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奶后的婴儿喂养
宝宝在9个月左右就可以断奶了,饮食也大部分固定为早、午、晚一日三餐,主要营养的摄取已由奶转为辅助食物。不过,完全断奶后,一定要注意宝宝的饥饱问题和饮食标准,不能或多或少,或这或那。宝宝1天的饮食标准大致如下表。但一日三餐都只吃这些的婴儿是很少的。三餐中总有一餐要比表中所列的量吃得少些或多些,这些都属正常。
婴儿1天的饮食量标准
每餐饮食量早、午、晚
软饭小儿用小碗,大半碗
鸡蛋——1个
蔬菜——大匙子为2匙半
食油——1天大约3~4匙
点心、牛奶、水果、饼干等,不影响三餐饭为好
晚9点喝牛奶
另外,这个时期可以让孩子练习用杯子喝牛奶,每天喂牛奶400毫升左右。
用作辅助食物的种类可大大加多,可以让孩子吃各种各样的食品。
可喂的食品
淀粉质面条、软饭、面包、通心粉、薯类、热点心、饼、燕麦粥等。
蛋白质牛奶、脱脂奶粉、乳酪、蛋、肉、鱼、猪肝、豆腐、豆类等。
蔬菜水果四季蔬菜水果,特别要多吃些红、黄、绿色的。
海藻类紫菜、海带、裙带菜等。
油黄油、人造乳酪、花生油、芝麻油、菜油、核桃油等。
如婴儿还不习惯咽硬食,可以比大人吃得软些、烂些,味道稍淡些。
婴儿的混和喂养
母乳喂养如不能满足婴儿的需要,那么就混和着奶粉喂养,这种方法叫混和喂养。采用混合喂养,只限于母乳确实供不应求,或者母亲有事实无法哺乳时,才进行混和喂养。
混和喂养有2种方法:
第1种方法比较适用母乳不足而有时间的妈妈。
每次哺乳时,先喂5分钟或10分钟母奶,然后再用人工营养品来补充不足部分;
根据乳汁的分泌情况,每天用母乳喂3次,其余3次或4次用人工营养品来喂食。
如果想长期用母乳喂养,最好采用这种方法。因为每天用母乳喂食,不足部分用人工营养品补充的方法可相对保证母奶长期不断。
第2种方法适用于有工作的妈妈。
混合喂养中所使用的奶粉量:每次喂了母奶后,再用奶粉调50~60毫升,如还想吃,可再加20~30毫升。如果吃完母奶后,再喝的奶粉量达100毫升以上的,证明母乳严重不足,遇到这种情况,不如改为人工喂养更好些。
制作婴儿小食品的方法
煮白薯
把白薯洗干净去皮后切4个薄片,把苹果洗净去皮除核后也切成薄片,然后把白薯和苹果的薄片先后放入锅内,加入少许水后用微火煮,煮好后放入蜂蜜。
芝麻豆腐
豆腐1/6块用开水紧后控去水分,然后研碎再加入炒熟的芝麻、豆酱、淀粉各1小匙混合均匀后做成饼状,再放入容器中用火蒸15分钟即可。此食品的特点是非常松软,易消化。
婴幼儿补钙的误区
别听信夸大的承诺。正因为钙对人体的重大作用,有些商家利用人们对补钙的渴望,在推出自己的产品时往往夸大其作用,给消费者以误导。然而,人体对各种钙补品的吸收率只能达到40%,而有的厂家将高达99%以上的动物实验结果直接用于人体吸收率加以宣传,欺骗消费者。因此购买时必须弄清产品的钙含量、吸收率、有无副作用等,不能轻信“高效、高能、活性”等词。
不能过多地补钙。补钙虽然重要,但并非多多益善,对于不同年龄的人有不同的标准,要严格遵照中国营养学会推荐的中国人每日钙的供应量。如果一个正常人每天补钙超过2000克,不仅造成浪费,且还会产生副作用。
宝宝摄取热量为4180千焦的食物中,就含有100毫克的钙,他们的收缩压就会降低2毫米汞柱。由于宝宝年龄小,舒张压的变化不易测出。动脉血压是循环功能的一个重要指标,血压偏低,血流迟缓,就会影响机体组织的血液供应,妨碍正常活动尤其对头部影响更大。宝宝处在发育期,如前期血压偏低,不仅精力不集中,思维迟钝,智力低下,而且还容易患心脏病,因此宝宝切不可高补钙。
钙盐中维生素D含量并非多了就好。人如果每天服用400国际单位以上的维生素D,就有可能引起维生素D中毒,具体表现为食欲下降、恶心、腹泻、头痛等症状,因此选择钙品时一定要注意它的维生素D含量。
宝宝在补钙的同时应补锌补铁,锌能抑制钙的吸收,缺锌可降低机体免疫能力,因而患儿多病,患病又影响锌和钙的摄入和吸收,形成恶性循环,影响宝宝生长发育。铁是构成红细胞内血红蛋白的主要成分,在体内参与氧气的运转、交换和组织呼吸过程,人体内72%的铁存在于血红蛋白中。
婴儿6个月以后,因体内原有的铁已耗尽,母乳中含铁量又很低,此时极易发生缺铁性贫血。因此在补钙的同时应积极补锌、补铁。
婴儿出牙期的营养保健
婴儿在6个月以前没有牙齿,吃奶时,靠牙床含住母亲乳头,进食其他半固体无渣食物时,也靠牙床将食物压烂,牙床是一道半圆形粘膜突起,比较坚硬,可以上下合拢。到6个月左右,婴儿开始出牙,出牙是牙齿发育和婴儿生长发育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出牙的过程是覆盖牙齿上的牙槽骨自动吸收,牙根生长,将牙冠顶出牙龈。当牙冠将牙龈顶开1个小口以后,牙冠与牙龈之间的潜在间隙与口腔相通,口腔里的细菌就会进入这个间隙,可使牙龈发生轻度炎症,出现红肿痒痛。出牙的时间和顺序是有一定规律的,下牙略早于上牙,常常是成对萌出,6~9个月出门牙,12~14个月出第1颗大牙,14~18个月出犬齿,第2颗大牙则要到2岁时才长出,但是不同孩子经常有差异。若1岁时未萌出门牙,或3岁时未出齐20颗乳牙,则要到医院检查是否发育有障碍。
婴儿出牙时一般无特别不适,但个别婴儿可出现突然哭闹不安,咬母亲乳头、咬手指或用手在将要出牙的部位抓划,口水增多,甚至有的婴儿会发烧,食欲不振,腹泻和生口疮等,这些症状可能与牙龈轻度发炎有关。此时,母亲要耐心护理,分散婴儿的注意力,母亲不要用手或筷子去抓划牙龈。若小孩自己咬破或抓破牙龈,可涂少量龙胆紫药水,一般不需服药。因为一旦牙齿萌出,牙龈红肿和上述症状就会自行消失或减轻。
由于出牙与婴儿添加辅助食品的时间几乎一致。若婴儿出现腹泻等消化道症状,则可能是出牙的反应,也可能是抗拒某种辅食的表现,可以先暂停添加,观察一段时间就可知道。
婴儿在6个月后,开始对小食品感兴趣,大人可把蔬菜果条放在他面前的小桌上,示范给他看如何吃,让他学习,他可随时拿来咬嚼,在进食时,他如果要吃,也不要阻拦。这样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婴儿就会脱离只会吮食物的阶段,而学会咀嚼。婴儿经常吃些蔬菜果条,不但有利于改掉吮手指或吮奶瓶嘴的不良习惯,而且还使牙龈和牙齿得到良好刺激,减少出牙的痛痒,对牙齿的萌出和牙齿功能的发挥都有好处。婴儿在咀嚼食物时,必然增强整个牙颌系统的运动,这种功能性运动对整个颌面和牙齿的生长发育都是必不可少的,它能使颌骨变得更加强大且与其他部位更加协调,以便乳牙和将来的恒牙能整齐地排在上面,保证成年时有一口漂亮的牙齿。