姿态上谦和,人格上独立
在追逐名利,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我们往往事事小心谨慎,不敢多言,或者为了争取又不得不故意摆出架势。其实一切都是虚无的,这样反而在茫茫人海中掩埋了你的真本相,埋没了你的一些智慧。
我们唯一要做的,就是不必刻意倾向。姿态上谦和,人格上独立就可以了。姿态上的谦和,人格上的独立要求我们要做到不心高气傲,不卑不抗。用平和的心态包容你所能够包容的人、事,物的同时,也要保持自由的人格,不被腐蚀的思想所牵连,做到人格上的独立。
范文程可以说是最懂得如何保持自身人格,又能做到姿态上谦和的人了。他做事分清举足轻重的分量,但是出于保身的目的,他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没有向任何一方倾斜。
他也被康熙皇帝誉为“元辅髙风”。其在清廷任职20多年,参与军国机密要事,极受皇帝重用。朝廷每次议政以及草拟各种文书,最后都要征求他的意见,并按他的建议进行修改删订。可见他在政界是混的相当的圆滑了。要不怎能20年间,历经清太祖、太宗、世祖、圣祖四朝,都有属于自己的政界不败之地呢?
1643年,满洲贵族之间爆发了残酷的斗争,两派势力势不两立。在这场斗争中,作为政治谋略家的范文程,可以说做到了谦和以及人格独立两手抓。一方面,出于保身的目的,他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没有向任何一方倾斜。另一方面,在任何一方向他请教斗争策略时,他都以“臣是朝廷之臣,只为朝廷尽忠,立君乃皇上家事,臣下不便干预”为理由巧妙地回避了,没有得罪任何人。
以致范文程得以在政界占有自身的一席之地。总之一句话,“君子之交淡如水,保持中立,力争不偏不倚、不疏不离,”历史让我们得到了教训,换作今天的职场生活,我们又何以不能向范文程学习一把呢?
范文程宝贵的一面是,他做到了人格自我的独立的同时也做到了包容万象。是的以之有联系的人和实物都不跟他产生冲突,反而能在人和事之间从容游走。如果你也能在你的生活全圈子里包罗万象、从容行走,那你找到了生活的秘诀了。换句话说,就是我们要在与人交往时保持中庸的立场。你要是自以为是地搞特殊化,只能把你自己拉到无边的深渊,越发不能收拾。但话也说回来了,一味的中庸,做两头蛇也不好,所以人还要保持自身的人格。做事,说话不违背自己、原则的同时以求做到“玲珑八面”,谁也不得罪,这样才能在人际交往中“如鱼得水”。很好的把自我的真实展示给你的同事看,也不得罪哪一个人。
另一方面,要做到姿态上谦和,人格上的独立。跟“和”字有着莫大的联系。“和”是中国传统哲学中一个影响深远的理念,这种理念渗透在人们心中,表现在各个领域。
人要以和为贵嘛,历史的许多典范都告诉了我们这样一个道理:矛盾激发无序。而无序的人之关系,将处处阻碍你的生活,让你寸步难行。
战国时期,蔺相如因成功出使秦国并“完璧归赵”,被赵王拜为相国。而在赵国内部,有个叫廉颇的人,听说了“完璧归赵”之事后,心想很不舒服,心想自己南征北战,保家卫国,功不可没,而蔺相如只不过是凭借着口舌之辩,今日居然就位居自己之上。
于是三次阻拦蔺相如的马车,尝试挑衅于蔺相如的争斗,然后凸显自己的实力。然而,蔺相如并备有理会他,三次退让。
不久这件事就传遍大街小巷,惊动了大夫虞卿,他便入朝禀告赵王。赵王听后沉吟了半晌,认为这件事关系国家兴亡,连忙命虞卿去调解。于是虞卿跟廉颇说了下面这段话:“老将军,蔺相如只身入强秦,不怕油锅威吓,气吞八荒。他不辱使命完璧归赵,又在渑池众诸侯的面前羞辱了秦王。你想想,他不怕鼎油烹怎会怕将军你,而他之所以避让是因为有明察远见,才不和将军论短长。那秦王若知你们将相不和,知道两虎相斗必有一伤,一定会兴兵来犯。到那时,内忧外患之下,赵国必难以固守。所以说,蔺相如这样做是以国家安危为重,他怕的是国破民亡、妻离子散啊。”
廉颇听了之后,羞愧不已,从此廉颇于蔺相如握手言和,一起为赵国努力。
是的,做人等得退让,要等得谦和的道理,试想如果蔺相如不懂得谦和的道理,跟廉颇死对死地争斗下去,那必定两败俱伤,同时赵国也会因为他们的争斗而遭受敌国侵略。最后吃亏的还是自己。人要在生活中求“和”。
做人应求“和”,而不是“同”,最好要“和而不同”。这里所提倡得“和”不是要求人们都抱成一团,无原则无立场地妥协和谦让,而是为了追求一种团结进取的和谐的人际关系,追求工作上的互帮互助的氛围和对人对己宽容大度的气量。“和”是成就大业的良好环境,是每个人都渴望追求的目标。和睦的家庭会令人感到温暖,和谐的人际关系会使人感到舒畅,和平的环境能使人安心地搞建设,祥和的气氛会让世界充满了温暖,所以,我们要以和为贵,以和为上。
谦和,人格独立。以中庸的态度,在“和”字上演绎出来,同时也在人格上体现。
人要宽容。但需坚持原则
现在的社会,讲究的是合作的社会。大到一个重大项目工程的启动到完毕,小到自身的服装穿着,都有合作的关系。一个不懂得宽容的人,就没办法跟人合作。
拿下大项目工程的合作,我们就不用说了,谁都知道一个大的工程是一个人完成不了的,那需要很多人一起才能完成的。但自身的衣服穿着都要合作,那就使很多人不解了。试想,你的衣服要经过多少个厂家、机构的流水加工、销售,最后才得以完成一件成品?这就是人和人之间不可缺少的合作生活体系。
《尚书,伊训》中有“与人不求备,检身若不及”的话。可见,古代早已有人看出了人的弱点,并理智的看待人的弱点。是的,试问谁没有缺点?但做诶旁边人加以宽容、提醒,就会得到改过自新的机会,从而社会团体又向文明迈进了一小步。
所以人在生活中,要宽容。
公元200年,曹操的死对头袁绍发表了讨伐曹操的檄文。在檄文中,曹操的祖宗三代都被骂得狗血喷头。曹操看了檄文之后问手下人:“檄文是谁写的?”手下人以为曹操准得大发雷霆,就战战兢兢地说:“听说檄文出自陈琳之手。”曹操于是连声称赞道:“陈琳这小子文章写得真不赖,骂得痛快。”官渡之战后,陈琳落入曹操之手。陈琳心想:当初我把曹操的祖宗都骂了,这下子非死不可了。然而,曹操不仅没有杀陈琳,还委任他做了自己的文书。曹操还与陈琳开玩笑说:“你的文笔的确不错,可是,你在檄文中骂我本人就可以了,为什么还要骂我的父亲和祖父呢?”后来,深受感动的陈琳为曹操出了不少好主意,使曹操颇为受益。
是的,懂得包容,能使自己受益。曹操的宽容,迎来了人才,并效命以他,这无疑死宽容的品质的成果。
在当今社会更是要求我们有宽容的品质。很多年前,有一本很优秀的书,他很经典的描述了狼的精神。全书以狼的团队合作的精神为住线,一路讴歌狼的团队合作精神。这不难看出,对于今天,宽容、合作,将是我们必备的品格。
但是,在一味的宽容之间,往往有许多人忘记了自身原则,一味的包罗万象。最后把别人不好的也带到了自己的心窝了,导致一事无成。所以在宽容的同时,我们也要坚持我们惯有的原则。
子贡曾有句话:“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就是:“我不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别人,同时也不希望别人把他的喜好推及给我。”
孔子也有过类似这样的话“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一个简单而朴素的为人处世原则。
是的,人要有自己的原则。做事做人都要在原则之上赋予行为。一味的宽容将导致一个没有自我,没有立场,缺乏创造力的人。
播种一个行动,你会收到一个习惯;播种一个习惯,你会收到一个个性;播种一个个性,你会收到一个命运。播种一个善行,你会收到一个善果;播种一个恶行,你会收到一个恶果。这似乎是一种不为人所明白微妙关系。
生活中有这样一种人,他们身上似乎存在一种排斥感,不管他到什么地方,人们都会很快离他而去。这些人自己往往不知道问题出在哪里了,他觉得自己什么都很好,应该能和人很好相处。但是情况往往相反,那些“不如”他的人能受到大家的欢迎,而唯独他不能,这让他很费解。其实这种人是没有觉悟到,自己不受人欢迎的原因是因为自己自私,什么都只先想到自己,从不肯多花时间为别人着想。
自私的人,也就是没有宽容心的人,将逐渐远离社会,而没有原则的人,也将逐渐跟不上社会。他们都有一个完全相反的特点,一个过于维持自己的思维感受,一个过于没有自己的思维感受。这就是自私与没有原则。
这都是不好的,所以人要在保持原则情况下宽容你身边的事与物。
看清说话对象,善于表达自己
由于每个人的民族、地域、年龄、性别、经历、文化程度、性格特征、兴趣爱好、心理状态和所处环境等的区别。导致人与人之间千差万别,人的思维和理解能力,表达方式都不一样。
所以在这茫茫人海当中,怎样把“个体思维”表达给另外一个“个体”听明白。那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语言表达是千百年来逐渐完善的一门信息沟通桥梁。在不同的对象和不同的场合,语言的表达,往往收到不一样的效果。
我们主张说话一定要看场合和对象,遵循交际规律,真诚待人、平等互利。看准对象才说话,以科学的态度掌握人际交流的艺术。
周恩来是国际上都受到尊敬的一个领导人。是出色的外交家。他的语言,亲切和蔼,又不失风范,更不离主题。
1954年,周恩来总理出席日内瓦国际会议。为了向外国人宣传中国人爱好和平,代表团决定为外国记者举行电影招待会,放映越剧艺术片《梁山伯与祝英台》。为此,相关工作人员专门为外国朋友准备了一份厚达16页的说明书。周总理看后批评说:“不看对象,对牛弹琴。”后来周总理建议说:“你只要在请柬上写一句话:请你欣赏一部彩色歌剧电影,中国的《罗密欧与朱丽叶》。”这一句话果然奏效,羸得了外国人的赞赏。
无疑,周恩来说的很对,说话要看对象。连对象都没搞清楚,就去大放光彩,到头来往往一塌糊涂。
我们通常遇到的对象有以下几种:
按照性别区分有男人,女人
按照辈分区分有长辈,完备
按照职位区分有有领导,下属等等。
跟不同的人说话,就要有不一样的语言表达。俗话说“看人下菜碟,量体裁衣裳”,说话也是如此,面的什么样的人就应该找适合什么样的人语言。但是,是不是就要“曲意逢迎”、“逢场作戏”呢?可以说“是”,也可以说“不是”;可以庸俗化,歪曲为虚情假意,也可以实事求是,理解为灵活机动,具体问题需具体对待。
总之,说话艺术是一个相当微妙的艺术,即便跟同一个人说话,在不同的场合的语言也有不一样的效果。
另外,谈话对象的性格和心理状态也是我们应该注意的。
性格内向的人多半“沉默寡言”,不善于主动与人交谈。性格开朗的人谈话,易于和人交谈,往往“侃侃而谈”孔老先生的“因材施教”用在这里很恰当。
一次,孔子的学生仲由问:“听到了,就去干吗?”孔子说:“不能。”又一次,另一个学生冉求又问:“听到了,就去干吗?”孔子说:“干吧。”公西华在旁听了犯疑,就问孔子:“两个人的问题相同,而你的回答却相反。我有点儿糊涂,故来请教。”孔子说:“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这句话的意思是,冉求平时做事好退缩,所以我给他壮胆,仲由好胜,胆大勇为,所以我劝阻他。
孔子教育学生因人而异,我们谈话也要因人而异。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情况下有不同的心态,有时候甚至不会从外部明显地表露出来,这时作为表达者就应当洞察对方的心理,以便进行有效的交流。
只有更有效的交流,我们才能更好的表达自己,只有更好的表达自己,我们才有机会让别人了解我们。我们真实的一面才得以让人了解,并在别人的理解之下,寻找到适合自己的做事方法和人生环境。为此,看清了说话的对象,观察对象的心理活动,用准确的语言表达方式进行交流,是我们赖以生存最基本的一个方式。
善于接受批评,懂得一分为二
人要善于接受批评,得到别人的批评是一个聆听进步的标志。当你不小心犯了错误的时候,最好的办法是坦率地承认和检讨,并尽可能快滴对事情进行补救。有时候自己并不发觉自己的错误,所以就要善于吸收别人的批评,更快地发觉和改正自己的缺点。
费丁南·华伦,是一位著名的商业艺术家,有一次就因为自己主动承认自己的错误,而赢得了一位脾气暴躁,容易生气的艺术品主顾的好感。华伦是一位非常认真、仔细,非常不满足的一个人(对自己的作品),喜欢在自己的作品里鸡蛋挑骨头,经常带着一身的丧气离开他的办公室,因为他常常发觉自己的作品有缺点,或者有他不满足的地方。
有一次,费丁南·华伦的艺术组长找到了他华伦的一个作品的错误,便打电话叫华伦去他办公室。而华伦走进办公室,没等艺术组长开口,华伦便主动考口,婉转地承认了自己的错误,而艺术组长的鸡蛋里面挑骨头,也得到了缓解,主动对华伦说:“没事,这是一个很小的错误,不值得再花时间去修改了。”
是的,假如你是对的,就要巧妙地婉转地让别人赞同你的观点。相反,假如你是错的,你则要坦率地认错。这种方法不但效果卓著,而且在不少情况下,比同别人争辩更有趣。
善于接受别人的批评能提升自己的素质。在接受批评的同时,我们应该一分为二地、正确地分析对方的批评是否真的正确。通过这样的分析,你会在别人的批评声中得到知识,从而起来自我批评的效果。
在中国历史上,唐初宰相魏征以敢于向皇帝直言进谏著称。不管什么时候,只要唐太宗有不对的地方,魏征就会据理力争,进行劝说,即使唐太宗因此而大发脾气,他也毫不畏惧,照旧慷慨陈词。
唐太宗对魏征是既赏识又敬畏的。魏征病逝后,唐太宗悲伤地说:“一个人用铜作镜子,可以照见衣帽是不是穿戴得端正;用历史作镜子,可以知道国家兴亡的原因;用人作镜子,可以发现自己做得对与不对。现在魏征死了,我失去了最珍贵的一面镜子。”
唐太宗之所以说魏征是他的一面镜子,是因为唐太宗在接受魏征的批评的同时,常常自我反思。魏征出身卑微,少年时得孤苦贫困,但他喜欢读书,用心钻研古籍,学识非常丰富。所以每每批评唐太宗的时候,唐太宗都能从批评的语言中学习到很多。而唐太宗也从中寻找到真实的自己,也通过认识自我,也使唐太宗自我的改变和提高。
我们生活上的许多事情也是如此,善对别人的批评,能有效地改变现状,得到提高。
批评部分对象,不同的对象可以给予你不同的知识层面。但有的是善意的批评有的是恶意的批评,我们要一分为二地加以分析。善意的批评我们通常都可以从中直接看出自身的缺点,而恶意的批评我们则要自我的反思,通过恶意的批评寻找到另外一种解析思路。
比如有人恶意地说平时酷爱打扮的你不爱打扮。你应该知道这是一个恶意的批评,你更应该从另外一个角度理解——我不应该过度的去专注自己的穿着,那样会招人眼,也浪费时间,平常心态去穿着就行。
总之,善意的接受别人的批评,能提高自身,丰富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