的感觉。由于天光的影响,室内自然光条件下的物体的色调偏冷。
②色彩的对比
色彩的对比即是色彩的多样性、差异性与矛盾。
明暗对比是因明暗差别而形成的对比,不同颜色给人眼的明度刺激不同,从而形成明暗之间的差异。画面中适度的明暗对比可使人眼获取一定信息。
色相对比指因色相差别而形成的对比,合理地、科学地运用色相对比,可产生生动传神的摄影画面。
互补色对比比色相对比更刺激,更丰富,给人一种更强烈的对比效果,如青与红、黄与蓝、品红与绿的对比。
③色彩的和谐
与对比的效果相反,整个画面的色彩配置统一、协调、完美悦目,不是给人以强烈的色彩刺激,而是表现得柔美、优雅,以平静和美的色调唤起人们的审美感受。
同类色和谐
同类色是指色彩相同但明度不同的颜色,如绿、淡绿、深绿等,没有色别上的区分,只具有明度上的差别。这类色彩搭配在一起,可以来表现被摄物体的轮廓特征和立体形态,产生具有丰富层次感的画面,给人一种和谐、美的感受。
类似色和谐
红、橙红、橙黄、黄含红色色光成分,黄绿、蓝绿、青绿含绿色光,像这种含有同一色光成分的一些色彩,就是类似色。用类似色来配置画面,可使画面产生和谐与协调感。
消色和谐
消色就是彩色摄影中黑、白、灰等无色彩的颜色。消色与任何色彩配合都可产生协调的效果,且使色彩的色质更突出明显。
④色彩的呼应
当画面中有一大块某种色彩时,同时又有一小块相同的色彩来相呼应,便可使画面产生均衡感和一致性,从而让人感觉得到画面的和谐、协调和呼应,这就是色彩的呼应。
⑤色彩的感情
色彩是摄影中表达感情的重要造型因素。在大自然中,每一种不同的色彩给人们不一样的感受与联想。当人们看到金黄色,就会产生丰收、胜利等情感上的联想,这种情感上的联想就叫做“色彩的感情”。一般来说,因为人们生活的环境不同,不同的人对色彩的认识、喜爱差别很大。如中国人认为黄色象征高贵,但西方人却厌恶黄色。
彩色摄影表现的重要追求之一,便是用不同感情的色彩来配置画面,使色彩显示其真正的魅力,成为沟通人们心灵的纽带。
(4)影响照片色彩的因素
一般来说,被摄体本身的色彩、光源的色彩、环境的色彩、滤光镜的影响、胶片的色彩还原性能等,都是影响照片色彩的因素。
①被摄体本身的色彩影响照片色彩。
②物体对光线有选择吸收、反射,会使照片上的景物呈现出不同的色彩。如被摄体反射了绿光,而吸收了红、黄、橙等色光,因此呈现绿色。
③光源的色彩影响照片色彩。不同波长的光线具有不同的颜色,光源的色成分不同,其色彩也不同。如在晴天的情况下,日出日落时红、橙等长波光线为主,阴天时蓝、紫短波光为主。同时,不同性质的光源照射在同一被摄景物上,也会呈现出不同的色彩。如日光灯与灯泡照在同一物体上,日光灯照射下物体呈现的颜色不同于灯泡照射下呈现的颜色;
④环境色彩的影响。被摄景物所处环境的色彩影响画面色彩,常表现在色彩画面之中,如当被摄对象处于大量红色背景中时,被摄对象则会呈现偏红的色调。
⑤感光片的色彩还原性。感光片不同,其色彩还原性能不同。优质感光片可以使景物色彩得到正确还原,过期的感光片一般容易出现偏色。
⑥滤光镜通过改变来自景物的光线性质,从而对照片色彩产生影响。
另外,曝光控制、人的主观因素、冲洗加工条件、胶片的保存条件和观看照片的条件等都是影响照片色彩的因素。正确判断照片色彩最好的光线条件应为日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