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所有的人都拖延着不去积极地投入生活。我们向往着天边有一座奇妙的玫瑰园,却不注意欣赏今天就开放在我们窗口的玫瑰。我们总是不能及早领悟:生命就在生活里,就在每天的每时每刻中。威廉·奥兹勒爵士是他那个时代最著名的医学家,他创建了全球知名的霍普金斯医学院,被牛津大学医学院聘为客座教授,他获得了英国医学界所能得到的最高荣誉——被英王封为爵士。他死后,他的经历被写成了厚厚的两本书。对于这样一位成功人士,似乎应该具有“特殊的头脑”,其实不然,他说他的头脑普普通通。他在读书的时候,也像所有的人一样,整天发愁:怎样才能通过期末考试?毕业后该做些什么事情?怎样才能谋生?……然而,幸运的是他在一本书看到了一句话,让他无忧无虑地度过了一生,这句话就是:每天最重要的事情不是去想模糊的明天,而是去做手边清楚的事情。当人们问起他成功的秘诀时,他认为这是因为他只活在今天的方格中。他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奥兹勒爵士用轮船作比喻解释这件事,他说所有的人的结构都比大海轮要复杂得多,走得航程也遥远得多,只有活在一个完全独立的今天中,才能确保安全。在轮船的驾驶室中,人们会发现那些大隔断都有自己的作用。按下一个按钮,就会有一扇铁门将船舱隔断——隔断那些已逝去的昨天,再按下一个按钮,就会出现另一扇铁门,隔断那尚未诞生的明天。这时,你就生活在完全独立的今天里了。切断过去,切断那些让人走入歧途的昨天;把未来关在门外,未来就在今天,从来不存在明天。精力的浪费、精神的苦闷,会紧紧纠缠那些为明天担忧的人。每个人要养成一个好的习惯,那就是生活在完全独立的今天里。当然,奥兹勒爵士并不是要人们不用下工夫为明天做准备,他是说,集中所有的智慧、所有的热忱,把今天的工作做得尽善尽美,就是迎接未来的最好方法。耶稣曾经说过:“不要去想明天的事,明天的事明天再想。”可是有太多的人不相信耶稣的这句话,他们说:“我一定得为明天着想。”“我一定得事先计划准备。”当然,准备是必须的。随着时代的发展,耶稣的这句话也有了新的解释,它现在的意义是:“不要为明天焦虑。”尽量为明天做好周全的计划,但是不要为明天担忧!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军事领袖们为明天作准备,但是他们忙得没时间担心。“我已派出了最优秀的人员与最精良的配备,”海军上将金恩说,“也指派给了他们最明智的任务,这是所有我能做的了。”
金恩上将又说:“如果船舰沉了,我不能捞起它;如果它注定要沉,我也不能阻止它。我得善用时间解决今天的问题,不是昨天的。再说,如果我为这些事操心,那我一定活不长。”无论战时或平时,思想优劣的差异在于:好的思想处理方法和后果可以导致逻辑和建设性的计划,而坏的思想却常导致压力与精神崩溃。《纽约时报》发行人苏兹贝格说,当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火烧过欧洲的时候,他惊慌失措,担忧未来,常常失眠。他常半夜起来,拿着画布与颜料,对着镜子画自画像。他完全不会画画,不过他还是动手画了,只想借此消除忧虑。他从未能真正消除忧虑,得到心灵的平安,直到有一天他看到赞美诗中的一段说:恳请慈光引我前行,照亮我的步履;不求看清远方,但求眼前明亮。几乎同时,一位在欧洲服役的年轻人也学到了同样的教训。他是来自美国马里兰州巴尔的摩市的泰德,忧虑已使他精神衰弱。他住进了陆军诊疗站,一位军医给了他改变一生的忠告。全身检查过后,医生告诉他毛病出在心理。医生对他说:“‘我要你把人生想成一个沙漏,上面虽然堆满成千上万的沙粒,它们只能一粒一粒缓慢平均地通过瓶颈,你我都没有办法让一粒以上的沙粒同时通过瓶颈。你我都好比是沙漏。每天早晨,我们都有一大堆该办的事,如果我们不是一件一件慢慢处理,像一粒粒沙通过沙漏颈,我们就可能对自己的生理或心理系统造成伤害。”自从听过这位军医的一席话后,他一直生活在这个理念中:一次一粒沙,一次一件事。直到今天这句话对他仍有极大的帮助。看看目前医院内有一半以上的病人,是因为精神心理问题引起的疾病,他们被昨日的负担与对明日的恐惧压得透不过气来。其实大部分的人根本不必住院,应该过着快乐而有意义的生活,只要他们真正相信耶稣的话:“不要担忧明天。”或是奥斯勒爵士说的:“活在今天的方格中。”你我正站在过去与未来永恒的交会点上,我们不可能活在过去与未来任何一种永恒中——即使一瞬间也不可能。但是如果你勉强要这样,只会摧折身心。让我们善用能把握的时间吧:从这一刻到今晚上床。
“双鸟在林,不如一鸟在手”,与其把希望都寄托在虚幻的明天,为了不可预测的事情自寻烦恼,还不如好好开始今天的生活,别忘了明天也是由无数个今天铺就而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