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事之前须三思
“三思而后行”指的是,我们在行事之前之前要经过全面反复地考虑再采取行动。也就是说要谨慎从事。
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心智主宰一个人的行为,成就一个人的价值。三国时曹魏最后之所以能够用以中国能够统一中国,与曹操的行事审慎有很大关系。
公元216年曹操称魏王,汉朝政权已经名存实亡,大权实际上由曹操独揽,但曹操至死也没有废黜汉献帝而自己称帝,这并非他不想登上自己事业的顶峰,而是经过审慎的思考之后的决定。
曹操实际上是想当皇帝的,但出于以下考虑他却至死也未称帝。
第一、出于全局战略的考虑。曹操自公元196年开始拥立了汉献帝,从此比其他诸侯多了一张王牌,“挟天子以令诸侯”的优势使他很快取得了军事、人才、经济等各方面的领先,因此在初期,有远见的曹操是不会废掉献帝的。而到了后期,曹操统一了北方,天下形成了“鼎足三分”的局势,此时曹操自立为皇帝似乎是可以的,其实不然,敏锐的曹操知道,汉朝虽然名存实亡,但献帝的威望还在,还有一定的影响力,拥立汉献帝会对吴、蜀有牵制作用,而一旦自己废掉了献帝,就会给他们起兵的借口,并且会使自己陷入政治上的被动。因此,当孙权上书称臣,劝曹操称帝时,曹操说:“是儿欲踞吾著炉火上邪!”。
第二、鉴于袁术等人的前车之鉴。袁术在寿春自立为帝,却遭到了天下共讨,最终丧命。而在早年间,冀州刺史王芬、南阳许攸、沛国周旌等连结豪杰,计划废掉汉灵帝,而改立合肥侯,最终也以失败而告终。包括袁绍也曾想另立幽州牧刘虞为帝,同样得到失败的结局。因此,曹操知道,当皇帝虽然是得到至高无上的权力,但却也将自己至于“众矢之的”的处境,有袁术这样的前车之鉴,他自然会小心行事。
第三、维护自己的形象。在公元210年,汉献帝封给曹操10万人口作为魏国封国人口,曹操拒绝了,并写下一篇让《县自明本志令》,解释自己无代汉之意,还提到“三分天下有其二”还能侍奉陛下的周文王,以标榜自己的忠臣之心。因此,曹操不可能出尔反尔废掉汉献帝,即使出于维护自己的历史形象,他也会一直拥立汉献帝的。
第四、为了稳定本国的局势。我们知道,在曹魏集团内部的反对和反叛大都发生在他被封为魏公、魏王之后,向著名的谋士荀彧就死于曹操进位魏公的事情上,虽然汉朝将亡,但还有相当多的人是拥汉的,继续维持献帝这块招牌,对于安抚拥汉派,巩固魏国内部,有不可忽视的作用,曹操对此是不可能没有考虑的。
因此,曹操虽然控制了汉朝政权,大权独揽,却始终维持着汉献帝,没有称帝。在陈群等人劝其称帝时,曹操曾经回了一句饶有深意的话:“若天命在吾,吾其为周文王矣。”
曹操“三思而后行”的结果,使得魏国日益强大,为曹丕称帝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思而后行,更强调的是思有据,行有依。当主意已定,行动上绝不拖拖拉拉,这样才能做出成绩。
李嘉诚年少时父亲得了重病,不久就去世了。作为家中长子的李嘉诚,帮母亲承担起了家庭生活的重担。一位茶楼老板看他们可怜,收留16岁的小嘉诚在茶馆里当烫茶的跑堂。
一天,因为太疲倦,他当班时一不小心把开水洒出来,溅湿了客人的衣裤。李嘉诚很紧张,以为会被训斥一通。没想到那位客人并没有责怪他的意思,反而为他开脱。他对老板说:“没关系,我看这孩子挺有出息的。只是以后要记住,做什么事都必须谨慎,不集中精力怎么行呢?”
李嘉诚把这些话记在了心间,之后,他把“谨慎”当成了自己的人生信条。在今后的事业发展过程中,这对他起到了很大作用。
上世纪60年代中期,因为内地开始“文化大革命”,香港社会人心惶惶,富翁们纷纷移民,廉价抛售产业。李嘉诚仔细分析局势,认为内地局势终将恢复平稳,香港将进一步繁荣发展。在别人大量抛售房地产时,李嘉诚却反其道行之,将所有资金都来收购房地产。到了70年代初,香港房地产价格开始回升,他从中获得了双倍的利润。到1976年,李嘉诚公司的净产值达到5个多亿,成为香港最大的华资房地产实业。此后,李嘉诚节节高升,1992年的《福布斯》世界富豪排名中,他以38亿美元的个人财产列第35位,成为全球华人中的首富。
“三思而行”的原则对创业者尤其重要。在投入金钱和人力之前一定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仔细的分析创业条件、背景、个人的财务经验和能力。做好市场调查、全盘了解经营一个企业所需的注意的事情。
二、考虑清楚自己对于创业者这个角色的心理准备是否充分。
三、能否承受失败的后果。
有了充足的思想准备,即使遇到一些波折,也不至于情绪消沉,一蹶不振。因此,这种准备是非常必要的。
勤奋是成功的秘诀
无论古今中外,成功者谈起获得成功的原因,大都离不开两个字“勤奋”。
南宋著名政治家和文学家韩愈说:“业精于勤而荒于嬉,行成于思而毁于随”——要想取得成就,无论思想还是行动你都不能懒惰。
俄罗斯大画家列宾也说过:“灵感不过是‘顽强的劳动而获得的奖赏’”。
世间没有免费的午餐。个人奋发向上的辛勤实干是取得杰出成就所必须付出的代价,任何杰出成就都必然与好逸恶劳的懒惰品行无缘。正是辛勤的双手和大脑才使得人们富裕起来。事实上,任何事业的成功都只能通过辛勤的实干才能取得。没有辛勤的汗水,就不会有成功的軎悦与幸福。
力帆集团的创始人尹明善,是我国改革开放之后诞生的新一代企业家,他领导的力帆集团,已经成为中国民营经济发展的典范;而他本人,是我国改革开放后第一个走进省部级领导班子的民营企业家。
当记者问他如何在短短17年里,将力帆做成了摩托车行业的老大时,他回答说:“创业要紧紧抓住时势。我从小就读过孙中山的著作,其中讲到,”顺乎社会之潮流,应乎人群之需要。任何一个人都是渺小的,在巨大的时代潮流面前,最好的办法就是要顺乎这个潮流。
“有的成功企业家并没受过什么高深的教育,甚至没有多少经验,也没多少人脉资源,但他们仍然获得了成功,主要就是抓住了机遇。我创办力帆的时候已经55岁,每天工作10到20小时,不分白天黑夜地拼命干,不断学习,不断开动自己的脑筋,启动自己的智慧,才建成了一流的摩托车企业。如果当初不紧紧抓住机遇,按部就班地悠着办企业,那么就会失去机遇,也就不会有今天的力帆。”
我们可以看到,勤奋是他抓住时机获得成功的重要原因。
从人的生存体验上来说,辛勤劳动也是生我们生存的需要,是生命的意义所在。努力工作的人可以体验到充实、自信,和相信自己能力所带来的满足感。懒惰的人失落、萎糜,即使衣食无忧也会感到空虚,因为他们感受不到自己存在的价值。
爱迪生一生一生中共完成了2000多项发明,其中留声机和白炽灯的发明对人类生活的现代化做出了巨大贡献。当他常被问及发明的秘诀时,他这样回答:“天才是百分之九十九的努力,和百分之一的灵感”。爱迪生的回答并非过于谦虚或故作姿态,他的一生,的确是在不断努力当中度过的。他八岁入学,仅三个月就遭退学。因为学校无法接受一个“与众不同”孩子。幸好他的母亲坚信别人都低估了她的孩子,对他的“奇异”行为加以肯定和鼓励。而爱迪生也没有辜负母亲的苦心,他说:“当我知道母亲非常肯定我的价值时,我就下定决心要去证明她的信心是没错的。”为了帮助家计,他十一岁起就开始卖菜,十二岁在火车站卖报,十五岁时因救了站长的儿子而由站长亲授电讯技术,开始担任电讯技工。他每天早上六点开始工作,晚上十一点以后才休息,稍有空闲就到图书馆念书或去做实验。十九岁时,已下定决心成为发明家。从此他更不浪费自己的潜能及宝贵的光阴,积极的朝既定的人生目标迈进。这期间他遭遇过好几次的大灾难,他十几岁时耳聋(原因有两说:一为被火车站站长打了一耳光,另一为罹患猩红热之后遗症);年轻时创业即负债累累;五十三岁发明选择铁矿的独特方法,不料碰上铁矿大跌,使他几乎破产;晚年时一场大火将他的工厂付之一炬。这些足以打到任何人的困难都被他克服了。他不断学习,一生中共记了三千四百本笔记(平均五天一本)。每项发明都会做过一千次至上万次的实验。他不断充实知识及尝试错误,直至有结果为止。
在爱迪生84年的人生旅程中,他不但给人类的文明发展留下了无数发明创造,更重要的是留下了重要的精神财富——相信自己,用勤奋成就自己。
修身,而后齐家治国平天下
两千多年前荀子就提出:“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认为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是成就一个人最重要的环节。到了宋代,更是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说,把修身看做事业成功的基础。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非常崇尚那些道德高尚、光明坦荡、宽人严己、严守信义的人,把这样的人当做自己学习的楷模。对那些品质不好的人,他们则敬而远之,唯恐污染了自己的心灵和操行。由此可以看出我们的祖先对于品行修养的重视。
东汉灵帝时,管宁和华歆是一对很要好的朋友。管宁和华歆一起锄菜园子,掘出了一块金子,管宁把金子看做与瓦石没有区别,照常干活;华歆却捡起金子拿到手里看了看,然后扔掉了。他们经常坐在一张席上读书,几乎形影不离。有一次,管宁和华歆又同席读书的时候,忽然有坐轿子的官员从门前走过去。管宁心无旁骛仍然照常读书,华歆却忍不住放下书本跑出去看。管宁看他这样不专心读书,又羡慕做官的人,便割断席子,彼此分开坐位,面色严肃地对华歆说:“从现在起,你不再是我的朋友了。”
管宁并非小题大做,而是从华歆的行为判断出了今后两人不是同路人。
还有“孟母三迁”的故事,也说明古人对一个人道德成长的重视。
孟子小的时候非常调皮,他的妈妈为了让他受好的教育,费尽了心思。原先他家住在离墓地比较近的地方。孟子就和邻居的小孩一起学着大人跪拜、哭嚎的样子,玩办理丧事的游戏。孟子的妈妈看到了,皱起眉头。她带着孟子离开这里搬到市集旁边去住。结果,孟子又和邻居的小孩,学起商人做生意的样子。一会儿鞠躬欢迎客人、一会儿招待客人、一会儿和客人讨价还价,表演得像极了!孟子的妈妈知道了,觉得这个地方也不适合我的孩子居住!于是,他们又搬家了。
这一次,他们搬到了学校附近。孟子开始变得守秩序、懂礼貌、喜欢读书。这个时候,孟子的妈妈很满意地点着头说:这才是我儿子应该住的地方呀!
后来,大家就用“孟母三迁”来表示人应该要接近好的人、事、物,才能学习到好的习惯。
自古“才”与“德”并重,形容一个人最好的词语就是“德才兼备”。一个品行不端的人很难结识真正的朋友,获得长久的事业成功。这种人在家庭中,也会做出不道德的事情,极有可能给配偶和孩子带来痛苦和不幸,他们甚至可能因为某种利益的驱动,铤而走险而落入法网……
成功需要以德立身,这是一个成功者必须确立的内在标准,没有这个内在标准,人生之路就会失去自律,最终导致失败。所以,我们修身的目的,是以德立身,把事业做成功。
修身本身要求我们做到“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假如刘邦没有宽广的胸怀,也许他将一事无成。相反,项羽的本事很大,万人不敌,自称“力拔山兮气盖世”,但他有范增却不用,气量狭小,最后只能“自刎于乌江”。
荀子说:“人,力不若牛,走不若马,而牛马为用,何也?人能群,彼不能群也。”因为社会是人和人之间各种关系的组合,孤立的个人是不可能存在的,也做不成任何事。因此,修身养性,做一个道德高尚,行为端方的人才能够被社会所接受,才有可能在人群中立身,为实现自己的理想打下基础。
人生最难的是战胜自己
人生确实有可能遇到很多困难,但是,最难战胜的不是外在的困难而是来自内心的恐惧和绝望。
松下电器公司计划招聘一批基层管理人员,工作人员把一周的考察结果输入电子计算机,选出了其中10位佼佼者。
松下幸之助审阅录取名单时,发现有一位成绩特别出色、面试时给他留下深刻印象的年轻人未在10人之列。于是,松下幸之助当即叫人复查考试情况。结果发现,这位名叫神田三郎的年轻人综合成绩名列第二,但因电子计算机出了故障,把分数和名次排错了,导致了神田三郎落选。
松下立即吩咐重新给神田三郎发录用通知书。没想到传来一个惊人的消息:头一天神田三郎因没有被录取而跳楼自杀了。他没有看到后来补发的录取通知书。
听到这个消息,松下沉默了好长时间。一位助手说:“多可惜,这么一位有才干的青年,我们没有录取他。”松下却摇摇头说,“幸亏我们公司没有录用他。意志如此不坚强的人是干不成大事的。”
对于那些战胜了内心的黑暗的人,外在的困境顶多不过是一些麻烦而已,只要想方设法,调动起智力和体力,克服这些困难不过是早晚的事。
作家马克·吐温说过:“19世纪出现了两个了不起的人物,一个是拿破仑,一个就是海伦·凯勒。”
海伦·凯勒年仅19个月时由于患病导致了她完全聋哑。此后5年里,她无法同别人交流。后来在家庭教师沙利文小姐帮助下,海伦学会了用自己的方式读书学习,欣赏人生。在她的自传里,她对那一段难忘的记忆做了真实的描述:“有时,寂寞感像寒冷的薄雾笼罩着我。我独自坐着,在生命关闭的门内等待着。门外是光明、音乐和甜蜜的友谊,但是不让我融于其中。寂静沉重地压在我心头。后来希望微笑着向我走来,轻柔地说:‘忘掉自我,就是快乐。’于是,我就竭力把别人可以看到的光明化作我的太阳,把别人可以听到音乐化作我的交响曲,把别人背上的微笑化作我的喜悦。”
海伦就这样接受了生命的挑战,用爱心去拥抱世界,以惊人的毅力面对困境,终于在黑暗中找到了人生的光明面。她成为美国20世纪著名的盲聋女作家和演讲者,她凭借坚强的意志考入哈佛大学的拉德克里夫学院,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完成大学教育的盲聋人,曾入选美国《时代周刊》评选的“人类十大偶像”之一,被授予“总统自由奖章”。
后来,这个伟大的女子又把慈爱的双手伸向全世界,把一生献给了盲人福利和教育事业,赢得了全世界人民的尊敬。
由上面的两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出,一个人要想战胜自己是不容易的,但是如果不能做到这一点,最小的打击也能摧毁他的意志甚至肉体。做到了这一点的人则得到了精神的升华,能够摆脱狭隘的自我,从更高的地方俯视人类的生活。因此,人生最难的是战胜自己,最伟大的是那些战胜了自己的人。
§§第三篇 低调做人求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