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会说话,把话说到点子上的人,常常可以不战而屈人之兵。
中国古代第一个战略间谍苏秦,就仅凭一张铁嘴掌控了六个国家的兵权,被誉为“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的纵横家。
苏秦,东周人,曾经师从著名的谋略学大师鬼谷子,三更灯火五更鸡,十分卖力地苦读了不少年。苏秦学成后,仔细地分析了当时的天下局势,决定投奔当时还并不强大的秦国。他变卖了洛阳的家产,凑足盘缠后前往秦国。继承王位不久的秦惠王接见了苏秦。在会谈中,苏秦高瞻远瞩,滔滔不绝地讲了一番治国安邦的大道理,点明了当时的天下大势,极力怂恿秦王凭借自己强大的国力和优越的地理条件发动统一天下的战争。
但秦惠王认为秦国现在要一统天下还为时尚早,苏秦的这些大道理都是些“高帽子的空头理论”。因此婉言回绝了苏秦。
对此,苏秦并不死心,他待在咸阳,先后十次上书秦王,大谈强有力的武力是通向和平道路的基础。苏秦的高谈阔论丝毫没有打动秦惠王,反而让秦惠王认为他是个华而不实的“理论家”。时间一长,苏秦陷入了财务困境,由于自己的住宿费用、日常用度,加上给秦王的门人送孝敬礼,当初带的盘缠已经所剩无几了。他只好回洛阳老家,一副穷困潦倒的样子。
史书上说他“赢滕履蹯,负书担橐,形容枯槁,面目黧黑,状有归色”,像一个快要病死的人。苏秦的老婆见他一副穷困潦倒的倒霉蛋模样,连正眼都不瞧他一下,他的父母也懒得跟他说话,嫂嫂不给他做饭,苏秦只好像老鼠一样垂头丧气地蹲在墙脚受气。
知耻而后勇,苏秦咬牙决定一切从零开始,苦读姜太公作注的《阴符经》,每天足不出户,日夜伏案,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犯困的时候就用锥子扎自己的大腿。一年后,苏秦已对时局了若指掌,便制订了一系列针对时势的战略,连他自己都得意地说:“这真是能够说动当世君侯们的策略啊!”
苏秦再度出山了,这次他跑到北方弱小的燕国,针对时弊向燕文侯提出了使燕国强大的方针政策:燕与秦远隔千里,而与赵不过百里,所以燕国的忧患在赵而不在秦。如果能与赵国交好,则没有侵边之患,秦国也不敢妄动干戈。同时强调只有齐、楚、燕、韩、赵、魏六国合纵连手,才能够解除强大秦国的威胁。
燕王说你说得很对,然而燕为小国,小国无外交,西边是强大的赵国,南面与齐国接壤,如果你真能够让燕国安全,“请以国纵”,国家的外交大权就托付给你了。当即资助苏秦车马和金帛,作为去赵国活动的经费。
苏秦以燕国使者的身份没怎么费周折便见到赵王。他对赵王这样分析了形势:从地图上看,函谷关以东的诸侯国,国土面积是秦国的五倍,军队数量应该十倍于秦。合纵之后,共同向西去攻打秦国,秦必败。而目前的局势是,诸侯国都向秦国称臣。让秦国称臣和称臣于秦国,怎么可以同日而语呢?大王您就好好考虑考虑吧。”
赵王心动了,于是给苏秦配备了一百辆装饰豪华的车马,以及“黄金千镒、白璧百双、锦绣千匹”,让他去约纵诸侯。
这时秦国刚刚打败魏国,准备东征。苏秦担心秦国攻赵,破坏了自己的合纵计划,就用激将法让他的同学张仪去了秦国。接下来苏秦又依样画葫芦,相继说服了韩国、魏国、齐国、楚国,六国并力,以苏秦为纵约长,兼佩六国相印。在他的努力下,战国时期的中国出现了难得的近二十年的和平。
能言善辩者的舌头,有时可以抵得上百万雄兵的力量。但是话又说回来,兵不在多在于精,将不在勇在于谋。相信对于苏秦来说,把话说得简明扼要不成问题,但苏秦前后两次“为帝王师”,第一次落魄而归,第二次却功成名就。何以是同样一个人的同样的主张,同样的口才,但得到的结果却如此迥异呢?
那是因为:第一次在给秦王出主意的时候,苏秦没看清形势。秦国虽然强大,但它尚处在韬光养晦、积蓄力量的阶段,还没有具备争霸天下的实力。所以苏秦的话从根本上来说虽然没有错,但是就当时的情况而言,他的思想未免太超前了。这就难怪秦惠王说他只是个“理论家”了。而第二次苏秦给燕王出主意的时候,因为拿出了切合实际的分析和判断,所以能够被燕王接受。与第一次一样,苏秦给燕王的进言同样也不多,但切中要害。一语中的地指出,燕国的忧患不在强秦,而在虎视眈眈的赵国。所以,燕王大为赞赏,授予他外交权,苏秦也由此开始了实现自己合纵梦想的事业。
由苏秦的例子我们可以看出,简单说话并不是单纯地把话说得简明、简洁、简短就好,还得有切合实际的内容。谁也不喜欢浪费时间去听那些毫无实际意义的空话、废话和大话。可以说,把简单话说得恰到好处,对20几岁的女人来说都是个挑战——即便是那世上最聪明的智者,在开口说话之前,也得考虑一番,才能说出简单、实用、有效的话来。
把简单的话说得恰到好处,不单单是在挑战说话者的口才,更是在挑战说话者的观察能力。如果发言者看不清当时当地的形势,那么他所说的话就非常有可能是不合时宜的,甚至会给自己惹上麻烦——对着胖姑娘说怀孕的事儿,话说得再精彩也是找骂。所以,一个人要想真正把话说到点子上,说得简单,说得精彩,就要有审时度势的能力,要学会从对方的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中看出参与谈话者的态度和立场,明白他们当时当地的想法和意图,知道问题的关键所在。简单地说,就是能做到见微知着。
这听起来有点儿难,但实际上大多数人都可以把这一点做到及格——试问:你是不是可以根据某人接连不断地打喷嚏的现象判断出他是否生病了呢?虽然把这一点做到优秀有难度,但那也不是遥不可及。只要我们在平常的工作与生活中多观察、多积累、多思考,就能发现一些复杂现象背后的简单联系,进而练就一双看透世事的火眼金睛。
简单说话也在挑战说话者的思考能力。人们常常会有这样的体验,我们想不清楚的事情就很难把它说得明白。连说话的逻辑尚不清晰,又怎么能把话说得简单精彩,说到点子上,打动人心呢?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一种冒失鬼:他们说话根本就不过脑子,想到什么就说什么,说出来的话让自己听上去都觉得好笑。
有个年轻的老师,看到一个学生上课时不但放肆地大嚼特嚼口香糖,还把两条腿伸到过道上不停地抖着玩。老师实在看不下去了,张嘴就说了句让自己都感到震惊的话:“把口香糖缩回去,把腿吐出来!”
作为一位老师,相信表达“吐掉口香糖,缩回腿”这么简单的意思,肯定不是什么难事,但是他最后之所以说出这种让人笑掉牙的话来,就是因为心情“使坏”,才让大脑“摔了个跟头”。由此可见,我们并不是理解不了生活,而是因为心急才误解了生活。倘若我们能把说话的速度慢下来,说话时不着急,舌头不和脑袋“抢路”,就能少说错话。至少,在说错话之前大脑可以发现舌头在“闯红灯”吧。
简单说话不但挑战我们的思维能力,更挑战我们的情绪控制能力。平凡的生活中原本没有那么多让人费解的问题,更多的是简简单单的事情。只要我们能本着平常心,不自己吓唬自己,把话说简单,说精彩,说到点子上,也并不那么困难。
社会心理学认为,所谓“事实”,就是人们所达成的共同的认知。我们所有的思想和行为都是以事实为基础的,所以在作出判断之前,我们必须了解别人的认识是什么,因为那是我们在说话的时候所要面对的。这个时候,说话就变得非常重要——说话变成了帮助我们成功的一个有效工具。这对那些梦想找到成功快捷方式的人来说,绝对是个天大的好消息——只要能把话说好了,成功就指日可待了。只要你能做到把话说到点子上,把话说简单,那就算把话说好了。
简单说话锻炼我们的观察能力,磨炼我们的思考能力,还有助于提高我们的自控能力,好像还没有其他的什么事情可以一下子提高我们这么多能力吧。
简单说话虽然不简单,但却是一种十分可行的成功方法。它并不需要太多苛刻的条件,只要是个身心健全的人,都可以通过简单说话获得成功。那些闪烁着智慧光芒的简单话,不正是我们获得他人认可,实现自身价值的快捷方式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