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亲如一家——初识铁轨
铁路,与火车亲如一家,对火车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让我们共同来认识一下铁轨吧!
铁轨,顾名思义就是铁路轨道。它有很多简称,例如路轨、铁轨、轨道等。主要用于铁路之上,行驶在铁轨上的火车借助于转辙器行驶,无需转向就能够运行。通常情况下,轨道由两条平衡的钢轨组成。钢轨固定放在轨枕上,而路碴位于轨枕之下。
钢制路轨,与其他路轨比起来,能够承受更多的重物。轨枕,也称为枕木或路枕。其主要功能是将钢轨的重量分散开来,能够使路轨保持固定,从而维持路轨的轨距。
通常情况下,轨道底部的路碴是由石砾铺成的。路碴也被称为道碴、碎石或道床,主要用来为轨道提供弹性及排水功能。除此之外,铁轨同样能够铺在混凝土筑成的基座上(在桥上就相当常见),然而也能够嵌在混凝土里。
早期,路轨使用的是很薄的铁片钉在木制的路轨上制成板式铁轨。不过,即使这种路轨的建造成本较低,但由于这种路轨的承重很低,如果从长远的利益来考虑,并不合理。
后来,路轨开始改用铁轨。经过几十年,对路轨进行不断改进,使用的物料由铁变成了钢,而钢的质素也有相当大的提高。由于铁路上使用的钢轨必须具有相当强的承受压力,因此对质素的要求极高。对于铁路钢轨而言,对钢的要求要比其他的应用要高得多。同样出现一个小漏洞,在建筑物使用的钢筋内出现问题的概率极低;而对于铁路钢轨来说,极有可能随时导致路轨断裂,甚至于引起列车出轨。不仅如此,钢轨价格较高,在铁路成本之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
现如今,我们使用的钢轨切面大多成“工”形,而且一共分为三部分:与车轮接触的轨头、中间的轨腰以及位于底部的轨底。如果路线不同的话,对钢轨强度、稳定性以及耐磨性的要求,也就不尽相同。所以,钢轨的规格各有差异。如果要知道一条路线上,选择哪一种规格的铁轨,首先需要考虑到两个问题:经济与技术。
此外,钢轨的种类及强度通常用千克/米来表示。每一米承受重量越大的钢轨,所能承受的重物也就越大。
在欧洲,现在铁路常见的钢轨重量共有三种:40千克/米,50千克/米,60千克/米。在我国,最为常见的也有三种:50千克/米,60千克/米,75千克/米。
对于一些主要线路而言,使用最多的钢轨是60千克/米或75千克/米。在较为发达的国家,使用的钢轨更重,例如美国有些运煤线路承重高达77千克/米。
2.铁轨的发展历程
在古代,人们往往用坚硬的石头铺路,这是为什么呢?事实上,车轮和路面越坚硬,车轮运动起来就越省力。
古罗马和希腊的城市街道,大多数是用坚硬的石块铺成的。人们也因此受到影响,他们认为,车辆经过的路面并不需要全部铺上石头,只需要在车轮经过的地方铺上即可。后来,也就形成了轨道的雏形。
事实上,出现最早的轨道与现代的轨道是不同的,而是凹下去的。在农村居住的人可能会发现,大雨过后,车辆沿着车辙行走会比较轻松。于是,古希腊人便在石铺的街面上凿出错车道来。与此同时,如果是今天的话,行驶在上面的马车应该被命名为“有轨马车”了。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开始采用硬木来架设轨道了。不仅如此,还将马车的车轮做成凹形。这样一来,不仅能够更好地嵌在木轨上,还能够避免越轨。这一发明,在交通史上是一个很大的进步。这样的话,不仅可以轻松地在木轮上行驶,而且特殊加工过的车轮能使车辆运行更加安全。
在女王伊丽莎白一世谋求富强这一新政策的影响下,英国便于16世纪从德国引入运矿的石轨。1660年,英国纽卡司安里矿山才发现当时的轨道极易磨损。随后,人们便开始建造铁轨了。由此,出现了世界第一条铁路——斯托克顿—达林顿铁路,是英国于1825年修筑的。
1825年9月27日,该铁路正式通车营业。与此同时,还举行了盛大的表演会。乔治·斯蒂芬森于当天上午9点,驾驶着他的“动力”号列车从息来敦站出发,铁路两旁人山人海,一片欢呼声。不仅如此,还有很多年轻力壮的年轻人一直跟着火车奔跑,更有甚者骑马沿路追随。虽然初次运行途中发生了脱轨,但修复后并无大碍,人们激动的心情也并没有受到影响。机车平均时速大约为13千米,最高时速达到了20~24千米。
此后,1825年便成为世界上第一条铁路诞生的时间。
3.科学和智慧的姻缘——铁轨的接合技术
铁路建成之后,自然能够一直为人们所使用。不过,再坚硬的铁轨也有年久失修的时候,钢轨的连接通常分为以下三种:
(1)接合鱼尾板
事实上,将钢轨连接成轨道,有很多方法。其中一种最为传统,把一截长大约为20米的钢轨固定在轨枕上,钢轨之间自然会有接头(也称接缝)。对于英国而言,接头出现在两条路轨相同的地方,而美国则与其相反,出现在不同的地方。而且接头使用鱼尾板接合,钢板长约60厘米,两端有四或六口钢栓,主要用来扣在钢轨上的小洞。一般情况下,钢轨之间的间隙是特意留下来的,宽大约为6毫米,人们称之为伸缩接缝。鱼尾板上钢栓穿过的小洞为椭圆形,此种设计是为了钢轨在炎热的天气能够有足够膨胀的空间。对于钢轨来说,这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没有间隙的话,每当温度增加或减少1度,钢轨所承受的压力或拉力为1.6吨。如果一个地区每年的温差为30度,那么钢轨就需要承受高达五十吨的力。这样一来,钢轨就有可能扭曲变形,影响列车的安全问题。
在这种情况下,虽然可以解决钢轨热胀冷缩的问题,但是又会出现另一个问题——列车驶过路轨上的小接缝时便会产生“咔哒、咔哒”的声音。高速列车行驶在这种有接缝的路轨上,乘客就会产生行车不平稳的感觉。鱼尾板在缺乏现代化投资的路线上最为常见,大部分的美国铁路线差不多都是这一类,而且很多地方使用的还是木制的枕轨(也称枕木),此外,还有一个原因就是,美国的铁路速度较慢,木材价格低廉。
(2)持续焊接
持续焊接轨道,是一种较新的连接钢轨方法,也有人称之为无缝轨道或长焊轨。通过这种方法,能够把长为上千米的钢轨用焊接的方式接成一条连续的钢轨。这样一来,也就不存在接缝了,路轨的强度更大了,需要维修的次数也就越来越少了,更利于车辆的行驶。与用鱼尾板焊接比起来,此焊接法的成本较高。
为了更好地解决无缝轨道由于冷缩热涨引起的问题,钢轨只好被紧紧地固定在线路之上,它们的自由伸缩也就受到了约束。通常情况下,混凝土制成的轨枕,将钢轨用坚固的扣件扣上,再在下方配上足够的道碴。工作人员在更换或铺设钢轨时,钢轨会先被拉长,使它们膨胀,最后就锁定在轨枕上。这样一来,如果以后温度增高,路轨也不会膨胀太多。对于锁定轨道来说,温度是相当重要的。每段轨道通常都会以当地最高及最低温度为参考,然后算出适宜的温度。不过值得注意的是,温度一旦超过最初的预算,(例如出现历史性的炎夏或寒冬),无缝轨道就极有可能出现弯曲或断裂的现象。
不仅如此,如果有需要的话,使用持续焊接的轨道,仍然可以在需要的地方用到接头。但这些接头接合角度大多数都是倾斜的。这样一来,有利于减少车轮经过时产生的震动及噪音,不过钢轨仍然会有膨胀的空间。此类接头,被人们称之为调节道岔。
(3)维修
进行维修工作,对于铁路轨道来说是非常必要的,因为只有这样,才能维持良好的运作状态。然而,路轨维修工作极为繁重,往往需要大量的人力来完成。近年来,由于科技的发展,维修时会用到大量机器。一般情况下,铁路轨道主要保养维修工作有:打磨钢轨,改善钢轨的平面及纵面,更换部分或全部钢轨,更换轨枕,捣固、清理、更换及补充道碴等。在路线繁忙时,列车间距通常都很短,在这种情况下,大多数的铁路营运者以自动化的工程列车进行部分维护工作,有利于工作效率的提高。
铁轨能够一直为人类服务,完全得利于这些接合以及维修技术,如此看来,铁轨的接合与维修,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4.钢铁历史——世界铁路发展史
历史上中外闻名的“光荣革命”,想必是大家众所周知的,实际上世界铁路的发展史就起源于这一次事件。
1688年,英国资产阶级发动了“光荣革命”,自此,便诞生了资本主义制度。生产力得到进一步发展,手工业分工日渐精密,各个生产过程越来越简单,甚至于机器能够取代部分手工劳动,使手工技术越来越趋于专门化,这为机器的发明和应用,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纺织业——工业革命由此开始。后来,随着纺织业的发展,大机器生产逐步取得了主导地位。这样一来,蒸汽机便应运而生了。后来,利用蒸汽机的原理研制出能够在公路上行驶的蒸汽车(也就是后来的汽车)。数十年后,运行在轨道上的蒸汽火车头便诞生了。
英国的斯托克顿—达灵顿铁路,是世界上首条承载蒸汽机车的永久性公用运输设施,于1825年9月27日,正式通车。通车典礼极为盛大,设计者斯蒂芬森亲自驾驶着由机车、煤水车、32辆货车和1辆客车组成的载重量约90吨的“旅行”号列车,于上午9点从伊库拉因车站出发,在下午3点47分抵达斯托克顿,运行路程长为31.8千米。
世界第一条铁路的正式开业与运营,是近代铁路运输业的开端。由于铁路有很多优点(速度快、方便、经济等),因此其发展极为迅速。在其发源地英国,修筑铁路是最热门、最时髦的一件事。英国铁路修建的高潮时期出现在19世纪50年代,1880年,基本完成主要的线路,1890年,已经形成全国性的铁路网,路网总长为3.2万千米。
近年来,全世界117个国家和地区拥有的铁路里程大约为120多万千米,印度、加拿大的铁路里程达6万多千米,我国铁路里程已突破7万千米,俄罗斯铁路里程大约为10余万千米,而美国则多达20多万千米;其他国家拥有的铁路里程相对较少,例如法国、德国只有4万多千米,阿根廷只有大约为3万多千米;日本、意大利、墨西哥、巴西、波兰、南非等拥有铁路更少,差不多都是2万多千米;英国、西班牙、瑞典、罗马尼亚等1万多千米,而澳大利亚、匈牙利、新西兰、奥地利、芬兰、智利、古巴、挪威、保加利亚、比利时、巴基斯坦、土耳其、朝鲜、印度尼西亚、伊朗、埃及等国家大多超过4000千米。
铁路在各大洲的分布比例大约为:美洲36.8%,欧洲34.2%,亚洲17.5%,非洲7.5%,大洋洲4.0%。
从上述数据可以看得出来,经济越是发达的国家,拥有的铁路也就越多,因此世界各个国家要想拥有更多的铁路,只有努力提高自己的经济实力。
5.欲穷千里目——铁路的发展趋势
对于未来铁路的发展趋势,生活在今天的人们是很难准确地说出来的,也不太可能说清楚。然而我们可以根据已有的科学原理,来设想我们可以通过努力能够造出什么样的铁轨来。
在长达一个世纪的时间里,铁路一直是陆上运输的宠儿。然而,随着汽车、航空和管道运输的快速发展,铁路的优势地位便开始动摇了。
安全、准确、快速、方便、舒适是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为了更好地适应货主和旅客这一需求,世界各国铁路纷纷采用大规模的现代化技术,对其进行改造。与此同时,改革运输组织工作,在重载、高速运输和信息技术方面取得了优秀的成绩。另外,由于现代管理和优质服务以及铁路的区域联网、洲际联网的快速发展,使得铁路又添活力,因此仍然在陆上运输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依据近年来的发展水平,世界各国铁路客运发展的总趋势是:高速、密度大,扩编或采用双层客车。要想实现客运高速化,就必须采用动车组和电力机车牵引旅客列车,这是一个必不可少的重要条件。
轻轨交通的发展,不仅能够改善城市交通环境,而且也是一种富有生命力的交通工具,因此会受到越来越多的观注。世界各国解决人口密度相对较大地区的客运繁忙的有效措施就是:市郊铁路与地下铁道、轻轨铁路紧密联结,不仅共线,而且共站,共同构成大城市的快速运输系统。随着科技的发展,未来的大城市快速运输系统将与全国铁路网相连,共同合作,构成一个统一的客运运输网。
集中化、单元化和大宗货物运输重载化,是世界各国铁路发展在货物运输方面的共同趋势。现如今,列车性能已趋于维护费用和能源的极限。铁路的软件革命(即改进管理与控制),能够使铁路的技术设备的效能发挥得更充分。
能够改变传统通信、信号两个领域关系的信息系统,通常是由电子计算机、光导纤维、数字技术构成的。其发展趋势为:计算机联锁取代近年来的电气—机械联锁。不仅如此,还可自动排列进路,能够使密集列车运行作业达到最优化目标。这样的话,能够不受调度员的人脑速度和能力的约束。
通常情况下,电气化铁路上采用的是最高用电量控制技术。换言之,在峰值时,能够自动采取措施短时间内切断采暖等用电,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保证正常牵引用电。近年来,日本以及西欧等国家大多数的电气化铁路采用的都是这一系统。这种系统的发展过程是这样的:从有接点的继电系统过渡到无接点的半导体电子系统,再从无接点的半导体电子系统到电子计算机控制系统。
在铁路硬件方面,世界各国都在进一步加强铁路机车车辆的技术改造。由于出现了内燃机车的代用燃料,所以重新优化传统内燃机车发动机,已势在必行。近年来,大多数的电力机车采用直流串励电动机,虽然此电机牵引特性良好,但非常容易发生空转现象。因此,采用交流电力机车,也是未来铁路的发展趋势。
对于货物车辆而言,不仅要采用大型货车,同时也要在降低货车自重、提高轴重或增加轴数等方面进行技术改造。然而客车的目标,是能够达到高速化,以发展轻型化车辆的重要条件。对于那些转向架的结构、车体的结构等,其发展方向为轻量化。
由于科技的不断发展,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新材料,例如耐大气腐蚀的耐候钢、热镀锌钢板等金属材料,玻璃钢、泡沫聚氨酯、合成纤维布等聚合材料以及精密陶瓷材料,还有光导纤维、超导材料以及接触网等各方面正在为人们服务。
由此看来,由于高新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和应用,铁路将不断向优质、实用,现代化方面发展。
6.铁路之最——以最闻名的铁路
对于铁路,我们每个人并不陌生。可是,如果问你一些与铁路相关的知识,可能知道的人就不多了。下面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些与铁路有关的知识!
英国,是现代铁路的发源地。世界上铁路线路最长的国家是美国,若按人口平均来计算的话,全球铁路密度最大的是国家应该是加拿大;若按国土面积来计算的话,全世界铁路密度最大的国家应该是比利时。
俄国的第一条西伯利亚大铁路,是世界上最长的铁路,全长为7416千米。位于意大利和梵蒂冈边境之上的梵蒂冈教皇国铁路,全长不及1千米,是世界上最短的铁路,只有两扇电动的活动铁门作为分界线,全线职工仅有10名。
美国拥有世界上最宽的铁路,其轨道的轨距宽为5米。行驶在这条铁路上的车辆宽有7米之余,横向可装载汽车12辆,每小时运行200千米。
中国的鹰厦铁路,是世界上最长的海上铁路,以江西鹰潭为起点,途经福建邵武、漳平,抵达厦门,全程长为694千米,其中穿过厦门海峡的铁路段就有5千米。当时,为了修筑这条海上铁路,从距离厦门不远处的高山和岛屿开采了很多花岗石,全部用来填海,才有了今天的“十里长堤”。
瑞士,是世界上最早实现铁路电气化的国家。第一条民用电气化铁路于1894年开始运营,直到1895年,大多数铁路已实现电气化。
美国建立的太平洋铁路,在世界上是最早建立计算机网络系统的铁路。1972年,建成了这一计算机网络系统,铁路运营管理因此更为准确、迅速和机动。自此,美国实现了在管理上的科学化和现代化。
成昆铁路——从四川省成都经西昌到云南省昆明,全长为1085千米,沿线一共经过427个隧道,653座桥梁,也就是说平均每2.5千米就有一条隧道,每1千米就有一座桥梁。这在世界铁路建筑史上,可以称之为一大奇迹。因此中国的成昆铁路,被称为是世界上隧道和桥梁最多的铁路。
7.最长的“冻土隧道”——青藏铁路
想知道全球海拔最高又最让人期待的一条干线是哪一条吗?那就是修建在“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上的青藏铁路。
修建青藏铁路是党中央、国务院在进入新世纪之际做出的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决策之一,是我国“十五”四大标志性工程之一,是西部大开发的重点工程之首。
此铁路沿线海拔大约为3000米上下,其中最高的为5000米,是中国首条高原铁路,同时也是世界上迄今为止海拔最高的铁路。与成昆线比起来,虽然工程量不比成昆线大,由于高原气候恶劣,自然条件差等因素,使得修筑难度增大。此外,由于该条铁路的建成会大大降低进出西藏的难度以及路费,所以藏区人民强烈盼望能够尽早建成该条铁路。
2007年7月1日,青藏铁路已正式运行。全程长为1956千米,其中有960千米的海拔高度大约超过了4000米,不仅如此,还有550千米地段穿越高原常年冻土地带。唐古拉山垭口终年白雪皑皑,被人们称为“离天最近的铁路”和“世界上最高的铁路”,其最高点位于海拔5072米之处。
1984年,西宁至格尔路段建成,长大约为846千米。该铁路北起青海省西宁市,南到西藏自治区拉萨市。青藏铁路格尔木至拉萨这一路段,起点为青海省西部重镇格尔木市火车站,经过南山口,再上青藏高原腹地,然后越过唐古拉山,直接进入西藏自治区,最后到达西藏自治区首府拉萨市。其线路走向,与青藏公路基本并行。
青藏铁路途经可可西里、三江源、羌塘等自然保护区,具有独具一格的环保设计和建设风格,因此被称为中国第一条“环保铁路”。
不仅如此,青藏铁路也是目前世界上海拔最高、最长的一条高原铁路。途经的风火山隧道,是世界上最高的铁路隧道。昆仑山隧道,位于海拔4767米之处,全长为1686米,是世界上最长的“冻土隧道”。
这一铁路的修建,使得西藏自治区不通铁路的历史经束了,而且青藏高原的交通条件和投资环境也大大改善,使得西藏资源开发和经济发展速度更为迅速。该条铁路的建成,对加强内地与西藏的联系,促进藏族与各民族的文化交流,增进民族团结,造福沿线人民,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8.百年历程——中国铁路百年
中国铁路发展历程,虽然只有短短的一百年时间,但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开始营建铁路到现在,一共经历了以下五个阶段:
(1)1876~1893年:开创时期。
大约在1840年鸦片战争前后,中国开始传入有关铁路信息和知识。正由于此,中国的爱国有识之士,例如林则徐、魏源、徐继畲等人,相继著书立说,介绍铁路知识。
1876年,建成了吴淞铁路——中国土地上的第一条铁路。事实上,这条铁路是英国资本集团采取欺骗手段擅自修建的。一年之后,就被清政府赎回拆除了。1881年,在清政府洋务派的主持下,开始修建唐山至胥各庄的铁路,这一铁路的修建,为中国自主修建铁路拉开了序幕。但由于清政府的愚昧无知以及闭关锁国的政策,直到1894年,在将近20年的时间里,中国的铁路仅仅修建了大约400余千米。
(2)1894~1948年:帝国主义争夺路权,中国铁路缓慢发展时期。
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后,八国联军攫取了中国的铁路权益。长达10000余千米的中国路权只好被瓜分殆尽,掀起了帝国主义掠夺中国路权的第一次高潮。后来,他们依照各自的意愿,分别设计和修建了一批标准不一、装备落后的铁路,使得中国铁路局面一片混乱。
1876~1911年,修建铁路大约为9400千米,其中41%是帝国主义直接修建经营的;39%的铁路是帝国主义通过贷款而控制的;而我国拥有的铁路,仅占20%左右。
1912年,辛亥革命后,袁世凯不仅宣布了“统一路政”,而且解散了各个省商办铁路公司,把各省已经建成和正在兴建的铁路全部收归国有,用来还外债。这样一来,便形成了帝国主义掠夺中国路权的第二次高潮。1912~1916年,各国一共抢夺得了1.3万多千米的路权。1912~1927年的北洋政府时期,关内(指东北地区以外的我国其他区域,因山海关横亘期间,故称关内)修筑的铁路大约为2100千米。
南京国民党政府于1928年执政,后来修建的铁路主要是以官僚买办资本与帝国主义垄断资本“合资”的方式,这样一来,便形成了帝国主义掠夺中国路权的第三次高潮。1928~1948年(南京国民党政府时期),这一时期中国大陆修建长达1.3万千米的铁路。
(3)1949~1952年:新中国成立,抢修和恢复铁路运输生产时期。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这一年时间内抢修与恢复的铁路即长达8278千米。1949年末,全国铁路营业里程为21810千米。
1952年6月18日,从满洲里到广州间正式开通了第一列直达列车,全程长为4600多千米。全国铁路营业里程于1952年末增加到22876千米,客货换算周转量达高达802.24亿吨/千米。
(4)1953~1978年:这一时期是中国铁路网骨架基本形成的时期。
我国于1953年,进入有计划发展国民经济的时期。直到1980年,铁路已经是经历了五个“五年计划”的建设了,成绩喜人。
“四人帮”反革命集团于1976年粉碎,自此结束了动乱的十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拨乱反正工作开展,这是一次伟大的历史转折,我国工作的重心也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与此同时,还提出了“调整、改革、整顿、提高”这一方针,铁路工作又得到了恢复和发展。1980年末,铁路营业里程高达4.994万千米,而且还基本形成了全国铁路网骨架,客货换算周转量为7087亿吨千米。
(5)1979年后:贯彻改革开放政策,中国铁路步入新的发展时期。
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国民经济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1982年,特别指出“铁路运输已成为制约国民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与此同时,还提出了伟大的战略:“北战大秦,南攻衡广,中取华东”。1985年末,全国铁路营业里程为5.2119万千米,客货换算周转量也有了新的突破。
温家宝总理于2005年1月7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并通过了《中长期铁路网规划》,非常明确地指出了我国铁路网中长期建设目标。
9.以人为本——铁路安全常识
在生活中,火车虽然是一种必不可少的交通工具,但由于种种原因,往往会发生一系列的悲剧,因此我们应该对必知的铁路安全常识有一个初步的了解,以下几点可供参考。
(1)禁止在铁路上行走或坐卧。这是由于火车速度较快、声音小、惯性大,因此停下来是非常不容易的,若在铁路上行走、坐卧,容易发生伤亡事故,会给个人以及家庭带来不可挽回的损失。
(2)通常情况下,电气化铁路往往带有很高的电压,所以攀爬铁路旁的高压电杆,与用弹弓等击打高压线,是绝对不允许的。除此之外,还应该做到不用棍棒或绳索等连接、碰挂接触网导线,这样做可以有效减小因高压电触电造成伤亡的可能性。
(3)不可损坏列车和铁路设备,最好不要将杂物堆放在铁路道和钢轨之上。此外,切不可击打列车和铁路信号灯等设备。如果在击打时,未发现火车已经驶过来,就会发生大的交通事故。
(4)不要攀爬或乘货物列车,更不要在铁路站或轨道内玩耍,以免发生意外。
(5)积极保护铁路运输物资、保护国家财产,对那些偷盗铁路运输物资,拆卸铁路器材等破坏铁路的坏人坏事,要及时举报。
(6)车辆以及行人通过铁路道口时,一定要停下车来,向四周看一看。当确认无来车后,即可通行,严禁翻越道口栏杆,严禁强行穿越道口,人行过道禁止机动车通行。
(7)家长与老师共同加强对孩子、学生的安全教育,要让他们知道在铁路上玩耍、置放障碍物(摆放石子、压小刀等)是极其危险的,不要沿钢轨、枕木或道心行走,也不要在停留的列车下乘凉或休息。
(8)在铁路线的两侧一千米的范围内,也属于危险区,严禁采矿、采石、挖沙及爆破。那些大牲畜养殖户,一定要看管好自己的牲畜,严防冲闯道口,要在远离铁路20米以外饲放。
虽然人们在尽量避免火车事故的发生,但火车也难免会发生交通事故。一旦火车真的发生相撞事故,就会脱轨,车内的人与物体就会发生剧烈的撞击,常常会造成许多人受伤,乃至于死亡。正由于此,我们在乘坐火车时,只要稍微感到一点异常,就要及时采取有效的自救措施。
(1)与行车方向相背的乘客,应该立即用双手将后脑部抱住。与此同时,屈身抬膝将胸、腹部保护起来。
(2)与行车方向相同的乘客,应该立即抱头曲肘俯到对面的坐垫上,将脸部护住;或者立即抱住头部,朝侧面蹲下。
(3)坐在通道内或是站着车厢里的人,如果车内人非常多,一定要马上蹲下去,然后在人群中用双手将后脑部护住;如果车内人较少的话,应该双脚朝着行车方向,用双手将后脑部护住,屈身躺在地板上,用膝盖把腹部保护起来,用脚蹬住椅子和车壁。
(4)如果乘客正在厕所里,应该背靠行车方向的车壁,立即双手抱头坐在地板上,屈身抬膝护住腹部。
(5)在事故发生之后,离车避难时,切记不要接触电线。
(6)如果火车在出轨之后仍然在行驶,一定不要跳车,那样的话,身体会以全部冲力撞向路轨。
(7)火车停下来之后,如果有条件的话,最好呆在原地等待救援人员的到来,如果环境闭塞,要与周围人一起设法将遇险的消息传到外面。
(8)一旦车厢内发生火灾,最好不要乱跑乱挤,要镇定下来,向工作人员报告,与周围的人共同灭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